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设计(优秀14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1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 (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附小故事:万绿丛中一点红
宋朝的徽宗皇帝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有一次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请应试的画家作画。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一幅画: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画要重审题,作文也一样。
画画要体现“万绿丛中一点红”,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的这一点“红”就是中心。
画画的立意要出新,文章的立意也要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 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二是抓住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他的画受到称赞?学生结合书本和插图讨论交流,总结他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这时候,别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三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结束时,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们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画上一座山,写上“骆驼洞”;在沙漠中画上很多很多脚印等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拓展教材,挖掘身边多彩的鲜活教材——《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2
一、背景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最后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小故事,讲画师提出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比赛谁画的骆驼多时,三位徒弟绞尽脑汁,各出奇招。小徒弟的构思最为巧妙,他妙就妙在仅用一头半骆驼和连绵不断的山峰,就营造出了驼队行走于山间的情境,让观者对骆驼的数量展开了遐想,令人拍案叫绝。课文虽是一个小故事,却让人读后有所收获:唯有出奇才能制胜。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想别人没想到的》。这四篇选文虽然形式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在前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能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在本课的学习中,就是要尝试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略读课文。本课中,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全文的重难点。学生读懂了它,就明白了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最出色。随后,让学生再结合实际谈谈“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例,从而切身感受“创新”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默读课文、完成表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并借助关键词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对比三位徒弟的创意,读懂画师的话,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结合生活实际举例或思考,增强“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法、学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可利用。“自学报告单”来放手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交流与汇报中要注意“语言发展”与“思维提升”并重,淡化内容分析,强化语言积累,巧妙渗透提取关键词语的方法,为高年级学会筛选信息做好铺垫。
三、教学构想
基于以上理解,整个课堂主要分以下三个教学板块:
(一)自主学习
1、出示人物图片:曹冲、司马光、爱迪生引入本课的学习。回顾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感受人物的共同点:聪明。而这份聪明源于他们在危急时刻,在困难面前,敢于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往往能打破事情的僵局,让事态有了新的转机。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自学报告单。
(1)给带线字加拼音。
召集露出禁不住弯弯曲曲恍然大悟
(2)摘录词语,完成表格内容,并请根据表格用简练的话语说说讲了一件
什么事?
怎样画出骆驼的“多”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3)思考:看了三位徒弟的画,你有话对他们说吗?如果有机会,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二)交流点拨
此份报告单从不同的层面了解学情,帮助学生在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快速把握课文要点,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1、第一题是字词练习,主要关注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召(zhào)、曲(qū),与“直”相对。这一环节教师既要揭示正确答案,更要引导学生在夯实语文基本功的同时渗透一种严谨科学的求知态度。
2、第二题是帮助学生抓重点词快速提炼课文主干,并最后形成课文主要内容,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交流时,关于大徒弟,提醒学生关注: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关于二徒弟,提醒学生关注:许许多多、骆驼头;关于小徒弟,提醒学生关注:弯弯曲曲、连绵不断、露出脑袋、半截脖子。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词语的选择与填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学会抓关键词,初步学会提取关键信息。
建议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遵循“扶一放”的教学原则,即先以“大徒弟”为讲评对象,明白选择怎样的词语更合适,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经历“自我修改—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学习过程,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交流完表格之后,请学生试着根据表格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意识,并且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相机渗透“抓住关键信息”是讲述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对于一些语言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按照“起因一经过一结果”的顺序进行讲述,帮助他们更好地从全文的角度把握主要内容。
3、第三题是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貌似简单,实则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并且能把想法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小骆驼一骆驼头一群山中若隐若现的骆驼”,三位徒弟都在精心构思,也都在竭尽全力去完成画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抓住“细笔、密密麻麻、画满、很小很小”等词语,设身处地地思考大徒弟和二徒弟也是动了一番脑筋才下笔的,但却输在“大众思维”上。小徒弟真正过人之处在于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他们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再请学生结合插图和画师的话思考,感受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独特思维,凸显小徒弟的绝妙之处。
(三)拓展提升
1、请学生自由交流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可以结合开课前提到的几个人物,加深体验和认识:遇到难题,他们都能沉着应对,积极思考,他们都有创新的思维,能想到别人所没有想到的……
2、让学生回想:自己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全班交流。这一环节是充分尊重编者的意图,将课文中“小泡泡”的内容进行分享与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述,使学生在说话练习中尝试运用学过的语言,学以致用。
3、拓展《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请学生参与其中,打破常规思维,迸发出奇思妙想的火花。建议教师请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将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3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要求:
(1)正确: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流利:不唱读、不顿读,不读破句。
2、用直线划出写三个徒弟分别画了什么,又是怎么画的句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重点关注读准“召”、“幅”的读音;复习多音字“只、禁”的读音;正确书写“截”字;理解“召集、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
2、能联系文章内容,理解并用对话形式说清大徒弟、二徒弟“奇怪”和“恍然大悟”的具体内容。
3、能理解小徒弟与其他两个徒弟想法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小徒弟那幅画的独特创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事先板书课题“30、想别人没想到的”)揭示课题,指导读清课题。
2、整体了解文章主要人物。
师:昨天读过课文了,课文里讲到了哪几个人物?
出示:四幅人物图片
3、故事导入,理解“召集”,了解起因。
(1)故事导入,理解“召集”。 出示:召集、画一幅画
(2)读准“召”、“幅”的读音。
(3)听录音,了解画师提出的作画要求。
师:关于画这一幅画,师傅可是有要求的,仔细听,看谁能听清有什么要求?
(4)学生复述作画要求。
(画师要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板书上贴出:一张纸 板书:最多
(5)齐读第2节,了解事情起因。
出示:文章第2小节
(二)借助课题,了解故事主要人物。
师:昨天读过课文了,你一定知道课题中的别人指的是谁和谁,那谁能用一句话说清是谁想到了谁和谁没想到的。
出示词卡:大徒弟、二徒弟、小徒弟
二、反馈预习,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要知道小徒弟到底想到了前两个人没想到的什么呢?我们就一定先得来了解一下,他们三个人各自画了什么?
(一)反馈预习情况,了解三个徒弟所画的内容。
1、交流,逐步出示句子: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2、朗读三句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句子。
(2)指名朗读句子,正确朗读长句,读准多音字“只”的读音。
(二)了解三幅画的内容,指导“截”字的书写,理解“连绵起伏”的意思。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们知道这三个徒弟分别画的是什么?
1、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贴出图片:骆驼、骆驼头、
2、请学生在黑板上的一张纸上画山,理解“连绵不断”的意思。
3、指导“截”字的书写。
三、深入学习课文,理解并说清两个徒弟“奇怪”的内容,初步了解第4、5节写法上的不同。
师过渡:三个徒弟画了什么,我们都了解了。他们画的骆驼多不多?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抓住其中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一)了解大徒弟、二徒弟是怎么作画的,初步感受4、5小节写法上的变化。
1、学生交流“大徒弟是如何作画的”。
出示词卡:密密麻麻、很小很小 板书:满
2、师引读句子,了解大徒弟是怎么作画的。
3、生继续交流,板书:许许多多
4、初步感受4、5两节写法上的变化。
(1)联系上下文,用一句话说清二徒弟是怎样作画的。
(2)出示:第4、5两节,初步感受写法上的变化。
(3)师引读4、5两节。
(二)理解并说清两个徒弟“奇怪”的内容。
师过渡:两个徒弟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在同样大小的纸上都画了很多很多。可画师看了并不满意。但当他看到小徒弟的这幅画时却禁不止点头称赞。
1、借助黑板上的画,说清小徒弟画的那幅画的内容。
2、创设情境,用对话形式说清大徒弟、二徒弟“奇怪”的内容,理解他们的疑惑。
小结:从刚才你们的问话中我听出了你们的想法,你们都以为自己已经想尽办法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得很多很多了,(板书:多)而你们的小师弟仅仅画了两只,这么少,(板书:少)似乎离这个要求还远得很呢,怎么师傅还要表扬他呢?
四、创设情境,以大徒弟、二徒弟的口吻说清“恍然大悟”的内容。
(一)读懂第7小节,初步感受小徒弟的独特创意。
1、出示:图片 师讲述画师的一番话。
2、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 出示词卡:恍然大悟
3、出示句子:
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4、读准并理解词语“若隐若现”。 媒体泛红:若隐若现
5、联系“连绵起伏”,理解“若隐若现”的原因,初步感受小徒弟的独特创意。
(1)出示:连绵起伏(2)引读句子:看来谁也说不清——?这——?
(3)板书:数不尽、数不清
(二)以大徒弟、二徒弟的口吻说清“恍然大悟”的内容。
师:读到这里,你们一定知道他们明白了什么?能不能用“我们只想到——没想到——”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师总结。
板书:
想别人没想到的 (创意)
最多
大徒弟 满 图(骆驼)
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多 数得清
二徒弟 许许多多 图(骆驼头)
三徒弟 图 “少” 数不尽
【作业设计】
1、抄写板书,借助板书,把故事说给父母听。
2、用两种对话形式把大徒弟、二徒弟“恍然大悟”的内容写下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
4、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1、同桌互读。
2、抽生读,检测读音。
3、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从前,有位画师叫他的三个徒弟画很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许多骆驼,二徒弟画了许多骆驼的头,小徒弟只在山间画了两头骆驼,却得到了师傅的赞扬的事。)
4、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呢?
(因为他思维独特,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所以受到赞扬。)
5、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何想法?
6、分角色表演。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召集、骆驼、得意、禁不住、恰好”等词语;正确理解“密密麻麻、连绵不断、若隐若现、恍然大悟”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师父(画师)的话,来体会小徒弟画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同学们敢挑战吗?谁来说说,全世界通用的话是什么话?妈妈最讨厌什么蛋?(电话、人话、妈妈 鸭蛋、捣蛋、笨蛋、坏蛋 )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也都是自己的想法,老师引入这一问题,是想告诉大家:有时候思考问题,不妨换一个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板书课题,齐读)
【教学反思】这样一种富于情趣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兴趣,活跃了思维,更是契合了本单元的主题——多动脑、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在一种正确的导向下进入到对本课的。学习中。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听课文录音,概括文意:
师: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答)
课文主要写了一位画师想考查( ),看谁能在同样大的纸上画出( )。最后( )的画得到了画师( )。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教学反思】此处是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合作中为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在合作完成表格中明确三位徒弟各自是怎样画骆驼的,并能通过圈画关键词,体悟情感,进而读出骆驼的多。
3.看了这三幅画,你觉得谁画的骆驼最多,那师傅又最欣赏哪位徒弟的画呢,你从哪里知道的,请把它找出来。
4.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明明是大徒弟、二徒弟画的多吗?师傅又是怎样解释的呢?
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5、引入师傅的话,你明白了,两位徒弟明白了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恍然大悟的意思是?
6.总结:小徒弟的画,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替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大徒弟和二徒弟,他们画骆驼受到了纸张的限制,数量有限。
板书:创新,奇特(以少代多)
7.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你能否比小徒弟画得更妙?
【教学反思】在此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课堂反应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的,但是一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行的。这也让我觉得平时我们在学习中,应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为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各种可能的学习资料和资源。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有没有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样的课文。
2.说说你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
3.拓展古代故事
以诗作画的故事:
宋太祖——踏花归来马蹄香
4.总结: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答)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此处意在让学生能从课堂拓展到生活,从课堂走到课外,但是课堂上发现学生在此能说的话是不多的,一与他们自身的经历有关,二与孩子的课外阅读少有关,所以平时我们应丰富孩子们这两方面的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6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们有没有创新思维。我们也来“画骆驼”,比比谁画得骆驼大。
启发:课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现在我们要画大,我们可以用——“以小衬大”的方法来表现。
2、每人在白纸上画,而后交流
3、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画多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设计意图
根据课改精神,针对教材特点,并联系学生实际,我对本课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 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学完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增长知识,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地学习。
二、文中留空白,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复印教材时,我故意把它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三、课后设拓展,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此,学完课文后,我穿插了两个故事。它们既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又是课外知识的延伸。我想这对学生在写作文时如何构思、选材都会有一定的好处。当然,如果一味地听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最后,我在新课快要结束时,安排了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对采用何种比赛,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来的思维火花——比赛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鼓起了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篇7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老师要考考三位徒弟的画艺,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想了想在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骆驼。二徒弟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在纸上画了许多骆驼头。小徒弟则在纸上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起伏的山峰,还画了两只骆驼,一只骆驼在山路上走着,另一只骆驼却只露出一个脑袋和半截身子。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在教学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法的培养。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通过回顾略读课文的自学方法使其明确该如何去自学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紧接着是检查他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接着是让他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以提示该如何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就是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自学方法、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挖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通过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什么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深层意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 高度。
拓展延伸部分,我先以曹冲称象去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这一环节不仅在于抛砖引玉,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紧接着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身边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创新的事例,体会故事中的道理的重要性,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的说来我这堂课还有许多败笔,如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在教学重点这块显得有些匆忙,拓展延伸这块也没进行完就下课了;板书不是很规范等。我将本着虚心请教的心态继续努力。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设计 篇8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3、用课件出示填空,来帮助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9
今天是略读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到了思维的快乐。
课堂伊始。我就板书:筷子。请学生开始写出,筷子的用处,看谁写得多。目的是给学生体验来理解题目的意思。学生纷纷写,我呢环视了一下,你瞧还真多呢。我不出声。三五分钟后,有学生举手了。一口气说了三种:夹菜,烤肉串,烫的时候搅拌。有补充的举手!
我说。一下子教室里小手如林。你瞧:可 。。孩子们真的是绞尽脑汁来思考了,你看思维的触角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如果给他们时间可能还可以想出更多用处。可是时间有限,我采访了几个没有举手的孩子,他们都说,原来他们有很多用途我没想到的,我现在很佩服同学们,以后也要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了。很顺利解决了课题的理解: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自己提出了学习要求:读通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句子自己想办法;默读思考自学提示上的三个问题。学习就这样自主的开始了。我要做的就是发现不够会的孩子指点一下,然后交流。
第二环节,体会画师的称赞。我选择了两个孩子扮演大徒弟和二徒弟。其他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画师,你会对他们说什么,用上“虽然。但是。”哈哈,你瞧学生1说,你们俩虽然画了很多骆驼很辛苦,可是你们的骆驼还是可以数尽的,而小徒弟的画上的骆驼是数不尽的所以他胜你们一筹;生2说:虽然你们费尽心思画了很多骆驼,可是你们的画面没有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生3说,大徒弟二徒弟,你们瞧小徒弟多有创新精神呀,想别人没想到的,所以目前胜你们一筹,虽然这次比赛你们俩输了,但是我相信下次你们一定会更用心,吃一堑长一智么。好一个画师啊。师:两徒弟,你们听了怎么想?生:我们一定向小徒弟学习,画之前一定要好好构思,画出别人没想到的画。好!三个月后,画师又要考考三个徒弟的长进了,出题:“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十里蛙声出山泉”,这都是别人画过的,不稀奇!现在我们要自己出个题画一画“离离原上草”。徒弟应战么?明天交卷。一节课,孩子们都在想别人没想到的,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也有思维的快乐。
这应该不算课堂实录,只是我的一课一得而已,所以我在其之上加了引号。
拓展教材,挖掘身边多彩的鲜活教材——《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案例 篇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
为什么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一、读一读,写一写。
召集骆驼得意称赞群山
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
二、照样子,写一写。
密密麻麻
整理整理
三、不改变原意,把下面句子换个说法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这样做?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篇11
教学本文,我主要从拓展的觉度进行的。
教学本文,指导预习时,我让学生自主了解了本文主要内容,根据内容查找资料,从同学们的作业反馈意见可以看出,文中内容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但从查找的资料看出,学生时查找了很多名画,却没有理解到文照所讲的作画时构思之妙。于是,我做了调整,抓住了拓展来理解课文。因为俗话说:“不懂是因为见的少,见得多了就懂了。”于是,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我出示了 “深山藏古寺”一画,让学生先谈自己的理解,怎么画这幅画,然后出示名家作品,再次对名家作品进行分析,带领孩子们在“藏”上下功夫。接着出示了“踏花归来马蹄香”,让同学们理解如何表现“香”,通过观察名画,学生还谈出了如何画“风”。
最后,我留给同学们的作业是如何表现在一张纸上划出更多的人。留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再次考察同学对课文中所讲的如何把握主题,如何去想得更妙,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另外,本文中还有一个还重要的作业,理解小伙伴的话,在理解课文时,我们回忆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同学们回忆还有哪些这样的故事。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13
教学目标
1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句话。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古时候,有一位著名的画师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让徒弟们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结果是,纸上画骆驼最少的徒弟却受到了画师的称赞,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个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自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zhào luò tuo mián qǐ fú ruò
召 集 骆 驼 连 绵 不断 起 伏 若 隐若现
3.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召集:招呼集合在一起
连绵不断:绵,延续不断。文中指山峰一座连一座,不间断。
起伏:伏,低下去。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若隐若现:若,如,像。隐,不显露。现,显露。文中指群山中的骆驼有时看得清楚,有时又看不清,看不清究竟有多少只
4.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然后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故事的起因:(画师)要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经过: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结果:(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称赞。
三。讨论交流,领会内涵
故事的结果真让人感到意外,想知道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吗?
1. 指名读大徒弟画的内容,你来帮大徒弟说一说绘画构思。
(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我”的想法就是把骆驼画的小一点,这样就能在纸上多画骆驼了)
大徒弟的想法最简单,也是常人的想法
2. 指名读二徒弟画的内容,他的想法好在哪?
(二徒弟的方法和大徒弟的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
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可以画多少只骆驼?
(无论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的骆驼毕竟受到纸张的限制,骆驼的数量是有限的。)
他们俩的画法有什么缺陷?
(无论是画骆驼,还是画骆驼头,太麻烦,要花费很长时间)
3. 那么,小徒弟画了什么,好在哪?指名读小徒弟画的内容。
(小徒弟只画了一只完整的骆驼和一只不完整的骆驼。)
读读画师说的话,你有哪些收获?
(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徒弟思考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是想别人想不到的事。)
如果让你画,你想怎么样画?
(可以画许多骆驼的脚印……)
四。广泛思考,课外延伸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 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画风,你将怎样画呢?
总结道理: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板书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六。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密密麻麻:
若隐若现:
2.补充词语。
连绵( ) 自( )为( ) ( )大悟
情( )禁 若( )若( ) 惊( )鸟
3.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改成陈述句)
(2)少先队员应该助人为乐。(改成反问句)
(3)草地上开满花。(扩句)
想别人没想到的 篇14
[案例]《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片断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画师给徒弟出了一道什么考题?生:画师给三个徒弟都发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最多。师:第一小组读第四自然段,看大徒弟是怎么画的?生: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师: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看二徒弟是怎么画的?生: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六自然段。(1)看小徒弟是怎么画的?(2)思考: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说说理由。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小徒弟 画的骆驼最多 只画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 营造出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 有创新能力 想别人没想到的 画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 画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师: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1)小组间说一说(2)全班交流生1:我想画大沙漠,营造出大沙漠里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2:我想画大草原,营造出大草原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3:我想画大平原,营造出大平原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4:我想画一列列火车,营造出一列列火车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5:我想画一艘艘轮船,营造出一艘艘轮船上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生6:我想画一座座养牲口的房子,房子里有数不尽的牲口圈,营造出牲口圈里有数不尽骆驼的情景。…………………………………………. 师:回忆一下你们学习过的课文,课文中哪些人有创新能力?生1:《曹冲称象》中的曹冲有创新能力。生2:《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有创新能力。生3:《爱迪生救妈妈》中的爱迪生有创新能力。…………………………………………师: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生1:有一次,我妈妈织毛衣的针掉了一根到墙角边又深又窄的裂缝里,爸爸说再去买,妈妈说太浪费了。我说去捡。爸爸妈妈都愣住了。我马上跑到学校找到教科学的王老师,借了磁铁,一口”最聪明。”这是我爸爸妈妈都没有想到的。生 2:有一次,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玩橡皮泥,做成“小猫”、“大象”、“小猪”、“小狗”放进水里,都往下沉。老师说你们能让橡皮泥浮起来吗?杜飞做成长方体,杜军成做成圆柱体放到水里,都往下沉。我们眼一眨,心一想,马上用橡皮泥,做成“船形”,放到水里,橡皮船浮起来了。生 3:一次美术课,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要我们画《山里藏着一所小学校》。有的同学画了山、树,露出了学校的一角;有的露出了学校升的国旗……老师看了,连连摇头,不满意。我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山,一个小孩系着红领巾,背着书包,向山上的小路走。老师看了,连连点头。老师说:“王梅的画,画出了藏,有创意!”[教学反思] 本案例首先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一系列学习课文实践活动,理解课文内容,模仿三徒弟的画,营造有数不清骆驼的情景,培养创新意识。又回忆所学课文,发现课文中哪些人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升华到创新能力。学生有效参与,培养创新意识,有分析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达到解决问题有创新的能力。如果此案例只有学生参与,有创新意识,不达到解决问题有创新能力的目标,学生的参与就变得无效。学生的参与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是否达到目标,是否有创新能力。当然有效参与就有创新能力,绝不是参与就一定有效。参与是基础,有效是条件,创新是结果。只要有创新,参与就必然有效。反过来,没有创新,参与就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