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5篇最新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1
教学反思: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
1、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5、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d读作:平方分米
读作: 平方米
公顷
平方千米
板书设计
小组实验、讨论解决方案。
2、用手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3、想象7公顷 7平方千米的大小。
1、完成书第52页第4题,第53页第6、7题。
问:怎样数才能数正确?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
课题练习课课时五 (30)
1.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用彩笔涂色,同桌交流各自作业。
2、 19 + 49 57 - 27 1 - 15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翻书回顾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并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完成后,当“小老师”检查同桌作业并交流做法,评价作业。
练习课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答案。
四、合作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讨论:我的成长足迹。
(1)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3)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小组总结汇报,师总结板书
生独立思考,自由说:
学过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
平方厘米可用来测量橡皮、书本等的面积……米可用来测量教室的面积、黑板的面积等……
学生讨论,小结:图形必须是封闭的。
独立做提。(可以拿出面积单位比一比,再思考。又组长主持讨论、评估、反思)
生独立看图
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提:
(1)房间面积?
(2)瓷砖面积?
(3)需要多少块砖?
小组汇报,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1)面积的含义
(2)认识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进行换算
(4)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这类题目时,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没有注意题目中所给数据的单位不同。
课题实践活动课课时 37
教学目标:
1.会用厚纸制作七巧板。
2.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块的面积。
3.会用七巧板拼长方形、正方形,会估计、测量他们的周长和面积。
4.认识七巧板是我国人民发现的世界优秀文化,是我国人民对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尊重与理解他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七巧板各块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能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
2.正确第算出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你玩过七巧板吗?
七巧板是中国唐朝发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它由一个正方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并迅速传播,被称为“东方魔板”。下面是一年时你们用七巧板拼出的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通过理解算理,发现规律,总结计算方法。
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理解整十数乘法算理。
2、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特别快,我们比试比试?
49 97 124 511 333 156
生开火车对答案。 师: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乘数,乘数,积。(板书)
(二)引入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算式,你们是怎么计算的?51 32 510 320
生:一五得五,二三得六,5乘10等于50,3乘20等于6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一说。
生:510,10比1后面多了一个0,所以就在得数5的后面增加一个0。
生:先不看那个0,算完后再加0。
师:这个算式你们是怎么算的,为什么?
生:320 ,就是3乘2个10,等于6个10,是6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课题:找规律
生1:1加了个0
生2:1扩大10倍
师:哪种描述更准确?
生:扩大10倍
师:谁能总结一下规律?
生1: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倍。
生2:积扩大10倍
师:积为什么会变?
生:其中一个乘数扩大10倍。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这些题目吗?(大屏幕出示题目)
49 123 117
490 1230 1170
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四九三十六,9扩大10倍,所以积也比36扩大10倍,是360。
生:先不看末尾的0,算完后再在末尾添上0。
师:下面这些题目你还会算吗?(出示题目)
51 32
5010 3020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50个10是500
生2:30乘2个10,就是302=60,所以30乘2个10等于60个10,就是600 师:观察上面算式中乘数和积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大约两分钟左右请学生汇报)
师:下面我们就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他们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个数相差10倍,第2个数相差10倍,积相差100倍。
师:应该叫乘数,不是相差10倍,应该是扩大10倍。
生1: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个乘数扩大10倍,第二个乘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
(三)运用新知师:如果我们想把这种规律运用到类似的题当中去,我们计算时可以怎样做呢?
37 153 233
3070 15030 23030生:可以先不看末尾的0,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四)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这个算式,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不看0,然后在末尾添上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百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单纯地呈现乘加、乘减综合算式,机械地记忆运算顺序,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扎实地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图示的作用,鼓励学生通过直观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用直观图来说明所列算式的意思,因为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分析、理解的过程,所以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直观地呈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境说一说所列乘加综合算式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意思尝试计算,这样的安排,不必刻意强调运算顺序,学生就会根据题意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熊胖胖的零食吃完了,它要到超市去买一些,你们想知道它买了哪些好吃的吗?不过小熊胖胖有个条件,就是它买完以后,你们要帮助它算一算应付多少钱。可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材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2)筛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呢?(学生汇报)
胖胖应付多少元?
请学生把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提问:要求胖胖应付多少元,你有哪些方法呢?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写一写吧。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内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你们有答案了吗?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下列情形:
第一种情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请学生说出图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并帮助学生把意思表达完整准确。
第二种情形:图形与算式相结合。例如:
3×4=12(元) 12+6=18(元)
请学生说说图意,再结合图形说一说每步算式的意思。
第三种情形:只列算式,没有图示。例如:
3×4=12(元) 12+6=18(元)或3×4+6=18(元)
请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说明每步算式的意思,可让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参考教材,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画图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同时有利于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也为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打好基础。
3.观察比较,认识乘加综合算式。
(1)课件出示两位同学列出的综合算式:3×4+6和6+3×4。
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是都有“3×4”,不同点是6的位置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2)提问:两个算式中的3×4表示什么?淘气的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笑笑的呢?这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得出:两个算式都是先求买面包的钱数,再加上买蛋糕的钱数,从而求出胖胖应付的钱数)
(3)教师小结:淘气与笑笑都是把分步列出的两个算式整合成一个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这样的算式叫综合算式。这两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只是先后出现加号与乘号的顺序不同。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4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并会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
2、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
其实体育中也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发现了吗?发现那些数学知识?
学校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体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参加吗?
二、设计体操表演的对形
1、让学生观看体操表演片段后,提问:刚才的表演觉得怎么样?怎样能使对形更好看些?
2、学生设计对形的变换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评比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安排参加拔河比赛
1、全班分四个组参加比赛,可以怎样安排比赛呢?(循环赛和淘汰赛)
2、每两个组展开进行一场比赛,全班一共进行几场比赛?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分小组安排循环赛的场次
4、淘汰赛需要赛几场?又可以怎样安排呢?抽签进行比赛。
四、。
板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培养学生的估计和解决与千克、克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克的质量概念。
4、培养学生与人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昨天上超市买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苹果。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学生随意估计的结果可能是杂乱、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估计才能尽量使结果准确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怎样估计才能尽可能使结果更准确一些?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个苹果称一称,再根据这个苹果的质量去进行推算;先称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苹果,看几个苹果的质量掂起来和前面的感觉相似;直接用秤称等。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估计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验证。
问题:从录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学生再次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样的物品的质量重1千克。
2、第2题。先让学生拿出一枝铅笔估一估,再用天平称一称。
四、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后记:进行两袋食盐重量的测量,1千克与1000克相等,从而推出1千克=1000克,2千克=0克,练习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