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勤劳的小编演员为家人们找到的5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 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依据生活中各种现象,对能量及其形式做出合理的解释。
2 、能够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装置。
3 、能够设计出能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实验方案。
4 、能够选者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书研究能量知识的过程和结果。
5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2 、知道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 、知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使物体做不同的工作或运动。
4 、知道能量大小对物体运动有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知道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三、教学难点:
能控制变量研究能量对于物体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
卷尺筒芯、吸管、橡筋、尺子、笔、胶带。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读诗:神奇的能量。
2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踏入能量世界。
二、初步建立能量的概念
1 、出示 P42 页的图片。
2 、提问: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3 、学生看图分组讨论。(认同的观点进行记录)
4 、师生小结:什么是能量。
5 、讨论:能量看得见吗?
你能做个小实验证明给大家看。
6 、小结。
三、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和作用
1 、过渡:生活中存在着各种能量,它们又有什么作用?
2 、小组比赛: 说说能量,讲讲它的作用。
3 、画卡通:能将一种能量表现出来,并能反映出作用。
4 、学生绘画。
5 、展评,思考:这种能量会给物体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你还在其它地方见过吗?
6 、提问:如果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能量会怎样?举例。
7 、小结。
四、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 、过渡:出示小水车,用怎样哪些方法可以让它转的更快?
2 、学生上台演示并说出方法。
3 、思考:这个实验我们有没有用到能量?
4 、过渡:通过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能量就在我们身边,能让物体运动起来,那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通过下面实验来进行研究。
5 、制作火箭和发射器。
教师说明制作方法及具体步骤。
学生制作。展评。
6 、设计方案。
我们利用这套装置来研究什么?
(橡筋拉深后产生的能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它来了解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设计研究方案(预测、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
学生汇报研究方案。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什么问题?
7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8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9 、小结。
五、巩固应用
1 、什么是能量?
2 、太阳能热水器工作需要哪些能量。
六、布置作业
1 、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观察取暖锅炉或工厂的烟囱、车间或煤矿鼓风机、早点摊用的风葫芦等等,从而获得第一手生活实例,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也为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准备尽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拟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模拟实验用的主体材料——可乐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自然界风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生活中哪里有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说一说生活中的与风有关的现象及自己对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意识到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科学基础上,不能是空想。要让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我们的猜想与假设
2、猜想与假设:我的证据(根据)
3、制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4、实施探究:
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师提出问题:“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呢”,让学生思考、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在这之前,教师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几张有关火炉、锅炉等的图片,也可以语言提示学生回忆火炉等的生活体验或经验,给学生以原型启发。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和完善,进而形成1—2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将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评价,以实现相互启发、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验证方案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按照既定方案展开验证活动,教师要提示学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时注意安全,并要求学生将实验现象做好记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测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5、展示交流
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绘制风的成因图,并在全班进行展示和交流。活动结束,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评价活动的开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进行鼓励性评价,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
6、拓展创新:
本课的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研究风的活动的一个延伸,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对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并
本拓展活动只是一个指向,教师完全可以自己设计适合学生课后探究的题目或活动,如“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回事”、“风与我们的生活”、“风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先由小组交流资料,再在全班发布新闻。
小组合作,探索研究,对于合作中表现出色的小组奖励“合作小伙伴”
学生按照不同的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
有疑问的问题,通过交流进行解答。对于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或以后解决。
作业设计:
思考题:浴室里的凉风是怎么来的?
小实验:跳来跳去的小球。
将两个玻璃杯口对口的平房在桌上,两个杯口的距离不要太远。在一个玻璃被里放一个乒乓球,双手扶稳杯子,往两个杯子口中间吹气。
板书设计:
风从哪里来
生活中哪里有风?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验证猜想
风的种类:
1、海陆风2、季风
3、信风4、台风
5、山谷风6、龙卷风
7、飓风8、火风
课后反思:
风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课通过做实验使学识进一步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假设进行思考,如:有一个学生问:把一台电冰箱放到一个很热的屋子里,打开电冰箱门的时候,会感到有风吹吗?达到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
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教学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3、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二、猜想假设
猜想一下里面的原理
三、制定方案
制定探究方案,设计实验验证
四、实施探究
按照方案小组进行探究
五、展示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
六、拓展创新
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七、教学反思:
学习了本课后,学生知道了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了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怎样放得更大》这节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首先进行玩中学,在课刚开始时我让学生拿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在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用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我就放大这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暂停观察进入了新课。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然后制作的简单显微镜,这一环节我完全放开,让学生做,最后汇总方法。
最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