数学教学设计【最新3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数学教学设计【最新3篇】,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生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学生学习形式的设计上,通过让学生在摆、观察、 讨论、计算 、猜测的过程中去理解如何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体现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要求如下: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理的过程。同时强调要重视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鉴于此,本课时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上的珠子的情境,让学生直观体会一图四式的意义,在操作中理解计算方法,在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2、内容分析

学习“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分两次活动进行教学。首先 让学生观察例5的直观图和具体操作,利用数的组成,得出10加几和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并从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其次在学生初步掌握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具体操作,会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并让学生对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一个初步印象。

3、知识衔接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打基础。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具有用学具操作摆图说算式的能力。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正确列出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四、教学目标

4、基础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并能根据数的组成进行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运算;了解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5、能力目标:在一图四式和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经历“摆小棒、写算式、算得数”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规律。

6、情感目标:通过自主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的思维习惯;同时,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数的组成等方法正确地计算出结果。教学关键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动起来,师生在算法、算理上注重交流,尊重学生的选择,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每人20根小棒 一根皮筋

2、教师教学准备:计数器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 )+( )=( ) ( )-( )=( )

( )+( )=( ) ( )-( )=( )

2、数的组成。

从11~20各数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来说说它的组成。

(二)小结揭题

十几可以分成1个十和几个一;反过来,一个十和几个一可以组成十几。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复习的知识学习新知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师边说边板书),你们有信心学好它吗?

(三)指导探索

1、摆小棒 列算式 明算理

(1)学生操作:你能用小棒快速地在桌上摆出“13”这个数吗?要求使大家能一眼看出是1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但不作指导)

(2)集体交流:请你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摆。

(3)看图列式:你能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吗?(指名板演)

(4)反馈交流,形成板书: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5)结合小棒图说说算式中的10、3和13分别表示什么?

(6)交流算法:挑一个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数小棒;数数;1个十和3个一可以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13可以分成10和3、从13里面去掉3就剩10,去掉10就剩3了,所以13减3等于10,13减10等于3.)

(7)知识扩展:四人小组合作在11~20各数中选一个数,用小棒像刚才一样摆一摆,并写出4个算式。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9)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知道了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10,十几减10得几。

2、拨珠子 学算法 知名称

(1)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2颗珠子。学生根据拨株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11+2=13)

(2)提问:你是怎么算出11+2=13的?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计算方法:

a、用数数的方法:从11开始再数2个,12、13,所以11+2=13。

b、数小棒或珠子:个位上现在有3颗珠子,十位上有1颗,所以是13。

c、数的组成: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再加上2个一,就变成了1个十和3个一,就是13。

(4)请你根据这个加法算式列出一个减法算式:(13-2或13-11)根据刚才的方法算一算得数。

(5)将算式分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我们可以把黑板上的算式分成两类,该怎么分?(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他们竖着看)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6)猜名称:在加法和减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它自己的名称,你想猜猜它们的名称吗?学生猜。

(7)读名称:想知道自己猜的名字和数学家取的是不是一样吗?请大家看课本第88页,并一齐大声地来叫一叫它们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部分名称。

(8)说名称:说一说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三)游戏巩固

1、赛一赛:完成课本第8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写算式,看谁做得又快又对,再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看谁说得又清楚又响亮。

2、做一做第2题以抢答的形式完成,教师事先做成口算卡片,并适当补充题量,由学生抢答,并要求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0 + 3 = 13 13 – 3 = 10

3 + 10 = 13 13 – 10 = 3

11 + 2 = 13 13 – 2 = 11

2 + 11 = 13 13 - 11 = 2

. . . . . .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十、作业设计

1、听算:

(1)一个加数是7,另一个加数是10,和是多少?

(2 )被减数是16,减数是10,差是多少?

2、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利用一个算式说出另外3个算式:

10 + 8 = 18 ( )-( )=( )

( )+( )=( ) ( )-( )=( )

3、出题考同桌,一个学生出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题,让同桌说出得数。(机动)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知识重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 —)×12

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出示另一题:(—7)×(—)×

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变式练习:9 ×15。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通过上是的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

高。

课堂练习第42页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表示方法

2,如何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

本课作业第46页习题1.4第7题的(1)、(2)、(3)、(6),第8题的(2)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设计中,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设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而且强调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心理投人,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新课引入设计,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分析向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感性认识,增进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上,通过题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质疑辨析、及时调整。在教学中,以训练思维为主线,重视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把握这些知识的本质,学以致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中

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上精心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发挥一定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教“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人不幸掉入鳄鱼池中,然而更不幸的是有几条鳄鱼正向他游过来。同学们说一说他应该怎么逃跑啊?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垂直地往岸上游。”这么一来,学生再也不会忘记原来点和线之间垂线段绝对最短。由此看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的真实情境中,更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通常是在教师面面俱到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小学数学知识较浅,需要理解的东西较少,所以学习起来难度较小。然而到了初中阶段,科目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难,许多知识都偏重于理解,学生一时间产生了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对其进行学法指导。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首先要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因为他们年龄较小,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学习计划,所以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当的学习计划。其次要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强化。再次,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普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也已经应用得十分普遍。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我们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这也是现在多媒体教学被普遍运用的原因。的确,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课堂都会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不可避免的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适度、适当,而且要注意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五、结束语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很多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内容覆盖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教学方式与手段等,这些都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肯定还有很多的办法我们没有提及,例如在备课上、在作业的布置上、在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学习评价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努力。只有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实例,初步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韦恩图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

2.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会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群力兆麟小学春季运动会即将召开了,来,看看我们班的报名单,这些是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7人),这些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8人),快来算一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发现问题(有人重复报名)

3、教师追问:重复是什么意思?哪几人重复了?到底有几人参加比赛(12人)

4、过渡:刚才我们在观察报名单,研究参加比赛总人数时,有同学说15人,有同学说14人,还有同学说12人,看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份报名单上没有将重复报名的3名同学清楚地表示出来。你们能不能想个更加直观的办法,让我们一目了然就能知道哪些是参加跑步比赛的同学,哪些是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哪些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同学。(出现具体要求)

二、自主探索,对比设计方案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第一组:标注记号法

第二组:分类记录

第三组:利用两个交叉的圈表示

4、对比交流,选择最佳方案

(1)出示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看看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直观,也更简便。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达成共识(利用两个交叉的圈表示)

(3)过渡:看来,我们在交流中发现,利用这样一幅图表示报名情况,不仅简便,而且还能从中获取这么多的信息,下面我们就一起将方法重新呈现在黑板上。

三、了解韦恩图的`各部分意义

1、教师在黑板上演示。

2、思考汇报:

3、进一步巩固理解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课件分别出示)

4、教师讲解韦恩图的来历。

四、多种方法列式解决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韦恩图,想出多种解决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指几名同学将方法写在黑板上。

3、学生汇报各种思路方法。

(1)“4+3+5”教师评价:把不重复的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

(2)“7-3+8”

(3)“8-3+7”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7+8-3”: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减3?请结合图示说明。

4、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就这么一个问题,借助直观图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而且通过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弄明白了每一种方法的意思,看到你们收获的一个个学习成果,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么我们今天解决的这类有重复的问题在数学被称为重叠问题(板书:重叠问题)。

五、拓展应用

1、出示三年一班报名情况(跑步5人,跳绳7人)

2、提问:参加这两项比赛可能有几人?

3、请学生利用点子图分别演示几种情况。

4、猜一猜:最多几人?最少几人?

5、课件出示集合图的几种不同情况。

6、想一想:如何在含有交集的集合图上表示三年一班的全体同学?

7、想一想:三年一班没参加比赛的同学在图中哪一部分表示?

六、总结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