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找规律》说课稿【4篇】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三年级《找规律》说课稿【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找规律》优秀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江苏国标版第十册《找规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地位、作用及意义: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和五年级上册学习过《找规律》的内容,也多次经历过找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解决相应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个理念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策略,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则是:把图形沿一个方向平移,根据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四)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所选择的教具学具为:多媒体课件,每人两张方格纸条,四个方格框。
二、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实现以上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导入:2、直观演示:3、引导探索:4、实践应用:
学法:1、自主学习:2、操作实验:3、合作交流:4、比较提高: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课一开始:我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站出来排成一行,从“1”开始报数。然后问:老师想从中找连号的两位同学,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案?找不同方案时,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由此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是找规律。这从学生身边出发提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经历探索,感知规律
为了便于研究,我选用了10个自然数制成这样的数表。通过课件先协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邻数,然后再显示问题,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数表想一想,动动笔,或者拿方框试着框一框。学生完成操作之后组织合作交流想法和做法。学生的做法可能是:直接计算或者平移方框来找答案,此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做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学生交流后充分肯定了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思考。此时,叫一位学生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然后我再用课件来直观演示一遍,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共同完成填表。既然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此题,那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引导学生说出第(1)种方法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而第二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可以了,第二种方法简便。
(三)、自主尝试,发现规律
在学生经历探索,比较的过程后掌握了用平移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框3个数,4个数、5个数有多少个不同的和的自主操作,并完成相应的填表。再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通过交流讨论,从而发现了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出的个数+1=不同的和的个数。到此,教学逐步深入,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练习巩固,深化规律
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首先是试一试,这个练习是对应例题来设计的基础性题目,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新知的理解。然后接下来的练习逐步到较为抽象的花边、字母、有限数字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丰富了对规律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规律,提高运用规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讲到这,我让学生回到导入时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解决问题,应用规律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以下2道贴近生活的练习,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和总结评价学习结果,使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做好思想准备。终上所述,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感知-理解-概括-运用-提高”的认识过程。
《找规律》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找规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探索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通过发现具体现象中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继发展现象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综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的重点是: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一探索过程。
教学的难点是:用计算的方法确定周期问题中,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的算理的理解。
二、教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特点,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便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分享思维成果,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探索生活问题中,在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用多媒体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化解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有:多媒体课件,学生同桌一组准备黑白棋子若干。
三、我分如下七个主要环节完成本课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二)自主探索,交流策略。(三)初步运用,优化策略(四)提高练习,加深理解。(五)生活万像,再现规律。(六)生活问题,挑战智慧。(七)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说:“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更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接着问:“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提炼,如:盆花2盆为一组,每组都是一蓝一红,情况完全相同。使学生对周期问题有本质上的把握。
(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自主探索,交流策略。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我提问: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自己试一试。让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等大多数学生解决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这时,我注意每个小组的情况,发现学生不同的策略,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画图策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蓝花和红花,一直画到第15盆花,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左起,第1、3、5……(也就是序号是奇数的)盆花都是蓝花,第2、4、6……(也就是序号是偶数的)盆花都是红花。所以第15盆是蓝花。
3、计算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列式: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这里,方法3较抽象,不易理解,又是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所以要重点分析。我让学生说说算式里每一个数的意思,通过不断追问,使学生明白:因为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花情况完全相同,15盆花可以分为这样的7组,还余下1盆,是第8组的第一盆,和每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色的。配以课件,显示15盆花的分组情况,便于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让学生来比较这三种方法。“比较这三种方法,你想说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方法3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不要急于灌输给学生。
(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第三部分: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这一环节,我先出示“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尝试解答。评价时,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重点理解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说说算式每一部分的含义。特别是18÷3=6,问: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得出:每3盏灯为一组,正好6组,第18盏等正好是第6组的最后一盏,所以应该与每组的第三盏灯颜色一样是绿色的。
如果学生不赞成计算方法简便,可以提问:第38盏灯是什么颜色的?第100盏呢?让学生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试一试”的第二题。评讲时,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和判断的结果。
(这个环节,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第四部分:提高练习,加深理解。
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的3,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这几小题中图形排列规律有什么不同,是怎样确定每组中第32个图形的?
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围棋,同桌一组,有规律地摆一摆,说说第30粒是什么颜色的。集体交流时,请几组拿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说说是怎样判断的。我还可以对照实物,任报一个序号,让学生口答。
(这个环节,随着学生对算理的深入理解,技能逐渐熟练。可以让学生把计算的过程记在心里,直接根据余数判断,逐渐提高要求。本环节的第二题,是开放性问题,学生自己参与提出问题,边活动边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部分:生活万像,再现规律。
“大自然中有许多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媒体播放日升日落、四季更替、月圆月缺等现象。“我们对规律的认识、发现也在悄悄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媒体播放霓虹灯、花布、地砖等图片。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有这样规律的现象。
(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规律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感受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第六部分:生活问题,挑战智慧。
从上一环节自然过度到对十二生肖现象的探讨。媒体出示如书上练习十,第一题的十二生肖图,简单介绍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解答这道题,还可以补充一些问题,如:“小明是小学生,他和爸爸都属牛的,他和爸爸可能各是几岁呢?”等问题。
(提供给学生更富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也更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七部分:引导反思,全课总结。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怎样的收获?你会用哪些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
《找规律》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由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找规律》,目的就是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二、说目标
1、通过活动,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列;并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三、说重点
活动的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
四、说难点
活动的难点:在有规律的排列中会表现2——3种规律。
五、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活动中,边玩边学。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环境,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六、说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由探索---动手操作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尝试自由排列。
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自由探索,活动一开始以游戏引入,让幼儿寻找卡片,观察卡片上有什么,找找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各种事物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法能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的提高。
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出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诱发学习欲望。
情境教学以形为手段,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有机结合,体现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诱发主动性,促进儿童发展。这就是我在上课一开始设计了有关春天主体画面的初衷。以动入境。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二)、自主活动、探究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本环节是一堂课中的主要部分,学生的主要活动是:根据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实验、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从而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在这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点拨者、激励者。就此我设计了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和随数字娃娃走入智慧宝塔两个活动,并努力的从这两个活动中体现以上的理念。
(三)、交流质疑、达成共识理清知识脉络。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把小组内探究到的结论在班内交流,小组间达成共识。在这个环节中鼓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记录和自己小组的不同意见,及时发表不同见解,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而且我自己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引导和鼓励。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构建认知结构。
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学会数学知识后,再应用自己的发现解决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生活性、游戏性、趣味性、开放型、挑战性的习题,最大限度的使所学知识在练习中拓展深化,在应用中升华,构建起知识体系,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
《找规律》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找规律》。我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说课: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学效果预测。下面是我对每个部分加以详细的说明。
一、选择教学内容的思考
“找规律”,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规律以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知识上,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次找图形的规律是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或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呢?原因是有些有规律的事物不能在课堂中直接呈现出来,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直观地演示这些有规律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
二、选择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
选择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主要鉴于两方面的思考:
一是由教学的三维目标和重点所决定。
1、通过图形的有序排列,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形式美,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欣赏数学美的能力。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简单排列规律。多媒体的演示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是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出发。
虽然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循环排列不能完全理解,多媒体可以清晰地演示这一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流程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三)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四)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的生活情景,既有效的利用了教材中的主题图,同时又利用信息技术的影像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想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一定会兴趣盎然,我便抓住时机复习在一年级所学习的周期排列规律,为下一环节的探索作好铺垫:小朋友们在去老师家的路上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事物。根据学生回答,我进行提炼:灯柱是红、蓝、黄、绿重复地出现。正当学生满心愉悦之时我自然地揭示课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师的家去看看吧!从而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我说:“在我们的周围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们看看老师家的墙面有哪些规律。”我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学生可能会:斜着看,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竖着看,每行中缺少了什么图形,就输入什么图形;或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是防盗门上的密码。学生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并总结墙面的规律: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把这种排列称为循环排列规律。
当学生对循环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时,我又以设计师为我设计了一种铺地面的方案,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让他们探索地面的规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中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幅图,无论从横向、竖向、还是斜向他们都能够发现规律。“工人师傅在铺地砖的时候,为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只要每次像这样拼出一大块,然后把大的一块一块拼起来就可以了。同学们规律可以让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更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规律的多样性,有顺时针循环排列的,也有逆时针循环排列的。我把四行排列变成一行排列,让学生去体会两者的不同处和相同处,明白排列的行数变了,可规律没变。我又设计了摆一摆这一教学活动,以老师用水果来招待大家的形式,巩固前面所学的规律。“要想按前3盘摆放的规律,第4盘该怎么摆呢?”请同学们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我再用课件演示校对,同时让学生用手势配合,循环规律再一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事实上这部分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然而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改变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突破了数学教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部分:动手操作,巩固规律
此环节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以大家边吃水果边做闯关游戏的形式,安排了有梯度的三个练习:第一关小巧手,让学生用今天学的规律为老师家窗帘设计图案,从而学生感受到学习找规律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第二关猜一猜,“老师还买了许多玩具来布置房间,请你猜一猜我下面还要摆什么玩具?”第三关画一画中让学生独立在练习纸上做一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数学学习最本质的追求,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但是,单一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多媒体的呈现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并且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升华规律
我与学生一起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怎样?让学生勤于反思,学会反思。然后让他们举例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现象。在学生列举过后,我用媒体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告诉他们,只要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肯定会发现生活中更多更美的有规律的事物。来自生活实际的内容,再加上多媒体呈现的惟妙惟肖的图片,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四、教学效果预测:
我想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表述观点,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但在本课的难点发现物体的循环排列规律中,对于个别学困生我还应该重点辅导。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我将会不断的审视、完善自己的教学,争取课堂多些精彩少些遗憾!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资源,使教学直观形象、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过程紧凑高效,显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无可争辩的优势。
今天,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