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优秀6篇
分 桃 子 篇1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2—3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的活动,体验平均分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四、教学难点:感知“平均分”还可能有剩余的情况。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圆片、小棒等若干。
六、教学过程:
a、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师:孩子们,仔细看看画面上都有哪些小动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小动物们在熊老师的带领下要上哪儿去?(游乐园)游乐园里真好玩,不知不觉就玩到了中午,小动物们的肚子可饿啦。于是熊老师帮它们买来了午餐:8个桃子、12条鱼、18根骨头。
师:猜猜熊老师是怎么分这些午餐的?
生1:我猜是把桃子分给小猴,因为小猴最喜欢吃桃。
生2:小猫最喜欢吃鱼,我猜熊老师把12条鱼分给了小猫。
生3:狗喜欢吃骨头,熊老师肯定把骨头分给了小狗。
师:你们猜的有道理,那熊老师究竟是怎样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熊老师把8个桃子分给了2只小猴,把12条鱼分给了4只小猫,把18根骨头分给了小狗。看来熊老师和大家的想法一样。
b、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
1、师:2只小猴要分8个桃子,可以怎么分呢?(课件出示)
请同桌两人合作,扮演2只小猴,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同桌动手分桃,然后向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师扳书: 1 2 3 4
8
7 6 5 4
(课件演示8个桃的各种分法,)
师:在这些分法中,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能使2只小猴都满意?为什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2、师:4只小猫要分12条鱼,怎样才能使它们都满意?(课件出示)
生:每只小猫要分到同样多的鱼。
师:每只小猫要分得同样多,每只分几条呢?让我们帮帮小猫吧!
请孩子们4人小组合作扮演4只小猫,用12个圆片代替小鱼,动手分一分。待会儿派代表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多少。
(4人小组合作分鱼,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生1:我们是每次每人分1条,分了3次就分完了,每人都分到3条。
生2:我们是第一次每人分2条,第二次每人分1条就分完了,每人也都分到3条。
生3:我们一次就分完了,每人分到3条。
生4:我们是第一次每人分1条,第二次每人分2条就分完了,每人也都分到3条。
(课件演示同样多的不同分法过程,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答案的统一性。)
3、小结:像这样,不管怎么分,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刚才孩子们都是用圆片、小棒代替桃、鱼来摆一摆,分一分的,那如果不用学具,还可以怎么办呢?(连线、画圈的方法)
(课件演示:8个桃用连线的方法平均分、12条鱼用画圈的方法平均分)
4、师: 18根骨头要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课件出示)请孩子们用小棒代替骨头,分一分,也可以用连线、画圈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展示交流。)
c、结合生活情景,继续分一分,巩固“平均分”。(课件出示)
1、12根筷子是双。(让生用小棒当筷子摆一摆)
2、有14枝铅笔,放到2个文具盒里,平均每盒放枝。
(让生用线连一连)
3、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图标,可以拼个。
(让生用圆片摆一摆或圈一圈)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让生用线连一连或圈一圈)这个气球还能分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师:可见,平均分有时正好分完,有时也有剩余,剩余的比4个少,不能再分。(让生理解平均分不一定就是正好分完,也有可能是有剩余的)
5、16只小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只。(让生用小棒摆一摆)
d、巩固深化,提高思维。
师(出示12张卡):现在我们4人小组用12张机灵卡玩个游戏,想不想玩?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听老师把游戏规则说清楚: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摆一摆,说一说,12张卡可以怎么平均分?作好记录。待会儿,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好!
学生开展游戏活动,活动结束后,分组汇报。
e、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了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而且知道了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平均分的知识。
板书设计:分桃子
1 2 3 4
8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7 6 5 4
分 桃 子 篇2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 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结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 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板书: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123 3 3 3
18
6 6 6
教学反思: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小熊过生日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分 桃 子 篇3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 。
二、 教学目标 :
A)、知识目标: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B)、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C)、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 教学重点: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四、 教学难点 :
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五、 教具准备:
A)、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或挂图 8个桃子图片、数字卡片。
B)、学生准备:
圆片或小棒若干。
六、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最爱听童话故事了,今天,雷老师就给大家讲个故事。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许多又红又大的桃子,小猴子可高兴了,同学们快数数猴妈妈共摘了多少个桃子?(8个)两只小猴看到了这么多又红又大的桃子,馋得直流口水,争着强着要吃。同学们,如果你是猴妈妈,你打算怎么分这8个桃子?
请同学用桌面上的桃子卡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一看,
1. 指名分桃子,要求学生边分边说。
指名把8个桃子平均分
问:谁有不同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师板书:
1 2 3 4
8
7 6 5 4
问:哪种方法最公平呢?为什么?
板书:每份同样多
2.师问:你会用这种分法来分物品吗?我们就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拿出6个木块分成2堆,每堆几个?
小结:
刚才同学们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问:什么是平均分?
练习:
1.判断下面几种分物品的方法,是不是平均分。
(课件出示蝴蝶、小猫、星星图)
2. 猫分鱼和小狗分骨头。
请学生小组任选其一,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鱼或骨头分一分。
分一分
①、小组合作分鱼:4只小猫要分12条鱼,每只小猫要分到同样多,每只小猫要分到几条鱼?
②、小组合作分骨头:
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3. 师拿出14根铅笔,指名平均分进两个文具盒。
1、摆一摆。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同桌两人合作, 用卡片摆一摆,分一分。
②汇报交流。
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法回答:一样多,同样多。
(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然后指名回答)
多让几名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分一分。
①、学生4人一组, 用学具实际分一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②、学生小组合作,帮助小狗分骨头, 分完后,在小组间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指名进行分一分,并说出每个文具盒里放了几枝铅笔。
三。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分得真好,现在电脑博士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1。课件出示书上练一练的五环旗和分气球。
出示五环图,认识这个标志吗?用20个圆环可以拼成多少个五环呢?
问: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能再分了?
师:可见,平均分有时也会有剩余。
2。课件出示练一练的小蜜蜂采花。。
问:飞走了一半是多少只?16只蜜蜂飞去一半后,还剩多少只?
学生马上回答:是奥运会的标志,然后尝试圈一圈,解决用20个圆环拼成五环。
三。拓展练习。(追卡游戏)
师:雷老师要用这12张小精灵卡玩个追卡游戏,喜不喜欢?
师: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听老师把游戏规则说清楚,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这12张精灵卡可以怎么平均分?分对的这12张卡就暂归他们小组,那其他小组如果有不同的分法可以向他们挑战,挑战成功这些卡就归他们。想不想玩?
四。总结。
你们学得开心吗?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不仅知道了平均分,而且知道我们周围有许多平均分的知识。请大家睁大你的火眼金睛,在我们教室,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属于平均分。
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生1: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2份,每份6张。
生2: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3份,每份4张。
生3: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4份,每份3张。
生4: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5份,每份2张,还剩2张。
……
板书设计 :
分桃子
1 2 3 4
8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7 6 5 4
分桃子 篇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2页—3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分一分活动,使学生经历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力目标:(1)能按要求把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会用自己的话叙述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分法的多样性。(2) 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在分一分活动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8个、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
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摘桃子,两兄弟合作,一共摘了8个桃子。刚开始,两兄弟高兴得手舞足蹈。可是现在,他们却为了“分桃子吃”发起愁来。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分一分吗?(课件呈现猴子兄弟摘桃子的情境。)
2、揭示课题:
分桃子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2)学生动手分桃子,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3)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的分法展示给大家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4)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分法当中,你认为哪一种分法能让猴子兄弟都满意?(得出结论:分得同样多最公平)板书:同样多或一样多
(5)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板书:平均分
2、分小棒,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1)引导学生把6个小棒分成两堆,怎么分?
(2)学生开始摆学具,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自己分的过程,说一说哪种分法叫“平均分”?为什么?
3、分小鱼,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1)课件出示“小猫的一家”情境图(教材32页“分一分”第2题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一共有多少条小鱼?多少只小猫?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只小猫要吃同样多的小鱼,每只小猫能吃几条?(3)先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小鱼自己分一分,然后找几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分法。
4、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1)课件出示教材32页“分一分”第3题的骨头图片,先引导学生数数有多少根骨头,再看看要分给多少只小狗。
(2)思考: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3)同桌商量着用学具摆一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一次平均分。也可以像刚才“分小鱼”的同学那样,采用多种分法去分。
(4)小组汇报。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试一试”第1题。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全班同学圈一圈。
2、“试一试”第2题。教师说分铅笔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画,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试一试“第3题。先让学生拿出搜集到的“奥运五环”的含义,再与全班同学交流,并且进行热爱体育、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最后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圈,然后圈一圈,并填空。
4、“试一试“第4题。
把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要求学生一一对应的分一分,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然后填空。
四、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分桃子
同样多或一样多
平均分
分 桃 子 篇5
一、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光听你们说,我可不信。我想请一个小朋友模仿一个动物的叫声或动作,也可以说出它喜欢的食物,让我们猜猜是谁?
生模仿小兔的动作、小牛的叫声,另一个学生让大家猜喜欢吃竹子的动物是谁。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说出答案。
师:看来呀,你们对小动物是非常的熟悉。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师生问好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课前我与你们的交流,知道你们都喜欢和小动物做朋友。今天在这节数学课上,我给你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看看是谁?(课件出示小猪在家中的画面)是一只胖乎乎的小猪,它的名字叫皮皮。今天可是他的生日。一大早,皮皮就起床了,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正耐心地等待着朋友的到来。
(画面中的桌面上没有放置皮皮准备的食物,所以在下面的情节中突然出现了桃子,学生感觉有些突然。)
最先来的是谁呢?(课件出示两只猴子)
生:小猴。
师:看到小猴来了,皮皮特别高兴,赶紧拿出了他们喜欢吃的桃子。皮皮想把这八个桃子全部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会分到几个呢?这个问题可把皮皮难住了?我们来帮它分桃子,好吗?(板书:分桃子)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建立“平均分”概念
(1)分桃子
师:请同学们拿出八个圆片来代替桃子分成两堆,看看你能想出哪种分法?分完后,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基本上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你的分法介绍给大家。
生:我是一堆是四个,另一堆也是四个。
师:(板贴分法图示)同学们还有别的分法吗?
生:我是把圆片分成两行摆的,一行四个。
师:听了她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王毅,你的分法和黑板上的那种是一样的。
师:是呀,可能你的摆的位置与同学有区别,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不作答。
师:除了同学们桌面上摆的分法,你还能想到别的分法吗?
生:我想可以一个猴子得到3个,另一个猴子得到5个。
师板贴这种分法的图示。
其他同学受到了这个同学的启发,又说出了两种分法:(1)一只猴子得到两个,另一只得到6个。(2)一只猴子得到一个,另一只能到七个。
老师都相机板贴分法图片。
(在学生动手操作圆片分一分的环节,没想到学生都采取了平均分的方法,这也许与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分物经验有关。同时我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也不够恰当。如果我问:“看看你能想出几种分法?”这样学生是不是就会主动探究其他的方法,而不至于显得那样被动。)
师:同学们帮助皮皮想出了这么多种的分法,真不简单。老师真带来了几个果子,下面我就扮演皮皮,请两个小朋友扮演小猴,表演一下分桃子,好吗?
在表演分桃子时,老师给一个同学一个桃子,另一个同学七个桃子,看到那个同学因桃子多要抱不住了,台下的同学很多笑了。
师:看到我这样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太不够意思了!
师笑着问:怎么不够意思了?说说看。
生:你给一个同学那么多,另一个同学那么少。
师:是这样啊。那你们发现黑板上还有哪种分法与刚才表演的差不多。
(这里意在通过“演一演”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当时老师只选了一种分法,学生交流得不是很充分,情感调动得不到位。我可以接着移动两个同学手中的果子,但是还是一个多一个少的情况,让学生发表意见,达到对老师的做法特别不满的效果,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做一个更好的情感铺垫。)
生异口同声的说出其中的三种。师相机移动图片归类。
师:这几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一堆多,另一堆少。
师:是的,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一堆多,另一堆就会相应的少,像这样的分法叫做随意分。(板书:随意分)
师:看来按照刚才的分法,小猴不会满意,那你建议皮皮怎样来分呢?
生:两个都能到四个。
师:按照这种分法,我们可以说两只小猴分的怎样?
生:同样多。
生:分得相等了。
师:同学们刚才说的分的同样多,分得相等了,在数学王国里还有一个名字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它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师:皮皮接受了大家的建议,按照平均分的方法来给两只小猴分桃子,看看这回他们满意吗?
师点击画面,出现小猴都喜笑颜开的画面。
师:大家看到小猴们高兴地笑容,这回他们再也不会说皮皮偏心了。皮皮这种公平待人的做法也得到了森林里小动物的赞扬。
师:在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一个“分”字,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学问吧!人们在分配的时候有时会选择随意分,有时也会用到平均分。
(2)分木块
师:两只小猴吃完了桃子,还玩起了小木块,看这有六块小木块分成两堆,怎么分?(课件出示题目)
生逐一汇报三种分法。
师:哪种分法属于平均分?
生:每堆都是三个。
师:看来同学们真和平均分交上了朋友。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呢。
2、深入理解“平均分”
师:我们帮助皮皮解决了分桃子的问题,再来看看皮皮打算如何帮小猫、小狗分它们喜欢吃的食物。
(1)分鱼活动
课件出示课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题
师:在这个画面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说出有四只小猫,有12条鱼,还有要解决的问题。
师:大家注意到了盆里的鱼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不一样。有粉色的,有黄色的,还有蓝色的。
师:对了,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种类的鱼。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小组长数出三种颜色的圆片太代替小鱼,带领组员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很多小组是把四种颜色的圆片凑到一起,每人分了三个,每人分的都是一样的颜色。
师组织汇报。
生:我们小组有四个人每人拿出一种凑成12个,每人就分三个。
师:同学们看屏幕,盆里的鱼一共有几种?
生:三种。
师:那你们12条鱼不是有四种颜色了吗?同学们再看,王雅思的手中有黄色的鱼,肖赫男手中有吗?那能说他们的鱼分的同样多吗?
很多学生听到老师的话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那你们说,要想做到平均分小鱼,要注意什么呢?
生:每个小鱼的条数一样。
生:每只小猫分到的鱼的颜色也是相同的。
(在分鱼的活动中,我指导学生看图中的信息时还是不够细致,学生发现了鱼的颜色不同,却没有真正的数一数每种鱼有几条,所以小组在准备学具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我让孩子们临时凑学具,增加了难度,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
我想,可以预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三种颜色共12条鱼的图片,这样学生操作起来会容易些,活动效果会更好)
师:那下面请小组再重新分一次。
集体订正后,课件呈现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的图上试做。
(通过刚才的交流,学生在书上圈的时候都能注意到每只小猫得到三条鱼,同时他们所得鱼的种类也是一样的。看来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得更深入了。)
(2)分骨头活动
课件出示题目
师:我们刚才帮助了小鱼分平了小鱼,还学到了新方法,现在又有三只小狗争着抢骨头吃,你就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帮它们分一分。
学生在书上圈画。教师巡视。
师: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每只小狗分6根?
生:我是把上面的9个圈在一起,下面的九个圈在一起。
师:同学们,想想这样符合题目的意思吗?
生:这样就有两只小狗都分到9根骨头,而另一只却什么也没有。
师:这就不是
生: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深化认知
1、分筷子
出示教材第三十三页第一幅图
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师:现在每两根筷子是一双,一共有六双,实际上这属于两种分法?
生:平均分
(原来的设计中“装铅笔”的练习,由于本节课的操作活动多,加之前面的分鱼活动耗时较多,所以我临时删减了)
2、分气球
师通过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在书上圈一圈、连一连。
指名汇报后
师:这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了?
生:不能了,那样就有一个小朋友多了,那三个小朋友就少了?
师:如果剩两个呢?
生:也不能分了,有两个小朋友多,另外的两个小朋友少了?
师:剩三个呢?
生:还是不行。
师:如果我想接着平均分,至少还得有几个?
生:四个
师:我们在生活中平均分物品的时候,有时会全部分完,有时还会向这样有剩余的,但要注意剩下的比分的份数少。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因为对平均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的时候显得很轻松。这里老师的问题还是显得有些臃肿,可以再简练一些。)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也要和小动物告别了,谁愿意说说这节课自己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帮助了小猪、小猫、小狗平均分分食物。
师:能帮助别人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生:通过这节课,我还学会了分筷子。
……
师: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平均分的问题,课下我们静下心了回忆一下,你遇到过哪些分一分的事情,把属于平均分的简单记录下来,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分 桃 子 篇6
《分桃子》教学反思
一、分析教材
《分桃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分一分与除法”的起始课。“分一分与除法”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
二、分析学生
除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必须掌握的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实际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重点:
通过分一分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并能够用图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一分有剩余情况的处理。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四、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准备运用情境法、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法上,我让学生把手、口、眼、脑全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内容。
五、教学流程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鉴于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准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里,尽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在森林里,住着猴子一家,在这个家庭里,有聪明可爱的猴哥哥和猴弟弟。有一天,他们两个和妈妈一起上山摘桃子,不一会儿就摘了一篮又红又大的桃子。猴妈妈非常高兴,就挑了几个最好的桃子,要分给他们。看一看,有几个桃子?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桃子。
二、引入游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游戏,所以,我准备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动手、动口、动脑,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游戏一:分桃子(帮猴妈妈分桃子)
(1) 让学生拿出8张桃子图片,自己分分试试。
(2)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分法。)
(3)你认为怎样分最合适呢?
引出“平均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或者说是同样多。
2、游戏二:小猫分鱼
让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具小棒代替骨头,在小组内亲自动手分一分,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分的具体方法:可以一次一条,也可以一次2条。体现分法策略的多样性。
3、游戏三:分骨头
刚才,我们用小棒代替小鱼,那如果没有其他东西代替,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连一连的方法来进行平均分。
4、游戏四:小蜜蜂,飞呀飞
让10个同学扮做作小蜜蜂,每次飞走一半,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半”的具体含义。
三、课后延伸:
谈话,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去体验,学习更多的分一分的知识。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个分一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包括:1、分物体时出现不同情况;2、理解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正好分完;有剩余。
新课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实实在在的,生动丰富的活动中感知,才能帮助他们体验平均分,进而在脑海中建立起等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体会除法的意义。
一、故事吸引,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我根据主题图从童话故事“猴宝宝分桃子”导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提出问题“小猴吉吉和利利他们可能吃到几个桃子呢?”激发学生思维。并以此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体会了“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对“平均分”的体验和感悟,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把“分一分”的第2 题变一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宝宝家可能请来了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活动、合作的空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并要求学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 “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四、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形成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咱们准备好上课了吗?”“咱们就按志晟说的‘可能请来4 只小猫’,请你用小棒代替鱼分一分。”……老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有 “如果请来24只猫,只有12条鱼,我有办法。把每条鱼切成一半,每只猫都分得了半条。”、“请来48只猫,只有12条鱼,每只猫分到四分之一条”的精彩话语。
“把12条鱼。分给3只猫,每只分得一样多。”有一个小女孩要求扮演小猴上台分一分,结果分了好久也没分出来,分来分去,总有一只小猫分的不一样,原来小鱼都粘到一块去了。“如果不是磁铁把小鱼粘到了一块,相信你也是聪明的小猴。”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
本节课中,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和每一项教学活动,抓住有利时机,渗透爱劳动、爱运动、敬老等品德教育,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既鼓励了表现好的学生,又保护了表现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把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系统工程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角落。
五、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预设”与“生成”,是教师行为生成转变的结果。正确目标的预设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我抓住“被除数是12,除数和商不唯一”的特点,把书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小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爸爸它们钓了12条鱼,要给每只小猫分得一样多。可能请来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设两种情况引导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请来几只小猫”的话音未落,志晟就说:“可能请来4只。”这是意外的教学资源,我便放手交给孩子们,把学生的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