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秀5篇】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琦君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眷念,反映出作者纯真的童趣和淳朴,全文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乡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读中自主感受桂花之“香”,体现摇花之“乐”,感悟故乡情“浓”,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城关中心小学四(1)班学生。因为城区的父母都非常关注自己孩子学习,加之该校又有传统的经典诵读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收到读中感悟,读中明理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写好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并进行连词成句练习。
能力目标: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母亲所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咱家旧宅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具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师生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正是秋冬交替季节,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你们家或亲戚邻居的庭院里,都有哪些花草树木?谁能说一说?当生谈及“桂花”时,师顺势问:桂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桂花“美”,桂花“香”,当生谈桂花“美”时,再让其他同学谈一谈自己不同观点。)
2、导入课题。同时,我们也知道,随着季节变更,,各个季节所下的雨也是不一样的。譬如,春天下的是蒙蒙细雨,夏天下的是急风暴雨,那么,秋天在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家乡,却下着一场场“桂花雨”。(师在原来写的“桂花”后再加一个“雨”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去和作者感受那香飘十里的桂花雨吧!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那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师感情朗读课文。
3、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也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好吗?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⑵ 有不懂的词语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一想意思。
⑶ 思考一下: 这“桂花雨”指什么?文中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小节读课文。(遇到读错的字词及时纠正读音,长句子指名再读或齐读。)
2、课文会读了,老师把文中的生字词单独拎出来你会读吗?
出示课件:新鲜 谢落 尤其 吩咐 拣 撮一点 檀香 桂花卤
⑴ 指名读。
⑵ 这些词语中你还有不理解的吗?
⑶ 齐读。
3、老师这儿还有几组词语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①出示出示课件第一组:笨笨拙拙 香飘十里
谁会读?什么是笨笨拙拙?什么是香飘十里?你能用上关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所以,我喜欢桂花雨。
板书:喜欢桂花。
②课件出示第二组:铺 抱 摇 喊 拣 晒 收
谁来读?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小结:老师听了你们的叙述,仿佛看到了作者正在摇桂花,收桂花。
师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③出示第三组:再……比不得…… 每……就……
谁来试试?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吗?
小结:家乡的桂花香
师板书:带桂花——表达思乡之情。
4、看来刚才同学们读书确实非常认真,收获不小。那么,文中的“桂花雨”指什么你明白了吗?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作者围绕桂花雨写了哪些内容?请你再读读书,和同桌讨论一下。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爱桂花 摇花乐 拣桂花 晒桂花 收桂花 带桂花)
小结:通过读文,我们已初步闻到了桂花香,初步体验到了摇花乐。下节课,我们将走进作者琦君的故乡,去真正体验那“摇花乐”,去真正品尝那桂花卤,去真正感受那思念家乡的故乡情!
六、写字指导
同学们很会读书,如果把字也能写规范美观就更好了。
1、“糕”写的时候要左收右放,右边的四点稍微舒展一点,托住上面的“羊”。
2、“谢”写的时候三部分要注意互相避让,互相协调。
3、“帮”写的时候下面的“巾”要扁一些,要托住上面的“邦”。
4、在书上描红。
七、作业处理
1、做《习字册》。
2、课文读3遍。
附:【教学板书】
11、桂花雨
笨笨拙拙 真像下雨 从外地回家 再……比不得……
香飘十里 好香的雨 捧一大袋给母亲 每当……就……
↓ ↓ ↓ ↓
爱桂花 摇花乐 带桂花 浓浓思乡情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通过桂花寄托个自己和母亲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的语段会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师怎样表达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文章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带着问题自读自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快读、浏览、默读、有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2、启发诱导法。
我努力做到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质疑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个性的体验。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我努力实践着以学定教,鼓励自主探究,适时点拨,并通过课外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学法: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学生最初接触最初质疑开始层层推进,理解课文。
2、读、思、记、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 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因为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已经烂熟于胸,因此我就通过复习旧知,把学习的切入点定在了什么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思念家乡的什么上。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文章的中心。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在学生没有把课文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时绝不将课文。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会自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熟读的情况,况且五年级的学生读书也该有一定的速度了,有助于培养学生快读的好习惯,扩大阅读量。然后在默读浏览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品读课文
1 读题质疑
每个学生接触一篇文章都是从课题开始的,况且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那样美,充满了遐想的空间,而且也很有创意。让学生从课题感知课文质疑问难,并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有的放矢,也有助于给学生以课题设置的熏陶。
2 品读摇花乐
学生从读题质疑解惑开始很自然地就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再通过一边读一边想,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领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而且在读得过程中会自然地产生问题,引领自读自悟的方向。
3 探究桂花的品质
通过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母亲为什么这样爱惜桂花?”很自然地去探究桂花的特点以及和乡亲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学习课文内容。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领:“如果赋予桂花人的品质你会弄什么词语形容它?”来深入的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并搜集学生日常积累的好词,准确应用。唤起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意识和愿望。
4 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这般珍爱桂花,很自然地体会到母亲对桂花对故乡的那份深情。一句从那看出来的?引领学生浏览、默读、思考,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在教师的引领下启发学生练习前后文对比阅读,体会母亲话里的深情厚谊。
(四)积累语言,模仿运用
文章不光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还有着优美的语言,学是为了用,此环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学会鉴赏,学会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仿写运用。
(四)总结收获,扩展阅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此环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总结整篇文章,整堂课的收获,帮助学生整理新知内化吸收。并趁热打铁,将这种阅读的热情和方法扩展到课外同类文章的阅读理解上去。以阅读扩大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和情感沉淀。
(五)布置综合实践性的作业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雪深的创新思维。因此我布置了这个作业要求,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总之我本着自主学,简单教的原则,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但因为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考虑的不够全面科学,其中还有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怎样处理好内容多与时间的关系,怎样处理读的教学,怎样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怎样通过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都没有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教学设计。或者自己的教学理念上、方法上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请领导提出宝贵的意见。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8
风清月朗 发表
今天下午做优秀课选拔赛的评委,听了一节桂花雨的课,有一些感受想一吐为快。
第一节课是董老师上的《桂花雨》,教学设计还行,落脚点也准,但总觉得不够味,是什么原因呢?今晚坐下来静静地想了一想,大概有下列几方面的原因吧。
其一:摇桂花对“我”而言是件大事,可以看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学生说,从“我”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句可以看出。老师注意到了问句后面却用了感叹号,学生也认识到这个标点是反映了“我”表面是问妈妈,实际上是要求妈妈马上就摇的急切心情。但是朗读体会却怎么也不能到位。
我想是否可以让学生在“老是缠着母亲问”的后面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呢?如:
老是缠着母亲急切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老是缠着母亲迫不及待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老是缠着母亲一遍又一遍地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样一来,学生的感受应该会深刻一些了吧。
同样,后面摇花乐中,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一句的朗读,之前也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如:
我就(快乐、开心、心花怒放)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心情的提示语)
我就(欣喜若狂、笑逐颜开)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神态的提示语)
我就(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表示动作的提示语)
这样把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合二为一,应该会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否则老师讲得再多,也无法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的。
其二:对于父亲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一诗,教师让学生读过一遍后,就和学生对起课外积累的桂花诗来。我以为,总有些匆忙。
“我们一家”摇下了桂花,全家人都有了丰足的收获。你看:
母亲摇下桂花,收获了对一家人爱的表达,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那是对一家人的爱,对一家人的呵护。所以说“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父亲摇下桂花,收获了浪漫的诗意,收获了爱女的欢乐,所以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而我摇下桂花,摇落了花雨,摇逸着花香,摇香了整个童年时光,许多年后仍恍如眼前。
在这样的感情铺垫下,师生再来对诗,那该是何等的诗意,说不定学生诗的灵感也会突然萌发。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此外,由“细细香风淡淡烟”,可以联想到第二自然段桂花的香味:“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花香里的。”屋里屋外,白昼黑夜,到处是花香,吃着花香,嗅着花香,枕着花香,梦着花香;走路一阵风带来了花香;树叶晃一晃,飘散着花香,这不就是“浸在花香里”吗?
“竞收桂子庆丰年。”这一句让我想起了人教版教材,其中不是有桂花丰收后母亲要送花给乡亲们吗?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原版中的母亲另外的喜,即奉献之喜,不但共闻花香,还共尝花香,共储花香,多妙的丰收呀!
这两句诗的读就贯穿在第三、四自然段中。
摇花的乐、丰收的喜,水乳光融。
“花雨缤纷入梦甜”一句,可看出童年的梦,母亲的梦,父亲的梦,多年后远走他乡的梦,总是甜在全家人的心里啊。所以母亲才会发出: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感叹。美不美,故乡人,亲不亲,家乡水!
“花雨缤纷”那也正是全家人多年后多次思乡的梦。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3、品读文字,想象情景,感受作者童年“摇桂花”的快乐,体会作者纯真的情意。
[教学重点]感受“摇花乐”,从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板书:桂花
你想到了什么?(桂花的颜色、香味,或是有关桂花的词语、诗句等)
2、板书:桂花雨
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中国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美文《桂花雨》。琦君,浙江永嘉人,1949年离开家乡赴中国台湾,后来定居在美国。在她的这篇《桂花雨》里,琦君回忆了童年时代的生活——“‘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桂花雨”,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会让我们想起什么呢?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生活记忆中的“桂花”,带着期待、问题,走进课文情境,阅读、探究,对话“桂花雨”,感悟“桂花雨”。]
二、逐层品读
(一)初识“香”
1、读词语,认识桂花。
(出示) 笨笨拙拙 茂密 细花 迷人
(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以上词语对桂花的树、叶子、花朵及香气的描述。)
2、读第一自然段,聚焦桂花的“香气”。
在这一段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师:“我最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琦君的故乡在浙江,在她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小琦君是闻着桂花香气长大的呀!琦君记忆中的桂花,就是一个字——香。
3、通读全文,明晰“香气”线索
在《桂花雨》中,桂花的“香气”弥漫全文。找一找,哪几处写到“桂花香”,正确、流利地读一读。
教师小结:短短一篇《桂花雨》,桂花的“香气”充盈字间:桂花开了,“香飘十里”,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摇桂花时,桂花雨“好香”;桂花摇落后,晒干了,泡茶、做桂花卤、做糕饼,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最喜欢桂花,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
[设计意图:课文以桂花的“香”为线索,忆起了童年时代摇桂花的“乐”,表达了作者纯真的“情”。“初识‘香’”的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全文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桂花的“乐”及孕育的“情”就浸润在这香气中。由“初识‘香’”生发,到“品味‘乐’”再到“感悟‘情’”,逐层品读,回环相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一步步走进言语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品味“乐”
师:桂花是“香”的,循着这份“香”,我们读到了作者儿时“摇桂花”的事情。让我们用心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桂花香”,品味桂花带来的“乐”。
1、走进“摇桂花”,品味“乐”。
学习第三自然段:默读,从哪里读出了“摇花乐”?
点拨:
(1)“我老是缠着母亲”:给“缠”配上动作、神情、声音,想象怎么“缠”,体会小琦君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指导读出语气,读好“嘛”和“!”
(2)&ldqu()o;这下我可乐了”:品读四、五两句话,抓住词语,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点拨读懂“帮着、使劲地摇”;点击课件,伴随着音乐呈现桂花纷纷飘落的情景,读懂“纷纷、满头满身、喊”,体会琦君的快乐)
(3)“父亲诗兴发了”:享受着“摇花乐”的只有小琦君一人吗?
(引导:父亲“口占一绝”,体会父亲因为桂花丰收、孩子快乐而快乐;母亲总是特别在意桂花的收成,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她的快乐就在桂花丰收了,可以馈赠乡邻。)
2、走进“桂花摇落后”,品味“乐”。
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还在吗?
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体会我们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中的“乐”。
点拨: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联系第二自然段,“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浸’在桂花香里”,‘浸’,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盛开时,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这香味那样浓烈,房前、屋后、山坡、田野;白天、夜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迎面一阵风,香的;挥一挥衣袖,香的;掬一口溪水,香的……)
(2)联系第三、四段,“全年”,“‘沉浸’在桂花香中”,这儿用了“沉浸”,又多给了我们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教师引导:桂花不仅花开时香,而且晒干后泡茶喝着香,做的食物吃着香,桂花的香,香溢“全年”,香飘四季。桂花的香,香出了快乐,使人陶醉。)
[设计意图:品味“摇桂花中”有“乐”:“我”乐、父亲乐、母亲乐;品味“摇桂花后”也有“乐”:全家乐、全村乐,这“乐”来自桂花雨,来自桂花香。如何“品味”?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品味”,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缠”、“沉浸”);注意创设情境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桂花雨”);注意和情感濡染相互交融,让文字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并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沐浴“桂花”的芳香,分享“快乐”的情意。]
(三)感悟“情”
1、感悟母亲纯朴的思乡情。
学习第五自然段:你能读懂母亲说的话吗?
(1)逐步引导,读懂真情:母亲说哪儿的桂花最香?(读懂“家乡旧宅院子”的含义)母亲为什么这么认为,难道外地的桂花就真的香不过家乡的桂花吗?(联系全文体会)母亲仅仅是在讲桂花吗?(读懂“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含义)
(2)句式练说,感受真情:母亲也会说,“外地的 再 ,还是比不上家乡的 ”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桂是家乡香”,故乡最好,思乡情真。
2、感悟“我”留恋童年、怀念家乡的纯真情意。
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意,琦君呢?
[设计意图: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通过设计以上三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在母亲的心中,最香的是故乡的桂花。那故乡的挂花伴随着母亲的年年月月,已经成为了母亲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在那桂花的香气里,有母亲无限的快乐:分享自己孩子摇花的快乐;聆听自己丈夫吟诗的快乐;将自己的收成馈赠乡邻的快乐;整个村庄人和年丰的快乐。桂花就是故乡、亲人,就是美好的生活。母亲不仅仅是在讲桂花,她是在用真情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三、整合全文
配乐引读,回顾全文:
(生读)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师引)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生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
(仿照以上三段式,分别引读:当母亲说——我就想起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当母亲说——我就想起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
师:(指课题)此时,看着琦君的“桂花雨”,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对故乡的热爱、思念;童年的快乐,美好的回忆。)
师:是的,在《桂花雨》的原文中,琦君写道,“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桂花、桂花雨,就是琦君思念的故乡,热爱的亲人,是琦君留恋,无法忘怀的美好童年。
[设计意图:既是内容上的整合,在情境中回顾全文、串联全文;又是开篇教学的呼应,再次点题,深化认识;更是情感的升华,在一咏三叹中,感受缤纷的花雨,体味纯真的情意。]
四、拓展延伸
琦君用美文记录下了童年中不能忘怀的事,让我们分享了她的快乐。琦君的父亲“口占一绝”,也抒发了“摇挂花”带给他的感受。老师呢,被《桂花雨》感动着,涂鸦了一首儿歌,愿意读一读吗?
(出示)
摇花乐,摇花乐,
使劲地摇,
尽情地喊,
下雨啦!下雨啦!
桂花阵阵落,
美丽又芬芳。
拣枝叶,晒桂花
泡香茶,做糕饼
桂花香四季,
桂花乐童年。
2、琦君有“摇花乐”、“桂花雨”,你们呢,有什么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事呢?和小伙伴互相交流,也可以试着写下
来,珍藏在你的记忆里。
[设计意图:让教学贴近儿童,以儿童的视角选择“快乐”这一话题,从小琦君的快乐中受到感染,由老师开始,编一编快乐的儿歌,小伙伴说一说快乐的事情,写一写快乐的美文,就这样,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外,渗入了生活,照亮了生命。]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2、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让学生自由说童年趣事。
2、有位作家叫琦君,她也有难以忘怀的童年,让我们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好吗?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情景读题,就题质疑
读完课题,让学生就课题提出疑问。
三、作者简介,交流资料
1、简介作者情况:
本文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中国台湾,她在中国台湾常常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尤其是故乡的桂花,于是就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桂花雨》。
2、交流桂花资料:
老师布置让大家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现在把你们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吧!
3、生自由交流资料:
说到描写桂花的诗的时候,老师及时点拨:
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在赞美桂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和赞美桂花的。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阅读提示:
⑴ 读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⑵ 课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 想一想“桂花雨”指什么?
2、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欢。
五、精读课文,想象情景,体会感情
1、了解桂花树的样子:
琦君笔下的桂花树到底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通过读描写桂花树样子的句子,电脑展示桂花树与梅花树对比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桂花
树“笨笨的样子”的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2、梳理课文脉络: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琦君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桂花?
通过读书让学生发现是从“桂花的香”和“摇花的乐”两方面写的。
3、体会桂花的香:
桂花到底有多香,让我们通过读书去感受吧!
⑴ 找出写桂花香的句子:
重点指导的句子: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
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 让学生读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⑶ 品尝桂花的香和甜。
⑷ 把桂花的香和甜通过读表达出来。
4、感受摇花的乐:
桂花的确很香,作者很喜欢它。其实最让作者高兴的事是──帮妈妈摇桂花。
⑴ 找出写作者想摇花的句子: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⑵ 读句子感受作者急切的心理。
⑶ 演摇桂花的情景,说出此刻的心情。
⑷ 读写摇花乐的句子,感受摇花的高兴: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⑸ 动画演示“作者帮妈妈摇桂花”的情景,理解“桂花雨”指什么。
⑹ 身临其境,展开想象,自由评说。
⑺ 再次把摇花的乐用读表达出来。
5、感受母亲的思乡之情:
⑴ 出示母亲说的话: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⑵ 品读句子,感受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母亲眼里,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花也是故乡的香。
6、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由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引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勾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六、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琦君八十多岁为寻根,再次来到故乡。她吃着桂花饼,品着桂花茶,泪水盈盈。琦君虽然身在中国台湾,可故乡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因为故乡一直在她的心里。
2、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童年的回忆,肯定引起了我们对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把童年的趣事像作者一样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