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门面转让合同范本 (菁华优秀7篇

发布时间: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这里是整理的上海市门面转让合同范本 (菁华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反问句 篇1

关键词:偏误分析 语气词 泰国学生

一、引言

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它们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神态的一种重要手段,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较高。对泰国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语气词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笔者的自身学习过程中,发现汉语语气词的学习和使用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很容易出现各种偏误,因此,对泰国学生的汉语语气词的偏误进行系统分析,探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气词的规律,是推进泰国汉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理论上,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习得规律,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它能指导我们改进教学思路,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气词。

本文主要是对泰国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四个汉语基本语气词“啊”“吧”“吗”“呢”的情况进行偏误分析。根据鲁健骥(1984)的《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他把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大类。由于语气词常用在句尾,因此,在语气词的偏误中,较少出现错序的偏误类型。此外,由于一些语句中既可以使用语气词,也可以不会用语气词,如“你别当真”与“你别当真吧”,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使用了语气词“吧”可以使句子带有一种商量的语气,使语气变得委婉。正是由于语气词的这种特点,使得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时,语气词的遗漏和误加情况不方便进行统计,因此,笔者本次的设计只涉及到语气词的误代,即语气词之间的误用情况。

二、本文的调查设计

为了了解泰国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一套汉语语气词的问卷调查。问卷是一个关于汉语语气词使用的测试。测试28道题目,全部为选择题,要求学生从“啊”“吗”“呢”“吧”四个语气词中选出正确的语气词填入句子的括号中,其中涉及到每个语气词的题目数目分别为7道题。

本次笔者选择了泰国商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之所以选择大三的学生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之际,大三的学生已经完成了近三年的汉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语法系统,但在中文的运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笔者认为选择大三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避免低年级学生因知识积累不够或者看不懂题目而随机选择答案,从而降低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高级阶段的学生由于中文水平较高,犯错误比较少而导致收集到的偏误太少,影响分析的情况。中文专业三年级共有54名学生。笔者请求泰国商会大学中文专业的授课教师协助,在课堂上发放了54份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次问卷总共收回了5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泰国学生的语气词习得情况,笔者对所有学生的偏误进行逐条记录,并进行分类。一般认为若偏误率达到50%以上,则值得我们进行偏误鉴别。笔者为了更全面地发现学生的偏误,将下限调到了25%。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偏误率超过25%的总共有30条。在此,我们可以看出,28道题的试卷,50名学生答题,偏误率高于25%的总共只有30处。可见,一方面泰国大学生在“啊”“吧”“呢”“吗”四个语气词上的偏误率较低,即泰国学生在这四个基本语气词的习得上比较顺利。另一方面,之所以只有30条偏误语料,有一个原因在于问卷中只有选择题,因此,收集到的很多偏误是一样的,本文就不再将重复的偏误再计入偏误语料。笔者根据语气词的误用情况,将这些偏误分别归类为“吗-呢”的误用、“吗-吧”的误用、“吧-呢”的误用、“吧-啊”的误用、“啊-呢”的误用、“啊-吗”的误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泰国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误用为“吗-呢”的误用和“吧-啊”的误用,这两种偏误类型几乎占了所收集到的偏误数目的一半,其次为“吗-吧”的误用,占了所收集到的偏误数目的20%,最不容易犯的偏误为“啊-吗”的误用,本次调查仅收集到了两条。但需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偏误的原因不在于语气词习得不好,而是句中其他词语的用法的干扰,例如“难道我做错什么了吗”,“什么”在这里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虚指),考生可能将其理解成疑问用法。其次,部分考生对于“吧”的用法,可能只知道它能用于陈述句、祈使句,而不知道它也能用于疑问句,表示猜测性的疑问。第三,部分考生只知道“呢”能用于疑问句,不知道它也能用于陈述句,表示确认。

(一)“吗-呢”的误用

1.把“吗”误用为“呢”

(1)*难道我做错了什么呢?(吗)

(2)*难道你不知道我现在很忙呢?(吗)

这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句。在汉语中,反问句的使用非常广泛,它虽然是疑问句的一种,但是说话者并不是真正地向对方提出疑问,而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把答案寓于问话中并加以强调,激发对方从问话中思考出答案。吕叔湘(1999)在《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中把“吗”问句分为疑问句和反问句。当“吗”用于反问句时往往带有责备或质问的语气,当与副词“难道”“岂”等呼应时,语气更为强烈。用“吗”的反问句、肯定句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你看见陈老师了吗?”“你出过国吗”这两道题的偏误率都在20%以下,而例(1)的偏误率高达80%,说明学生对“吗”用于是非疑问句的掌握较好,而对反问句的掌握还存在较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吗”是至今唯一公认的疑问语气词,能够单独负载询问信息,甚至被称为“疑问标记”。在学生的教材和其他资料中,“吗”的出现频率最高,且主要都是作为疑问标记的作用出现,因此,学生对语气词“吗”用于是非疑问句的掌握较好。第二,学生对汉语反问句的意义跟反问句与副词的搭配用法的掌握不理想,没有学会“吗”可以与“难道”等副词搭配构成反问句的用法。第三,例(1)的准确率最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看到了疑问代词“什么”,便误认为该句为特指问句。而特指问句的句末往往带语气词“呢”构成疑问语气而不能与“吗”搭配,因此很多学生才会因为看到“什么”而误选了“呢”。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但存在过度泛化的问题。

2.把“呢”误用为“吗”

(3)*他没有到过泰国,怎么会去大皇宫吗? (呢)

(4)*明天我们去不去普吉吗?(呢)

例(3)为反问句,例(4)为正反问句。与“吗”不同的是,“呢”用于反问句常与“哪里”“怎么”“何必”等相搭配。“呢”用于正反问句往往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从例(4)中可以看出,学生往往容易犯在正反问句的句末误用“吗”的偏误。其实,语气词“吗”往往表示疑问语气,常用于是非问句中,而正反问句一般都为非是非问句,其句末往往用“呢”,它并不负担真正的疑问信息,而是表示一种深究的语气。

(二)“吗-吧”的误用

1.把“吗”误用为“吧”

(5)*现在很多人没本钱,他们就不能做生意了吧。(吗)

在“吗-吧”的误用中,只有一条是把“吗”误用为“吧”,其余都是把“吧”误用为“吗”。“吧”用于疑问句句末,主要是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而在例(5)中,前文已经说明了“现在很多人没本钱”,也就是说,说话者的结论已经出来了,不应该再使用表示推测语气的“吧”,而应该使用“吗”构成反问语气,起到强调的作用。

2.把“吧”误用为“吗”

(6)*他大概已经走了吗?(吧)

(7)*今天不会下雨吗?(吧)

以上两句都是是非问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常见的是非问句的格式是“陈述句+吗”,学生一看这些句子都觉得符合了,所以他们都误用了语气词“吗”。其实,这些句子的句末都应该使用语气词“吧”。“吧”也可以用于是非问句的句末,同样也是“陈述句+吧”的格式,但是两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却是不同的。“吧”用于是非问句时,往往表示前面的陈述句是发问者的一种推测,但还不十分肯定,希望对方对自己的推测予以证实。因此,《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指出了“句中假如有‘大概’‘也许’之类表示揣测的副词时,句末只能用‘吧’不能用‘吗’”。而“吗”用于是非问句时,往往是对前面的陈述句内容进行发问。因此,在我们遇到这样的是非问句时,应该从语境出发,如果发问者的意思是推测性的,那就用“吧”,如果发问者的意思是疑问性的,那就用“吗”。此外,把“吧”误用为“吗”的偏误出现率比较高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泰语的母语迁移。因为在泰语中,“大概”“也许”都可以翻译为“?????”或“?????”。在泰语的疑问句中,如果有“?????”或“?????”,语气词可以用“??????(吧)”,也可以用“?????????”或“????”(吗)。在泰国学生的思维中,若疑问句中有表示揣测的副词时,句末既可以用“吧”也可以用“吗”。因此,“他大概已经走了吗?”既可以翻译成“????????????????????”,也可以翻译成“???????????????????????”。

(三)“吧-呢”的误用

1.把“吧”误用为“呢”

(8)*你不喜欢看球赛呢?(吧)

(9)*他今天恐怕不会来呢?(吧)

以上两句都为否定是非问句,但是学生都使用了语气词“呢”。一般说来,正反问句中常常用“呢”,因此,笔者认为,泰国学生在对否定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的区别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把“呢”误用为“吧”

(10)*我倒没什么,你们才辛苦吧。(呢)

(11)*你们何必这么大惊小怪吧。(呢)

例(10)的偏误率高达88%,是问卷中偏误率第二高的一道题目。这说明泰国学生对于“呢”用于陈述句中的掌握非常不好。大部分泰国学生不明确语气词“呢”可以用于陈述句,表示确认兼夸张的语气,并且往往与“可”“才”“还”等语气副词相搭配。很多泰国学生在这道题中都使用了语气词“吧”。语气词“吧”主要是用在陈述句后面,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但是例(10)并不是为了推测对方辛苦不辛苦,而应该是对对方的辛苦表示一种确认。例(11)反映了泰国学生对反问句的掌握不理想。这一道题中,有13名学生使用了正确答案“呢”,15名学生使用了“吗”,12名学生使用了“啊”,10名学生使用了“吧”。这说明学生对与“何必”等不常见的副词搭配的反问句的掌握不太好。

(四)“吧-啊”的误用

1.把“吧”误用为“啊”

(12)*今天他恐怕不会来啊。(吧)

(13)*既然你喜欢吃这个菜,那就多吃点啊。(吧)

例(12)中的“恐怕”表明句末应该接一个表示推测的语气词,因此应该与“吧”搭配而不是与表示舒缓语气的“啊”搭配。在这道题中,使用“啊”“吧”“呢”“吗”的学生都有,笔者推测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学生对“恐怕”“何必”等词不熟悉而造成的。例(13)是祈使句,“吧”除了用在疑问句中表示推测的语气之外,还可以用于祈使句中,从而减弱祈使句中的命令语气,使句子表示一种商榷、缓和的语气,用于委婉地向别人提出意见或建议。学生使用“啊”其实都是因为受到了母语的负迁移。在泰语中,汉语语气词“啊”分别翻译成“??(na)”和“??(si)”。“??(na)”主要表示一种强调和提醒的语气,用在祈使句中还含有一种恳请和央求的语气。它在句子中的作用与“吧”类似,而“??(si)”则主要表示一种指令,相对而言,语气较强硬一些。因此,很多学生选择“啊”都是把泰语中“??(na)”直接迁移到汉语中,从而产生偏误。

2.把“啊”误用为“吧”

(14)*你明天记得要早点起床吧。(啊)

(15)*孙丽,下课了你要等我吧。(啊)

以上两句都为祈使句。虽然“吧”也可以用于祈使句的句末,但是它主要表示一种商量的委婉语气。“啊”用在祈使句的句末表示一种舒缓的提醒或警告语气。在上述两例中,都表示一种提醒的语气而不是商量的语气,因此,应该用“啊”而不用“吧”。

(五)“啊-呢”的误用

1.把“呢”误用为“啊”

(16)*我才不相信他的话啊。(呢)

(17)*我倒没什么,你们才辛苦啊。(呢)

以上两句都是陈述句,这两个偏误也说明泰国学生对于“呢”用于陈述句中的掌握非常不好。他们不明确语气词“呢”可以用于陈述句,与“可”“才”“还”等语气副词相搭配,表示确认兼夸张的语气。学生误用“啊”主要是对“啊”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一种缓和的语气的过度泛化。

2.把“啊”误用为“呢”

(18)*妈妈呢,妈妈!(啊)

“啊”与“呢”都可以用于句中。“啊”用在句中主要表达一种引起对方注意的作用,使句子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承载着丰富的情态意义。而“呢”主要是用在选择疑问句中,表示一种缓和的深究语气。例(18)并不是要求听话者从句子的前后两项中进行选择,而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因此,应该使用“啊”而不是“呢”。

(六)“啊-吗”的误用

在本次调查中,“啊-吗”误用的偏误是最少的,而且都是将“啊”误用为“吗”。

(19)*他的命好苦吗!(啊)

(20)*妈妈吗,妈妈!(啊)

由于本类偏误的数目最少,笔者认为泰国学生能够较好地区分“啊”与“吗”。之所以会出现例(19)与例(20)这样的偏误,主要是由于泰国学生较少接触这类句子,面对不熟悉的内容习惯性地使用最常见的语气词“呢”。

四、结语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泰国大学生使用语气词“啊”的偏误率为27.14%,语气词“吧”的偏误率为43.71%,语气词“吗”的偏误率为40.29%,语气词“呢”的偏误为53.14%。可见,泰国学生对“啊”的掌握情况较好,而对“呢”的掌握情况最不理想。在这些语气的误用偏误中。泰国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误用为“吗-呢”的误用和“吧-啊”的误用,这两种偏误类型占了所收集到得偏误的46.66%,“啊-吗”的误用,仅占6.67%。

通过调查发现,泰国学生对汉语语气词“啊”“吧”“吗”“呢”的基本用法掌握较好。如“啊”用于感叹句,表达一种缓和的语气。泰国学生掌握不太理想的地方主要有这些方面:第一,学生在祈使句句末容易误用“吧”与“啊”。学生对祈使句句末的语气词到底表达一种商量的委婉语气,还是表达一种舒缓的提醒或警告语气,辨析不够好。第二,“吧”在是非问句中偏误率比较高。在是非问句中,泰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语气词“吗”。第三,在反问句中,学生容易误用“呢”与“吗”,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吗”与“难道”“岂”等副词的搭配情况掌握不理想。第四,学生对“呢”用于正反问句的用法掌握不太理想,往往容易犯在正反问句的句末误用“吗”的错误。另外,大部分泰国学生不明确语气词“呢”用于陈述句可以表示确认兼夸张的语气。此外,学生在这四个语气词中,对“吗”最为熟悉,因此,存在过度使用“吗”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陈佩真。汉泰语气词对比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8.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徐丽华。外国学生语气词使用偏误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2,(5).

反问句 篇2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反问的句子大全 精选57句 篇3

1. 王教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2. 当土夫子,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3.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反问句,反问句有什么特点。

4. 双重否定句就是有两个否定词的陈述句。

5. 人的聪明与愚笨,不是天生的。

6. 你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吗?

7. 只有笨蛋才思考,聪明人用灵感,我们大多时间都是笨蛋,偶尔才成为了聪明人。事实上,我们一直是聪明人,突然我们觉得自己有点笨,然后,我们开始思考,于是,我们真的变笨蛋了。

8. 早起要做到,对着镜子笑,折*出美好,烦恼全部消,晨光来拥抱,好运不会少,祝福来报到,向你道声早,祝你心情妙。

9. 所以反问句里一般都有“难道……吗?”或者“怎么……呢?”这组词。

10. 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11. 网络丰富多彩,让我们大家恋恋不舍。

12. 难道竹节人不是很有趣吗?

13. 回复关键字:看图写话全获取:二年级看图写话满分指导及200篇练习+各类专项(附答案)

14.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15. 不认真画画,难道能得奖吗?

16. 是记住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

17. 你怎么能这样做?

18.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怎么能伤他们的心呢?)

19. 花生的品质很高尚。

20. 当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意或失望的时候,如何调整心态呢?很简单,想象一个比你的现状更糟糕的一种状态,然后,你就会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

21. 赵王告诉蔺相如,要蔺相如带着宝玉到秦国去。

22. 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这类句式常和“难道”、“怎么”等反问词联接。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

23. xxx(难道)我有这么笨吗?xxx----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24. 你的作业难道还不打算写吗?

25. 小鸟难道不会飞吗?

26. 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缘于水土不一样吗?

27. 这句反问句的意思是:面对困难,我们要想办法。所以改成陈述句就是:面对困难,我们要想办法。或者面对困难不能不想办法。‘

28. 难道不是只有一个太阳?

29. 反问句来源: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

30.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31. 事情本不是这样嘛。

32. 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经确定的思想表现的更加鲜明强烈,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3. 温暖的味道在清晨的怀抱中香甜有营养,浪漫的味道在天亮的祝福中香甜好滋养,幸福的味道在最早的祝福中快乐升级。早上好。

34. 你怎能这样蛮横无理呢?

35. ②难道对于这样的错误不应当反思吗?

36. 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37. 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38. 秋风微凉,丝丝寒风拂秋愁;黄叶飘落,悠悠飞舞褪烦忧;大雁南飞,行行把疲劳带走;金菊灿烂,朵朵为你笑开口;短信传情,字字句句暖心头;祝你安好!

39. 这里的景色这么美,使我们流连往返。

40. 相比之下,反问句的语气就强烈多了。除此之外,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这些反问词,句子后面有语气词如:呢吗……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

41. 认真的孩子,不正是我的榜样没吗?

42. 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43. 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

44. 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

45. 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46. 失败了还得干,难道能知难而退吗?

47. 你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48. 这件事不能不让人高兴。

49. 改为反问句: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50.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51. 他的话印在心上。

52. 反问句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使已经确定的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晰、有力。反问句不仅比一般的陈述更有力,而且更富有感情。

53. 不听劝告会有好下场吗?

54. 你难道都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

55. 我们进行的斗争,难道不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

56. (1)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

57. 小学数学应用题公式及简易方程秘籍汇总!

上海市门面转让合同 篇4

转让方(甲方): 身份证号码:

住 址:

受让方(乙方): 身份证号码:

住 址:

出租方(丙方): 身份证号码:

住 址: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有关规定,经甲、乙、丙三方友好协商,就下述门面转让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转让门面

转让门面位于 ,建筑面积 平方米;

丙方为上述转让门面的所有权人和出租方。现对甲、乙双方根据本合同约定转让上述门面承租权的行为,丙方表现同意。

原甲、丙双方所签门面租赁合同的**与义务转由乙方享有和履行,乙方与丙方不再另行签订租赁合同。本合同生效和门面交接完毕后,甲、丙双方之间原门面租赁合同终止履行,**义务自行**。

二、租金的结算与支付

丙方与甲方原租赁合同,约定的租赁期间为一年,即自 年 月 日起 年 月 日止,月租金为 元***,现甲方剩余租期为 月,门面转让前尚欠租金、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共计*** 元,上述欠交款项由乙方在本合同生效后三日内支付给甲方。

门面转让乙方后,甲、丙双方原门面租赁合同中所约定的租金转由乙方根据该合同约定(指有关金额、时间、付款方式和违约责任等条款)向丙方支付,甲方不再负有支付义务。

三、门面设施、设备的归属

转让门面现有装修设施在转让后归乙方所有。

转让门面租赁期(含门面租赁合同续签期限)届满后,该门面装修设施的不动产归丙方所有,营业设备等动产归乙方(动产与不动产的划分按原有租赁合同执行)所有。

乙方在接收该门面后,有权根据经营需要,在保证房屋安全使用的情况下进行再次装修。

四、门面转让费的支付

乙方于本合同签订之日向甲方支付定金 元。甲方在合同签订次日向乙方腾让门面并交付钥匙,同时乙方向甲方支付转让费共计*** 元,(大写: ),上述费用已包括第三条所述的装修、装饰、设备(详见《转让财物交接清单》)及其他相关费用,此外甲方不得再向乙方索取任何其他费用。

五、债权债务的处理

乙方接手前该店铺所有的一切债权、债务均由甲方负责;接手后的一切经营行为及产生的债权、债务由乙方负责。

六、交接条件、时间及方式

转让门面定于 年 月 日正式交接。

门面交接时,甲方应腾空非《转让财物交接清单》范围内的一切设施、物品和货物,保持门面已有装修、装饰、设施、设备、门窗、墙面、地面和天花板面的完好和完整,以便于使用。

办理门面交接手续时,由甲、乙、丙三方共同进行现场验收,按照《转让财物交接清单》点验、接收有关财物,交接完毕后,甲、乙、丙三方应共同签署《转让财物交接清单》,在丙方的现场**下,甲方向乙方交付门面钥匙。门面钥匙一经交付,转让门面即告验收、交付完毕。

转让门面不符合约定的交接条件时,乙方有权拒绝交接,甲方应及时整改、修复,直至符合交接条件为止。并将视为甲方逾期交付门面,由甲方承担逾期交付的违约责任。

七、违约责任:

甲方保证该门面有合法承租权并有权**转让,应该按时交付门面,甲方逾期交付门面时,按下列方式计算违约金:逾期交付天数× 元/天;超过30天甲方仍不能交付转让门面时,乙方有权通知甲方**合同,返还已支付的门面转让费,和按上述约定追偿违约金。

乙方应按时接收门面和支付门面转让费。乙方逾期接收门面超过7天时,甲方有权通知乙方**合同,不予返还已支付的门面转让费。乙方逾期支付门面转让费时,按下列方式计算违约金:逾期付款天数× 元/天。

丙方保证该转让门面为其合法所有,享有门面的出租权,并不得“一房多租”。如因丙方原因造成门面所有权、租赁权纠纷,应由丙方承担违约责任,赔偿乙、丙双方违约金。该违约金按下述方式计算:甲方获得的违约赔偿=本合同约定转让费×1;乙方获得的违约赔偿=本合同约定转让费×2。

七、如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本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继续履行的,合同各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但遇*规划,国家征用拆迁门面等原因本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继续履行的,则应由丙方按照本合同约定的门面转让费标准补偿给乙方(如乙方未按本合同约定向甲方支付门面转让费,则该项补偿由丙方支付给甲方)。

八、合同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如发生争议,可先由合同三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将争议提交长沙仲裁委员会,通过仲裁程序解决。

九、其他规定

原《门面租赁合同》和《财物交接清单》为本合同附件,是本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

本合同由三方签署后生效。一式三份,三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丙方(签字):

签约时间:

签订地点:

附件:一、原《门面租赁合同》;

二、《财物交接清单》;

反问句 篇5

1、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3、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4、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5、他呀!都老头子了,还订这些东西干什么呀?

6、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7、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8、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9、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10、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1、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12、这样有问题吗?

13、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

14、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15、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16、你真的觉得是这样吗?

17、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谁个曾怀疑人类需要太阳呢?谁个曾因为太阳本身有黑点就否认它的灿烂光辉呢?

18、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19、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20、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2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22、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2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24、有这样的可能吗?

25、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26、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27、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28、难道不是吗?

29、看,雨后的西湖多美啊,像一位女子,难度不是是淡妆好看吗?

30、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积,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31、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32、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33、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34、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35、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3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37、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38、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39、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40、西湖,就像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样的美丽动人,难道不让你留恋忘返吗?

41、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4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43、你觉得有问题吗?

44、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45、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46、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47、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48、人难道可以没有一点精神吗?

49、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50、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51、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52、我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是正是这样的野花吗?

53、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

54、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55、春回大地,走在西湖百花齐放的白堤、苏堤上眺望着湖面,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轻舟荡漾,三潭映月如宝石般嵌在湖面,你怎么不被她吸引呢?

反问句大全范文 篇6

关键词:语言输入 汉语疑问句习得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疑问句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对其思维和交际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现代汉语疑问句本体研究和母语习得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相比而言,汉语疑问句的二语习得研究却比较薄弱。在起点相同,教师、教材、课堂内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有的学习者针对疑问句的习得速度较快,而另一些学习者的习得速度则较慢。因此,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因素恐怕难以对上述习得差异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留学生课外语言输入的情况与留学生疑问句习得测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留学生的汉语疑问句习得提供些许借鉴。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与输出理论

(一)三种语言输入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周围环境(周围人的语言)的刺激做出反应的行为,强调外在环境因素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学习者通过对语言刺激的模仿,形成了固定的言语行为模式,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语言习惯,在反复操练过程中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语言现象,但是可以产出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贫乏的语言输入只是语言习得的“触发”(trigger)因素而已,学习者是通过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习得语言。

“认知互动理论”(cognitive interactionist theory)认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内在加工机制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的语言输入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并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第二语言学习者处理这些信息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通过自身的语言学习系统对信息进行整合,整合后有用的信息才会发挥作用。(Ellis,1994:243)

(二)输入和输出理论

Krashen的“语言输入假设”认为,人类只能以一种方式习得语言,即通过信息的理解或通过“可理解输入”的方式。可理解输入是学习者听到或看到的比他当前状态的语法知识稍微前进一步的语言。通过理解包含“i+1”水平的语言输入,按照自然习得顺序,从目前的习得水平“i”进入下一阶段的习得水平“i+1”。(Krashen,1985)

Long提出了“语言互动假设”,认为双方进行意义的沟通时,母语者为学习者提供的语言输入无论在语言形式还是在话语结构和功能上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语言形式的调整使语言输入更简单易懂;话语结构和功能的调整是通过询问、重复、确认和解释等方式使语言输入更容易理解。

Swain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认为语言输出在二语水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或者否定了,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加工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的加工。语言输出迫使学习者必须对语言表达的形式进行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Swain,1985)

综上所述,Krashen侧重语言输入,Long重视同母语者之间的语言互动,Swain则更关注语言输出。这些学说都鼓励第二语言学习者积极地与目的语国家成员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增加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考察课外语言输入性质的不同(输出主导型/互动主导型/输入主导型)对疑问句习得是否具有显著性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考察留学生的课外语言输入情况与汉语疑问句习得之间的关系,探讨留学生汉语四类疑问句的习得水平与课外语言输入对疑问句习得效果有无显著影响,从而为留学生在课外进行有效语言输入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汉语疑问句习得提供些许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留学生在课堂外语言输入的交际对象、交流意愿、输入和输出途径、交流机会和场所等,根据语言输入和输出情况的高低将留学生分成三个等级;通过自编疑问句测试题目,对留学生疑问句习得和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对调查问卷和测试题的分数进行统计,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被试的选择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2015年9月进入北京语言大学预科学院学习的预科留学生66名,其中,女生35名,男生31名。分别来自塔吉克斯坦、巴拿马、蒙古、加拿大等30个国家。学习汉语的整个时长为10个月,全部具有初级下汉语水平。

(四)实验材料的选择

本实验选取的材料包括课外语言输入情况的问卷调查和疑问句习得测试题。

问卷调查分为汉语版和英语版,共65个题目:第一部分是调查留学生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调查留学生课外交际对象、交际意愿以及交流表现,共20个题目;第三部分主要从听、说、读、看四个方面调查留学生在课外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共17个题目;第四部分调查留学生在不同场合中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进行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情况,共28个题目。其中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均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标记法。问卷调查信度分析如表1:

以上数据表明问卷本身的信度良好,α系数均在0.7以上,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测试题选用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常用的四类疑问句进行测试,这四类疑问句分别是特指疑问句、是非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对四类疑问句各设置16个题目,具体题型包括判断题(16个)、选择题(16个)、排序题(16个)、完成句子(16个)四个大题,每题记一分,共64分。测试题的α系数0.607,鉴于本次样本数量有限,该信度系数较为能够被接受,测试题较能反映被试疑问句习得水平。

实验设计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为3×2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其中课外语言输入情况和性别为两个自变量,其水平分别为3和2,疑问句测试成绩为因变量。根据课外语言输入情况将留学生分成三类,即输出主导型、输入主导型、互动主导型。输出主导型的学生在整个会话过程中是话题的发起者与主导者,说话的时间多于倾听时间;输入主导型的学生在整个会话过程中开口率普遍较低,听对方说话的时间远远长于本人开口讲话的时间;互动主导型的留学生介于两者之间,听说并重。为了避免其他相关因素的干扰,将问卷调查和测试题嵌入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发放并完成,整个实验持续两周。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每次实验不超过20分钟。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汉语疑问句习得水平分析

纵观测试题的整体成绩,四类疑问句的习得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选择疑问句、特指疑问句、是非疑问句和正反疑问句。测试题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留学生疑问句的习得水平,选择疑问句的习得正确率最高,其次是特指疑问句,第三为是非疑问句,正反疑问句的习得远不及前三类疑问句。

选择疑问句的习得难度较低,句式上通常以连接词“是”“还是”作为判断标志,留学生在口头或者书面表达时易于操作。但是由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也存在连接词混用或误用的情况,如“*你说的是汉语是英语?”;疑问选项多为名词或者形容词,对于复杂的疑问选项常常无法判断正误,如“*你呢还是玛丽去?”

汉语中的特指疑问句除了含有疑问代词之外,句子形式与普通陈述句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特指疑问句的习得重难点在于疑问代词的习得。留学生对“什么、多少(问数量)、哪儿、谁”疑问句式的习得正确率高于“哪里、多少(问价格)、多少(问年龄)、怎么样、什么时候、几、多、怎么(问原因)、怎么(问方式)”这些疑问句式的习得。究其原因,前者疑问句式比较简单且疑问代词处于核心地位,而后者句式则较为复杂且疑问代词处于相对边缘地位。

是非疑问句的习得不及前两类疑问句的习得。留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疑问句语气词的细微差别,因此,常常出现语气词误用的现象,表现为“吗”的使用泛滥,而“吧”的使用率和正确率远远低于“吗”字疑问句,这与其在目的语中的分布或作为疑问句标记的典型程度有关(丁雪欢,2006);句尾带有疑问词的是非疑问句与重叠形式正反疑问句混淆,如“*你最近忙不忙吗?”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会经历由句尾是“吗”的疑问句过渡到重叠结构正反疑问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未能将两者完全区分开来。

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在正反疑问句习得方面尚处于萌芽状态。由句尾疑问词“吗”的疑问句过渡到重叠结构的正反疑问句,且重叠结构多数为简单的单音节词语,如“是不是”“好不好”,比较复杂的重叠结构如双音节词语重叠“你去过没去过长城?”尚未完全习得。

总体上看,初级阶段留学生主要习得一些结构简单,语法项目较少,语用功能简单且易于掌握和操作的句式,包括疑问选项简单的选择疑问句,疑问代词为“什么、多少(问数量)、哪儿、谁”的特殊疑问句,“吗”字是非疑问句,以及正反问句中的“V不V”形式等。

(二)留学生课外语言输入情况和性别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首先,我们从66份问卷中随机抽取30份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以输入为主导的留学生在疑问句测试题中的平均成绩为50.40,以互动为主导的留学生在疑问句测试题中的平均分为55.50,以输出为主导的留学生在疑问句测试题中的平均分为53.20。按照满分为64分的分制来说,课外语言输入不同等级的留学生的平均成绩都较高。同时,以互动方式为主导的留学生疑问句测试的平均分高于输入主导型和输出主导型留学生的平均分。为了考察三种语言输入类型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我们用SPSS19.0版本统计软件对学生课外语言输入情况和性别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0.05作为显著性标准),分析结果见表3、表4和图1:

结果显示,课外语言输入情况有显著的主效应,F(2,24)=4.616,P0.05。此外,从数据和图1中可以看出两者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F(2,24)=0.116,P>0.05。总体而言,在课外进行语言输入时,性别对疑问句的习得并不起主导作用,互动主导型学生的测试成绩优于输出主导型,输出主导型学生的测试成绩又优于输入主导型。所以,我们认为,在课外凭借语言互动进行汉语疑问句习得的效果显著高于通过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这两种方式习得汉语疑问句的效果,即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听与说并重,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留学生对疑问句的习得和掌握。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课外语言输入情况的差异会影响留学生汉语疑问句的习得,以互动为主导的留学生汉语疑问句的习得效果明显高于以输出为主导的学生的习得效果,以输出为主导的留学生汉语疑问句的习得效果明显高于以输入为主导的学生的习得效果,性别的差异不会影响留学生在课外习得汉语疑问句的效果。在课外习得汉语疑问句时,应该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主动与母语为汉语者进行交流互动,听说并重,及时发现并改正交际互动中出现的错误,并积极反思,从而促进汉语疑问句的习得。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级阶段留学生四类疑问句的习得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选择疑问句、特指疑问句、是非疑问句和正反疑问句,主要习得一些结构相对简单,语法项目较少,语用功能简单的句式。在留学生课外习得汉语疑问句过程中,课外语言输入性质的不同(输出主导型/互动主导型/输入主导型)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存在显著差异,课外以互动为主导的留学生疑问句测试成绩最高,相对于输出主导型和输入主导型的留学生,互动主导型更有利于疑问句的习得,且习得效果是显著的。课外互动主导型的留学生疑问句习得的效果并没有因性别因素产生显著差异。课外语言输入情况与性别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所以,留学生应将课堂上学到的疑问句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疑问句教学的不足。同时,在课外还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尽可能地多与汉语母语者互动交流,在兼顾语言意义和结构形式的同时,还应注重语言细节;在同以汉语为母语者互动结束之后,对交流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总结,从而促进汉语疑问句的习得。

本文为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编号:[16YCX011]。

参考文献:

[1]丁雪欢。汉语疑问句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10.

[2]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4]Long,M.H.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6.

[5]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反问句 篇7

关键词:南昌县 塘南方言 疑问语气词

普通话中的疑问语气词主要是“吗”“呢”“吧”“啊”4个。“吗”用在是非问句中,“呢”用在特指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正反问句和删节问句中,“吧”在表示是非疑问时有“半信半疑”的意思,“啊”在表示疑问时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南昌县方言属赣语昌靖片。塘南是南昌县的一个镇。南昌县塘南方言的疑问句与普通话相比,有的地方与之相近,有的地方则存在明显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体现了方言的个性,值得仔细研究。本文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正反问句四个角度描写由塘南方言特色语气词构成的疑问句式。

一、表特指问的“是”

普通话指疑问句由“疑问代词+呢”构成。如:

(1)梁宝生还要问什么呢?

塘南方言特指问句可以由语气词“是”字构成,独具特色。“是”出现在没有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末,表示询问原因的语义。例如:

(2)我拥玫阶饕当臼牵浚ㄎ以趺疵挥械玫阶饕当灸兀浚

(3)你在w里是?(你怎么在这里呢?)

(4)你脸色讲难看是?病了啊?(你脸色为什么这么难看呢?生病了吗?)

这种特指问句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没有指原因的疑问代词,但问句表达的却是询问原因的句义。

第二,结构形式为“陈述句+是”,相似于是非问句形式。

塘南方言里也有表示询问原因的疑问代词构成的特指问,此类疑问代词如“聋、香、做什哩”等。“是”字特指问句与带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可以互相转换,语义不变。两种特指问句在塘南方言并存,“是”字问句更为常用。但二者表意仍有差异,“是”字句除了询问原因外还带有惊讶、责备的意味,而有询问原因意义的疑问代词构成的特指问句,附加语气有句末语气词蕴含着。前面所列举的语气词,附着问句时产生的附加语气也不同。例如:

(5)你昨日尤ナ牵浚你昨天为什么没有去呢? 下同。)(含有“责备、不满”意味)

(6)你昨日聋尤ヅ叮浚ㄖ皇茄问原因)

(7)你昨日聋尤グ。浚ê有“惊讶、好奇”意味)

(8)你昨日做什哩尤ヂ铮浚ā霸鸨浮⒉宦”的意味较重)

另外,“是”有时还可以与指原因的疑问代词混用,并不相互排斥,但这种用法不常见(“做什哩”和“是”不混,原因不详)。如同普通话里特指问句,句中重音落在疑问代词上,“是”在这里只算作一个纯粹语气词。例如:

(9)你聋讲差劲是?(你怎么这样差劲呢?)

(10)我香不晓得是?(我为什么不知道呢?)

二、表选择问的“啊”

选择问句中关联词语是形式标志,如普通话里“是”“还是”(是)相呼应,构成“是……,还是(是)……”一类的格式。如:

(11)谁呀?是你呀,还是他呀?

一般情况下,塘南方言里的关联词语不出现,靠语气词“啊”充当连词,完成选择问。后项末尾一般出现“哦、啊”等语气词,前后相呼应。有时后项不用语气词,但语气生硬。例如:

(12)你吃饭啊吃面哦?(你吃米饭还是吃面条呢?)

(13)w块地秧菜啊秧瓜生哦?(这块地是种菜还是种花生呢?)

(14)上昼来人胖啊瘦啊?(上午来的那个人是胖还是瘦啊?)

(15)你屋里装得地板啊地砖?(你家里装得是地板还是地砖呢?)

受普通话影响,年轻人口语中常在“啊”后附加“是”,“啊是”就形同“还是”。选择项如果是名词性词语,甚至出现了“是……,啊是……”的格式。例如:

(16)你买得是铁啊是塑料哦?(你买的是铁制的还是塑料制的?)

(17)许棵树是杨树啊是柳树啊?(那棵树是杨树还是柳树啊?)

三、表猜想问的“嗬”

普通话里的“吧”问句属是非问句,表示猜想、揣测的意义,只有轻微的征询口气,倾向于相信命题的真实性,缺少强烈的质疑色彩。如:

(18)外面天应该晴了吧?

塘南方言里从表猜想的功能来看,与“吧”字大体相当的有“嗬、~、M”等语气词,可以置于陈述部分末尾,表示猜想义。例如:

(19)我东是明日走嗬?(我们是明天出发吧?)

(20)你今日多做了事,累到了嗬?(你今天多做了事情,累到了吧?)

四、表是非问的“啊、M”

普通话是非问句可分为由语调承担疑问信息的句子与由语气词“吗”承担疑问信息的句子。塘南方言里没有可以单纯用语调来表示的是非问,语气词必须出现,这点和普通话不同。比如:*就我东两人去?(就只我们两人去?)。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句末必须有“啊”。

对于“吗”字是非问句,刘月华(1987)指出:“S+吗”问句(S指句子,下同)的询问意义有三种情况:

1.问话人预先有倾向性的答案,问话人的目的是为了从对方得到答案。

2.答案对问话人并不重要,或问话的目的不是为求得答案,而是另有目的。

3.问话人预先没有倾向性的答案,问话的目的是为了从对方得到答案。

刘氏认为,上述前两种情况由上下文、语境引起,才会对答案有明显的倾向性,发问是为了进一步证明。第三种情况如果不考虑语气方面的差异而结构上又允许,可以用正反问句替换。

塘南方言里是非问句分两类形式来对应普通话里“S+吗”问句,前两种情况,塘南方言使用的是“S啊”问句,第三种情况,塘南方言用“S+啵/么”问句与之对应。

(一)表是非倾向问的“啊”

塘南方言是非问句在形式上表现为“陈述部分+啊”,疑问标记是语气词“啊”。例如:

(21)w字渠啊认得啊?(这字他认识吗?)

(22)讲多书你一下看完了啊?(这么多的书你全部看完了吗?)

(23)就只下一节课啊?(就只能下一节课吗?)

(24)w不是你书啊?(这不是你的书吗? )

赵元任(1979)指出,用“吗”的是非问句“对于肯定的答案抱有或多或少的怀疑,也就是可能性在50%以下”。塘南方言“啊”问句倾向怀疑,一般通过两个语法手段来表现:

第一,句中带有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副词,使命题已经有了明显的肯定或否定的倾向,如例b。针对这样的命题询问,一般是怀疑的态度,这样的副词如:不是、会、要、就、只、都、真等。

第二,在句中用上重音。比如例a,重音分别落在“认得”“一下全部”上,表达了说话人较强烈的怀疑态度。

当然“啊”问句还有语境依赖,说话人根据一定语境对某个命题的真实性感到怀疑、惊讶,通过问句表达出来。比如:

(25)你是学生啊?你是学生吗?

因为说话人看到对方年纪较大,却拿有课本,所以以“啊”问句要求对方释疑,重音落在“学生”上,表明说话人较深程度的怀疑。

(二)表是非中性问的“M”

很多学者认为“吗”问句也可以是没有倾向性的询问,可以用在中性的语境中(张伯江,1997;刘月华 1987;陈泽平,2004)。如:

(26)你去过上海吗?

(27)你吃了饭吗?

说话人对“去过或没去过”、“吃了或没吃”没有已知信息,谈不上有哪种倾向性的怀疑了。

有趣的是,塘南方言也有疑问句式与之对应,即S+语气词“M”,上两例可以换为:

(28)你去过上海M?(你去过上海吗?)

(29)你吃了饭M?(你吃了饭吗?)

塘南方言“啊、M”式是非问句结构上相似,差异在于,“M”式是非问包含动作完成的意义,需要与表完成义的“了、过”来补充、标示,而“啊”则不需要。

五、表正反问的“啵、么”

普通话中表正反问采用的是“X不X”的正反并列形式。如:去不去呀?相比是非问句,正反问句是没有倾向性的中性问句,是不偏向哪一边的。

熙(1985)指出,汉语方言里的正反问句有“VP不VP”和“可VP”两种类型(VP指动词或动词短语)。塘南方言正反问句有“VP+啵/么”格式,属于前者的省略形式。例如:

(30)你在听啵?(你在不在听?)

(31)我东去看打球啵啦?(我们去不去观看打球?)

(32)你里写么?(你们有没有写?)

(33)买票么啦?(有没有买票?)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表正反问句义的“M、么”,它们构成的问句形式有4个特征:

1.从结构上看,是“陈述部分+M/么”的形式;

2.从语义上看,表达是反复问句义;

3.从疑问程度上看,疑惑程度居中;

4.答语是判断命题是非的。

塘南方言正反问句标记“M、么”后常带语气词“啦、、哩”,组合起来意义及语法功能不变,而且语气更为柔和,显出和气、亲切,有商量的意味。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南昌县(塘南)方言的疑问句系统特征很明显,除了句调、疑问代词外,关联词语(比如在选择、正反疑问句中)并不作为构成疑问句的要素,而语气词却是构成疑问句必不可少的要素,具有成句功能。它往往是区分不同类型的疑问句的根据,因此,成为构成各种类型疑问句的标记。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2012年度项目“江西境内赣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编号:YY1211]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泽平。北京话和福州话疑问语气词的对比分析[J].中国语文,

2004,(5).

[2]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J].中国语文,1981,(5).

[3]陆俭明。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

(5).

[4]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J].中国语文,1997,(2).

[5]林裕文。谈疑问句[J].中国语文,1985,(2).

[6]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

(4).

[7]刘月华。用“吗”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用法的比较[A].李临

定。动词和句型[C].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

[8]李国敏,张林林。九江话里的反复问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8).

[9]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么”的产

生[J].中国语文,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