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地 夜 行优秀2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草 地 夜 行优秀2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草 地 夜 行 篇1
北京育民小学
特级教师 翟京华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
《草地夜行》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时候,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名小战士过草地而壮烈牺牲的故事,赞扬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它既是一篇感人的记事写人的文章,又是一篇与阅读指导——《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相配合的重点讲读课文。通过本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受到一些必要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也要使学生受到英雄崇高精神的强烈感染和深刻的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本文的教学呢?有如下设想:
(一)“文”“道”统一,知能结合。
“文”与“道”是辩证统一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谈到阅读教学时说:“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在阅读中,学生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中介,才能感受到教材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时,既不能离“文”讲“道”,架空分析,也不能弃“道”讲“文”,单授知识。而要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教育紧密和谐地统一于教学过程 中。扎实地抓好重点的词、句、段的教学,认真地落实必要的语言训练,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中既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也要善于挖掘潜在的训练因素,并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训练,学习认识、排比句和复句是本学期一项双基训练内容,前边的学习已使学生有了一些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本课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此项训练。
(二)以学为主,以读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能动主体,语文教学的主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自学能力。多种形式的读书,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1.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①保证自学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见解。
②提供自学的情境:a.运用“画批法”:重点段落让学生边默读、边画批、边思考,抓住重点词句细心体味。b.实行讨论法:在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体会理解,彼此启发、共同提高。
③指导自学实践,学生自学前提出自学的范围,要求和方式方法,自学后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理解有误或不深、不透的地方给予指点。
④尊重自学的成果: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质疑与解疑;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和相互争辩,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多从正面给予扶植、指点。
2.以“读”贯始终。
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反复读才能体会。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来掌握语言文字,提高阅读能力;理解思想内容,受到感染教育。
①默读深思:带着思考的问题有目的的读,读懂文字,理解内容,体会含义。
②诵读抒情,把理解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读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加强情感体验。
③研读探意:有的段落含义较多,不易一次读懂,可分次研读,读一遍理解一个意思,步步深化。
重点的地方细读:例如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赶路一段。
关键的地方精读:例如老红军牺牲时一段,对其语言、动作要“咬文嚼字”,深入体味。
难懂的地方多读:例如课文最后一段。
默读第一、二段。
自由读,小声读,个别读第二段,自学讨论时采取边议边读。
感情朗读最后两节。
分角色读:全文。一人读老红军的语言,一人读“我”叙述的部分,最后两节全班齐读。
(三)围绕课题,组织教学。
1.以“文”释“题”。
由词语练习导出句子,再由句子引出课题。
从题目入手,先解题再学文是一般的常规作法。我考虑①书后作业 有一题是“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草地和夜景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做这个题,一是要找准,二是要体会作用。而“作用”,不单要使学生明白是对实际环境和景物的描绘,还要使学生懂得在文章中又是为刻画人物思想品质服务的。(这后一个正是应体会的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把这些都放在读课中去完成,一费时,二冲淡情感,三一并解决不能突出景物描写的真正作用。根据这些缘由,采取分步进行。在检查预习的时候,找出描写草地与夜景的句子,理解字面的意思。这样既明确哪些是描写草地与夜景的句子,又清楚了它写出了草地的宽广无边,夜的漆黑,路途的遥远,难走和危险,而把景物描写的作用放到讲读中去体会,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受到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染。②由“行”的动作到人物,再到按不同人物的活动分段。
由文到题的作法可一举三得:一是巧妙解决课后作业 。二是由文悟题,使学生体会题目与文章的内在联系,以及题目定得精当;三是将解题与分段紧密衔接。
2.扣题分段。
课文以“行”为线索,先写小红军掉队了,一个人赶路;再写老红军奉军部之命返回草地,找到小红军帮助他赶路,不幸陷进泥潭光荣牺牲,最后写小红军在老红军崇高精神的鼓舞下,继续赶路。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条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也是按照不同人物的活动,可依据“一人行”——“两人行”——“一人行”将文章分为三段。
这样比分四段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分段难度,节省分段时间,学生也易于接受,有了分歧也比较好统一认识。二是使老红军对小红军由寻找到帮助,到舍己救人的一系列活动完整地在一个段落里,使“情”线不断,教与学一气呵成。
3.拨文点题。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要领会内含的思想感情。每学完一段,引导学生围绕“行”字,总结归纳阅读所得。例如第一段可归纳为“艰难地行”,虽艰难但又坚持行,感受小红军顽强的毅力;第二段可概括为“帮助行”,感受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第三段归纳为“坚定地行”,感受小红军化悲痛为力量,继续革命的意志。这样由“文”线“一人行——两人行——一人行”,导出“情”线“艰难行——帮助行——坚定行”,使学生的认识由“文”到“情”到“理”,不断深化,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四)景物描写,烘托中心。
课文中有三处景物描写,文字都很简洁,但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1.“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这一段简洁的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还隐含着两个意思:一是小红军掉队了,老红军是重返草地来寻找小红军的;二是行军是极其艰难的,路遥远而难走。
2.“天空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这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思想品质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夜幕降临,雨又骤然而至,给两位红军战士增添了更大的困难,使本来“稀烂的路”更泥泞难走;“一步一滑”使“到处是泥潭”的草地,更步步危险;黑暗,看不见路,随时可能陷下去,已是饥饿难忍、疲惫不堪的老红军毅然决然地背着小红军走,把困难危险全都一人承担,真是困难之中更显英雄本色,险境当中更见战友真情。在这种特殊的艰险环境中,老红军甘愿为革命为战友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3.“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这里对风雨、黑暗的描写,一方面衬托了小红军为老红军的牺牲而无限悲痛的心情,另一方面暗示了小红军前面的路程困难更大,但老红军“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他的斗志,因此也更衬托出小红军从老红军身上汲取了力量,继承老红军的遗志,增强了走出草地的信心,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更坚定地向着光明的陕北走去。
(五)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重点和突出重点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课文第二大段。这一段主要写老红军帮助小红军赶路,不幸陷进泥潭,壮烈牺牲。集中地表现出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其间对老红军的动作,语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有力地展现了老红军的高大形象,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突出重点的方法:
①“学”“导”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基础,老师据情启发,引导。
②“点”“面”结合,在理解全段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领会。
③“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中思考,边理解边讨论,理解后朗读,朗读中加深理解。
④“知”“能”结合,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2.教学的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课文最后一节写小红军记住老红军的话,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前走。结尾含蓄,耐人寻味,明写小红军,暗写老红军,学生的理解易停留在表面文意上。
突破难点的方法:
①用“比较法”理解含义。a.结尾一段与开头一段对照阅读,使学生体会出环境更恶劣了,而小红军更坚强了。b.比较两处“要记住革命”在形式上的不同,理解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已成为小红军的坚定信念。
②由“明线”导“暗线”,由“表”及“里”。引导学生探究小红军力量的源泉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教育了他,鼓舞了他。
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体会。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本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3.体会描写草地和夜景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节。
5.学会生字新词,会用“魁梧”、“敬佩”造句。
三、教学时间4课时
课时分配:第1课时:预习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2、3课时:讲读课文
第4课时:完成书后第2、4、5题
四、教学用具
小黑板一块,为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第一段和第二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崇高精神的感染。体会描写草地和夜景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能把理解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教学步骤 :
(一)启发谈话。
1.了解学生初读课文时的感受。
2.交代本课学习任务及方法。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一段。
2.听读思考:小红军为什么一个人赶路?他遇到了哪些困难?
3.学生分析讨论。
理解“一步一换”,什么叫“一步一换”?为什么“一步一换”的走。讨论明确:小红军面临“路途遥远,道路泥泞,饥饿难忍,疲惫不堪等困难。
4.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红军艰难地行,但是仍坚持着行的语气。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学第二段。
要求学生带着“老红军是怎么和小红军走到一起的,是怎样帮助他的”这个问题,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批理解。
2.自学后,全班讨论。
(1)先明确这一段从哪儿开始是写老红军具体帮助小红军的。(从第10小节即“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开始)
(2)理解内容。
讨论两个问题:①从两个人的对话中,你们对老红军有什么了解?②从对老红军的外貌描写中你们看出什么?
(3)重点讨论老红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帮助小红军赶路的?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问题:
第一组老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背着小红军走的。为什么坚持背着小红军走。(边理解,边讨论,边自由读)。
讨论明确:老红军看到天快黑了,想到天黑以前必须赶上部队,否则就有掉进深潭的危险,于是不顾自己饥饿、疲惫,背着小红军走,天黑下来,又下起大雨,使赶路更艰难、危险,老红军为了小红军的安全,把危险、困难一人承担,坚持背小红军走,充分表现出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第二组这一“顶”一“甩”会有什么结果?说明什么?“要记住革命”是老红军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是怎样说出来的?这句话包含了老红军对小红军的哪些嘱咐和希望?
讨论明确:老红军用力一“顶”、一“甩”,为了使小红军尽快脱离危险境地,却使自己陷得更快、更深,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红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包含了希望小红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理解后朗读。
第三组理解“坚强”的意思。老红军为了革命,为了帮助小战士都做了哪些事?
启发学生用“为了革命……”说排比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理解第三段内容,教给学生通过理解分析课文主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温习第二段内容。
1.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2.自由地感情朗读全段。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听读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明确:先写景物环境,再写人物活动。
2.再默读全段。与第一段对照读,思考:环境和人物的表现原来是怎样的,现在有没有变化,表现在哪?
先讨论:①环境的变化是怎样一个变化?(越来越恶劣)②这个变化使你们想到什么?(小红军往后的路更难走,困难更大。)
再讨论:小红军的表现是怎样的?读有关的语句来理解。其间学生应知道陕北是革命根据地,是长征的目的地。
3.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小红军是怎样行的?
引导讨论:为什么条件更恶劣,困难更大,小红军反而更坚定地行?
讨论明确: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小红军的斗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4.引导学生理解两次“要记住革命”不同的表现形式所表达的不同的意思,以及反复出现的作用。
5.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口头造一个转折复句,以突出老红军的革命精神。老师说前一个分句“虽然老红军牺牲了”,让学生根据这段内容补后一个分句。
6.感情朗读全段。
7.概括段意。
(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四)导入 学习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1.出示小黑板。
告诉学生表述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为:
说明了……道理;赞扬(颂扬)了……精神(品质);
抒发了……思想感情。
2.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文的表述形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指几名学生说。(兼顾好、中、差)
(五)分角色朗读全文。
(六)教师总结。
草 地 夜 行 篇2
草地夜行
教学目标 :
1、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 :
长文短教,克服平推的教学结构。
教学过程 :
一、 背景介绍,创设情景: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提到“草地”你会联想到什么?
(绿油油的青草,绿毯一样的草坪……)
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与“草地”有关,但文中的“草地”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草地一样吗?谁能说说你了解的红军长征过的“草地”是什么样子?
放课件,老师对照影片进行描述:
是的,过草地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日子。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到处笼罩着迷蒙的浓雾,散发着腐臭的气息。最可怕的是这每一块草皮下面都有可能是深不见底的泥沼,一不小心陷进去,很快就会被污泥所吞没。这里的气候极为恶劣,时而烈日当空,时而大雨倾盆,时而冰雹骤至。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环境中发生的。
二、 回忆旧知,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围绕“行”是怎样展开情节的?
(简单反馈:一人行——二人行——一人行)
三、 学习课文,导出重点。
1、`在茫茫草海中,小红军独自一个人行军,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思考:小红军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行军的?
(出示投影)
(学生抓重点句,谈体会,重点体会“伸”。)
板书:困难重重 一步一挨
2、你能通过朗读把小红军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出来吗?
3、就在这可怕的草地上,小红军一个人艰难地行进着。课文最后一段还是写小红军一个人行军,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最后一段,看看:这时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红军又是怎样行军的?
(出示投影) 板书:困难更大 迈开大步
过渡语:小红军此时依然是一个人行军,风雨交加,困难更大了,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是什么给了小红军无穷的力量?我们应从那段中找答案?
四、 深入学习,体会重点。
1、 (出示投影):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把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情节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情节为什么令你感动?然后小组讨论。
2、 集体讨论:
简单处理12、13节,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14、15节中老红军的言行。
1) 14节:
a、 学生结合老红军的言行谈体会。
(出示投影)对比,老红军当时为什么不这样说?
(老红军在陷入泥潭的一瞬间,首先想到的是小红军的安危,“小鬼,
快离开我!”脱口而出,充分显示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b、师生分角色朗读。(生齐读)
2) 15节:
a、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一“顶”、一“甩”两个动词,及老红军的语言。
可追问:一“顶”、一“甩”这两个动作,对小红军和老红军有什么
不同的结果?
(可以使小红军尽快脱离危险境地,而老红军却陷得更快、更深。面对死亡,老红军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一“顶”、一“甩”两个简单的动词,使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b、体会语言;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红军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饱含了希望小红军克服困难,走出草地,赶上部队,继续革命。充分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3、 谁能将这震撼人心的一幕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4、 在听同学们读时,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当时的画面了吗 ?让我们再带着想象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5、 师生对读:
从相识到永别,是那么短暂,我甚至还来不及熟悉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但是他的一言一行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师:当天色渐渐暗下来,草地上到处都潜伏着危机,老红军是怎么说的?
生读。
怎么做的?
生读。
师:当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草地上伸手不见五指,风雨
交加。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他却是怎么做的?
生读。
师:当他突然深陷泥潭,情急之中,脱口而出的是?
生读。
师:当我们二人身处险境,命系一发时,他又是怎么做的?
生读。
师:他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大声说?
生读。
师:茫茫的草海上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舍生忘死帮助我的老红军永远地
去了,被这可恶的草地吞噬得无影无踪了。此时,我的心请是怎样的
呢?
生接读。
师读:风呼呼的刮着……黑暗笼罩着大地。
生读:“要记住革命!”……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7、同样是这片茫茫无边的草地,同样是这位孤身一人的小红军战士。此时环境更加恶劣,前方的道路更加艰险,然而他却迈开大步勇敢向前呢?这个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
(是老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和“要记住革命”的嘱咐鼓舞了小红军的斗志,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8、 重点体会:(出示投影)
“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 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
提问:分明是在茫茫无边的草地上,分明是在风雨交加的漆黑之夜,为什么小
红军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呢?(引导学生体会“通”的意思与1节
中的“伸”相比较。)
(这里的"光明大路"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小红军受到老红军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感染后,对革命充满了信心,觉得前途一片光
明,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9、 这段中几次出现了“要记住革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 是老红军对小红军的嘱托;
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已成为小红军的坚定信念。)
10、句子练习:
老红军虽然牺牲了,却留给了我们很多,(出示投影)“虽然老红军牺
牲了,但是……”
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同学们,正是无数个像老红军这样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战士,才使我们的队伍坚不可摧;也正是有了无数个像老红军这样的无名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才使我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伴着那瑟瑟秋风、踏着那片片落叶,如果我们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缅怀英雄,你会对英雄说些什么呢?(出示投影)
今天我们的作业 就是:“英雄我想对你说……”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缅怀的诗、一封怀念的信。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可敬可爱的英雄们吧,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
21草地夜行
困难重重 “要记住革命” 困难更大
一步一挨 忠于革命 舍己救人 迈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