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集(精选5篇)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的一大作家,有关作家季羡林的散文集你读过多少,
季羡林散文集有哪些 1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有:《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母与子》,《三个小女孩》,《垂钓》。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散文集有哪些 2
1、《清塘荷韵》: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
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2、 《夹竹桃》:
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缘分与命运》:
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决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
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4、 《八十述怀》:
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
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我真正感觉到,我负担不了,也忍受不了,我想摆脱掉这一切,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5、《神奇的丝瓜》:
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论 压 力 3
《参考消息》今年7月3日以半版的篇幅介绍了外国学者关于压力的说法。
我也正考虑这个问题,因缘和合,不免唠叨上几句。
什么叫“压力”?上述文章中说:“压力是精神与身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下面还列了几种特性,今略。
我一向认为,定义这玩意儿,除在自然科学上可能确切外,在人文社会科学上则是办不到的。
上述定义我看也就行了。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压力呢?我认为,是的。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拼搏,没有压力,哪来的拼搏?佛家说,生、老、病、死、苦,苦也就是压力。
过去的国王、皇帝,近代外国的,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看上去似乎一点压力都没有。
然而他们却战战兢兢,时时如临大敌,担心边患,担心宫廷政变,担心被毒害被刺杀。
他们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压力比任何人都大。
大资本家钱太多了,担心股市升降,房地产价波动,等等。
至于吾辈平民老百姓,“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些都是压力,谁能躲得开呢?
压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是好事。
从大处来看,现在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
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这个道理极其简单明了,一说就懂。
我举自己做一个例子。
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
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方面的压力没有了。
但是却来了另一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电台采访和报刊以及友人约写文章。
这对我形成颇大的压力。
以写文章而论,有的我实在不愿意写,可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应。
应就是压力。
于是“拨冗”苦思,往往能写出有点新意的文章。
对我来说,这就是压力的好处。
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
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
我的。“三不主义”的第三条是“不嘀咕”,我认为,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1998年7月8日
论 朋 友 4
人类是社会动物。
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
在这一场搏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
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因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没有不重视交友之道的,而中国尤甚。
在宗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
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
”“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
后世多以“义”字来要求朋友关系,比如《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之类就是。
《说文》对“朋”字的解释是“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
“凤”和“朋”大概只有轻唇音重唇音之别。
对“友”的解释是“同志为友”。
意思非常清楚。
中国古代,肯定也有“朋友”二字连用的,比如《孟子》。
《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却只用一个“朋”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朋友”才经常连用起来。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重视友谊的故事不可胜数。
最著名的是管鲍之交,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等等。
刘、关、张三结义更是有口皆碑。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讲究“哥儿们义气”,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
只要不是结党营私,我们是非常重视交朋友的。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把朋友归入五伦是有道理的。
我们现在看一看欧洲人对友谊的看法。
欧洲典籍数量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但是,称之为汗牛充栋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没有能力来旁征博引,只能根据我比较熟悉的一部书来引证一些材料,这就是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
《蒙田随笔》上卷,第28章,是一篇叫做《论友谊》的随笔。
其中有几句话:
我们喜欢交友胜过其他一切,这可能是我们本性所使然。
亚里士多德说,好的立法者对友谊比对公正更关心。
寥寥几句,充分说明西方对友谊之重视。
蒙田接着说:
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
这使我立即想到,中西对友谊涵义的理解是不相同的。
根据中国的标准,“血缘的”不属于友谊,而属于亲情。
“男女情爱的”也不属于友谊,而属于爱情。
对此,蒙田有长篇累牍的解释,我无法一一征引。
我只举他对爱情的几句话:
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落和消逝。
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
相反,友谊越被人向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谊只是在获得以后才会升华、增长和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会随之净化。
这一段话,很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品味。
1999年10月26日
成功 5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材”,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的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