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有哪些变化?学习方法有哪些?

发布时间:

  考试内容的转变带动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新高一的同学一定要及早认识到——“背”出英雄已迟暮,灵活迁移真豪杰!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高中语文有哪些变化?

  高中语文新教材和课程变化

  五大变化

  变化一: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变化二:由五大课程目标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

  2003版的课程标准中,设置五大课程目标,分别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2017版课标则变为十二大课程目标,分别为:语言积累与构建、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

  变化三:新增选择性必修课程。

  相较于2003年版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新版课程标准新课程结构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这三类课程。

  必修课程,每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开设2个学期,8学分;

  选择性必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开设2个学期,6学分;

  选修课程,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开设2个学期,设计12学分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变化四:设置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这十八个任务群被归置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中。(见下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必修(8学分)

选择性必修(6学分)

选修(任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1学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当代文化参与

0.5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0,5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

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

2.5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1.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1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

2学分)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

1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1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2学分)

  变化五:明确学业质量。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

  其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两大热点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三是要求更高。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热点二: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本次课标修订的又一个重点。语文课标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做到了“两个结合”:

  一是全面加强与专题学习相结合,在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要求贯穿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各部分的同时,还设立专门的“革命传统作品”专题,集中学习研讨。

  二是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课内外读物推荐篇目涉及毛泽东诗词,以及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一批作家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崇高的革命情怀。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精读“一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文专集”和“一部反映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长篇文学作品”,撰写研究报告或文学评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学生如何应对?

  举措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情感、能力、审美情趣同步发展。学生应着眼于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举措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要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旧模式,使阅读返璞归真。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举措三:培养阅读兴趣。不能因此把发展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课堂,把阅读视线限制在课本上。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读书报杂志、“电子书”(电脑、网络、光盘)和“无字书”(自然万物、人情世故等),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阅读、积累感悟、提高能力。

  举措四:恰当地运用现代技术,使音像材料和文字材料互相补充,实现超文本阅读,提高阅读效率。(材料编自网络)

  语文学习要树立高考意识

  曾有记者问爱因斯坦一个物理上的常识问题,而爱因斯坦却回答:“不知道。”事后,他解释道:“我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精力。只要在百科全书里面能翻到的数字,我从来不去记它。”

  在初中那个英雄“背”出的时代,我深深怀疑爱因斯坦这席话的可信度。直到升入高中,开始了新的一轮语文学习时,我才慢慢意识到这其中的真谛。当我笑傲语文考场,历次语文成绩都保持高出各类考试平均分数20分之多时,我早已摒弃了初中语文机械背诵的学习方式。如今,我已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于是,在与不同阶段语文学习者的接触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差异,并试图尽可能早地改变各位的误区。因此,在这里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写这篇文字给即将步入高中学习的你们。

  升入高中后,我们在语文学习上要迎来两个转变:

  首先,是考试内容的转变。

  我们知道,在当前,考核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就是考试。你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考试永远都在那里。初中的语文考试多以课本为依据,很多考查内容甚至直接搬出课本原文,如: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而高中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则更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考题更为灵活多变,各项内容均来自于课外,这无疑给抱有“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态度的同学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随着考查形式的变化,自然就引出了高中语文学习上的第二个转变,即:学习方式的转变。

  升入高中后,很多同学仍延续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凡事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仍试图以一个“背”字解决,而得到的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为初中的语文考试形式造就了“语文学习就是死记硬背”的惯有复习思路,很多同学即便临时抱佛脚也可以顺利过关。但这种复习方式与高中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的考查形式极度偏离。高中语文的教学及考题多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高考语文中的各项全部来自于课外,不会出现任何课内原文,想通过死记硬背拿到高分简直是痴人说梦!

  那么想要这些课外篇章的有效方法又是什么呢?

  其实,高考的题目、篇章来自于课外,而知识点仍然在课内,所以对课内知识熟练把握并有效迁移才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我们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常常带领着新高一的同学们去做这样一件事,就是将课内知识点与高考考点相迁移,例如:我们给同学们讲解文言文课文时,便会告诉学生相对应的高考考点及应试措施。这样一来,我们的同学从高一就可以树立起高考意识,领先在起跑线。

  因此,考试内容的转变带动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新高一的同学一定要及早认识到——“背”出英雄已迟暮,灵活迁移真豪杰!


部编版高中语文有哪些变化?学习方法有哪些?相关文章:

1.中小学生教材改革部编版语文教材有什么新变化

2.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哪些新变化?

3.高中数学2019秋季教材内容有哪些变化

4.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改版后与原版有什么区别

5.高中新教材改革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