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

发布时间:

两千5261多年4102前,一位文人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1653不堕凌云之志”,以血作墨,心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这就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史记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史记的故事1

中行说:逼我出使匈奴,我就给你好看

汉文帝时期,匈奴的首领是老上单于。老上单于刚即位的时候,汉文帝继续实行和亲匈奴的政策。

这一次派去护送公主的使节是宦官中行说。因为中行说是燕人,生长朔方,熟知匈奴情状,派他去也有窥探匈奴虚实兼收集情报的任务。中行说不想远行,就借故推辞。汉文帝不肯换人,定要中行说走这一趟。中行说再也无法推辞,只好悻悻起程,临行前私下对人说:“我本来不想去,非要逼我去,可别怪我将来为害汉朝。”听到这句话的人一笑置之,心想你不过只是一个阉人,能成什么大气候?大言不惭罢了。

一到匈奴,中行说就归降了老上单于,成为单于的亲信,开始兑现他的誓言了。

匈奴与汉和亲,汉朝赠给匈奴许多缯絮(丝织品)和食物,匈奴苦寒之地,又是游牧民族,哪里见过这些精致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所以上上下下都非常喜欢。中行说进谏说:“匈奴的人口比不上汉朝的一个郡,但是匈奴之所以强大,独霸一方,是因为衣食都和汉不一样,不需要依赖汉朝供给。现在单于您变更旧俗,爱穿汉朝的衣服,爱吃汉朝的食物,长此以往,恐怕汉朝的物品输入匈奴不过十成中的一二成,就足以使匈奴动心降汉了。”

单于和众人都将信将疑,中行说又举例说明:“穿上汉朝的丝织衣服,骑马在杂草和荆棘丛中奔驰,衣裤全都挂破了,哪里比得上我们的毡裘耐用?汉朝的食物虽然精致可口,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乳酪方便美味?”这番话说服了众人,从此就放弃了汉朝的衣食。

中行说又教单于左右学习数算,用以计算匈奴的人口和牲畜数量。

汉朝皇帝和单于所通的书简,历来长一尺一寸,上面写着“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的字样,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中行说教单于回复的书简,定为一尺二寸,所加的封印都比汉简宽大,称呼也傲慢得很—“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然后才记载着赠送的物品和言语。样样都要压倒汉朝。

汉朝的使节看不惯匈奴和汉朝不一样的风俗制度,中行说就亲自出面和汉使辩论。

汉使讥讽匈奴不尊重老年人,中行说辩论道:“按照汉朝风俗,征兵出发时,父老岂有不置办衣食,欢送子弟的?匈奴素来崇尚攻战之事,老弱不能上阵打仗,因此才把优渥的衣食供给给少壮子弟,这样才能打胜仗,这是保家卫国,怎么说得上轻视老年人呢?”

汉使又说:“匈奴父子都睡在一个帐篷里。父亲死了,儿子娶后母为妻;兄弟死了,娶兄弟的妻子为妻,逆天乱伦。也没有冠带之类的服饰礼制,又缺少朝廷上的礼节。”

中行说辩论道:“匈奴的风俗是吃牲畜的肉,喝牲畜的乳汁,穿牲畜的皮毛衣服。放牧的时候要随时转场,才能保证牲畜按时吃草喝水。所以战事紧急的时候人人都练习骑射,战事缓的时候人人享受和平生活。人们的约束既轻,生活也就简便易行;君臣关系简单,国家事务再繁杂,也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好使。哪像你们中国,虽然自称礼义之邦,君臣之间却相互猜忌;而且大量使用劳力去修筑宫廷楼阁,以至耗尽民力。老百姓耕种本来是为了衣食丰足,建造城郭本来是为了保护自己,可是这样一来,战事紧急的时候没有时间练习攻战之事,和平的时候又不能休养生息,还要出劳力。至于匈奴的风俗,父子兄弟死,娶他们的妻子为妻,是为了保全种姓。因此匈奴虽然伦常紊乱,但是一定要立本宗族的子孙。哪像你们中国,虽然遵守伦常,可是亲属关系疏远的时候就互相残杀,竟而至于改朝易姓。你们这些只会在土屋里生活的汉人,还有什么可说的!”

不得不承认中行说对中国这个假“礼义之邦”的指控是尖锐的,是有道理的。类似的指控,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从此之后,汉使再想和中行说辩论,中行说高挂免战牌,而且斥责汉使:“别说了!但教你们汉朝送来的衣食等物品数量充足,尽善尽美,就是你们尽职尽责;否则等到秋高马肥,就要大举南侵,铁骑践踏了!”

老上单于对中行说言听计从,在中行说的谋划下,匈奴屡屡侵入汉境,杀伤百姓,掳掠牲畜,成为汉朝最大的边患。汉朝也没办法,只好照例和亲。

老上单于死后,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中行说仍然辅佐他,匈奴也仍然不断给汉朝制造边患。直到汉元帝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汉匈战争,匈奴才开始衰落下来,不仅属国都已背叛,而且内部也分崩离析,不再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了。

【个性点评】

中行说虽然是地地道道的“汉奸”,可他也是汉文化最早的反思者,最早的反传统斗士。他对汉朝礼义制度的抨击,句句在理,一针见血,难怪汉使都不是他辩论的敌手。

阉人的卑贱身份也刺激着中行说要去建功立业。“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这句着名的誓言,一定也是中行说的心声。

中行说后来就在史书中消失了,不知所终,也不知最终的命运如何。他的个性,昙花一现。

史记的故事2

周昌:被皇帝骑在头上还要骂皇帝

周昌是汉高祖刘邦的御史大夫,性格刚强,敢于直言,朝中人人都很敬畏他。刘邦本来就是小流氓出身,又当了皇帝,自然谁都不怕。可是他却也怕周昌。起因是有一次刘邦正和他的宠妃戚夫人抱在一起亲热,恰巧周昌进来奏事,看见了这一幕。臣子遇到皇上的这种事,惟一的办法便是掉头就跑。周昌虽然耿介,可是皇上的隐私权也必须尊重啊,于是周昌的反应也是掉头就跑。没想到刘邦这个无赖皇帝居然追了上来,一把抓住周昌,把周昌按倒在地,顺势就骑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一边骑还一边问周昌:“你看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周昌被压在下面,却很不服气,使劲儿往上梗着脖子回答说:“我看您就是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的皇帝。”刘邦没想到周昌说话这么刻薄不留情面,只好哈哈一笑,站了起来,从此之后也对这个不服软的御史大夫心存敬畏。

周昌口吃。刘邦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询问周昌的意见,周昌本来就口吃,这时又正盛怒,结结巴巴地抗辩说:“我虽然口吃,但我期……期……期……期认为这件事不行,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期……期……期……期决不能奉诏。”刘邦听了哈哈大笑,从此后就叫他“期期先生”。这时,刚好吕后正在听墙脚,听了周昌这番结结巴巴的话,心里很感激周昌,见到周昌出来,居然向周昌下跪表达谢意。

周昌的下属有一个叫赵尧的官员,有个朋友告诉周昌赵尧虽然年纪轻轻,却是一个奇才,将来一定会接替周昌御史大夫的职位。周昌哈哈大笑,不相信,认为赵尧只是一个刀笔吏而已。这次周昌可看走了眼。

话说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如意刚刚十岁,刘邦怕自己死后吕后陷害如意,日夜担忧,时常悲歌不已。刘邦是一个喜欢自己作词作曲,自己亲自演唱的歌手,刚当上皇帝的时候,衣锦还乡,就向家乡的乡亲们现场唱过一首《大风歌》。那首歌气魄宏大,现在唱的悲歌却催人泪下,大臣们听得满心不是滋味,又都猜不透刘邦为什么心情这么坏。刚好这时赵尧在刘邦身边,对刘邦说:“我知道陛下为什么闷闷不乐,是不是担心吕后和戚夫人有嫌隙,您万岁之后赵王不能保全性命?”这话正搔到刘邦的痒处,刘邦赶紧询问赵尧有什么好办法。赵尧胸有成竹地说:“陛下应该给赵王立一个身份尊贵又强有力的丞相,而且这个丞相还必须是太后和太子以及群臣都敬畏的人。”刘邦忙问:“对对对,我也这样想,可是满朝大臣之中,谁才符合这个条件呢?”赵尧回答说:“只有御史大夫周昌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邦称善,于是召周昌前来,对他说:“我有一件事想麻烦你,你去给赵王做相好吗?”周昌一听就哭了:“我一直跟随在陛下身边,没有做错什么事啊,干吗要贬我的官,把我赶到诸侯国去?”刘邦安慰他说:“我也知道这是贬了你的官,可是我日日夜夜担心的就是赵王,想着没有你的辅佐赵王将来连性命可能都保不住,请你帮帮我这个忙吧!”

周昌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哭哭啼啼地上任去了。这边厢顺理成章地,赵尧就坐上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周昌那个视赵尧为奇才的朋友的预言应验了。

刘邦驾崩后,吕后果然要对赵王下手,数次派使者召赵王入朝,想加害赵王。周昌让赵王以生病为借口,坚决不去长安。吕后大怒,心说当年我下跪感谢你替我的儿子说话,保住了太子的地位,现在你却反过来帮助赵王。于是心生一计,先召周昌入朝。周昌没有借口不来啊,到了长安,吕后把周昌好一顿数落,说你难道不知道戚夫人是我的死对头吗?你不帮着我却帮着她!

支开了周昌,吕后又派使者去召赵王。赵王没办法,只好来到长安,一个多月后就被吕后毒死了。周昌没有完成刘邦郑重交托给他的使命,一怒之下,赌气不再上朝,也从此不再见吕后的面,三年后就死了。顶替他的职位的赵尧,五年后吕后查清原来让周昌辅佐赵王的计策原来是他想出来的,也罢了赵尧的御史大夫。

可惜,那位朋友虽然预见到了赵尧将顶替周昌的职位,却没有预见到赵尧被免职的结局。听到这个消息,九泉之下的周昌应该有一丝欣慰吧。

【个性点评】

周昌和刘邦真是互为知己。在刘邦这样的流氓皇帝手下当差,再耿介的大臣也会遭到羞辱,但是也只有周昌这样的硬骨头才敢骂刘邦是像夏桀和殷纣王那样的暴君。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也足够刻毒的了。而刘邦居然饶恕了周昌。非但饶恕了周昌,还把自己最喜爱的儿子的性命交托给周昌,即使最终仍然没有保住赵王的性命,二人之间莫逆于心的信任还是令人艳羡。周昌性格鲜明,因为怕辜负了刘邦的信任,就一辈子不再见吕后的面,连朝都不上,谁都拿他没有办法。

如果生在今天,周昌最好的职位应该是监察部部长,他的存在肯定会让贪官污吏们人人自危。

史记的故事3

乱讲原则,饿死活该

还在河内(今河南武陟)做郡守的时候,有人曾给周亚夫算过命,算命的人信誓旦旦地说:“您三年以后将被封侯,封侯八年以后将任将军和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极人臣。然而,此后再过九年,您将会饿死。”周亚夫哈哈大笑,直斥言者可笑之极:“其一,我老爹的侯位早就被我大哥给袭了去,将来接替他的是他的儿子,因此,这侯爵和我无缘。其二,假如我真的富贵如你所言,我又怎么会饿死呢?”对方笑而不语,周亚夫也没当真。

三年之后,周亚夫果然被封为条侯。

周亚夫是谁?他为何能够丰厚?

周亚夫是帝国根红苗正的人物,他的父亲就是绛侯周勃。绛侯周勃是汉朝开国重臣,汉朝建立后,他以将军的身份随从高祖刘邦一起平定了反叛的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还以相国的身份领兵平定了反叛的燕王卢绾,后以太尉的身份,与丞相陈平一起,终于诛灭了吕氏家族,拥立汉文帝即位。周勃每每在关键时候出手,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用史书上的话就是“有大功于汉室”。周勃去世后,其子周胜之袭了侯爵之位。后来周胜之犯罪被免去爵位,汉文帝就从周勃的儿子中选中了贤能的的周亚夫接续绛侯的爵位。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周亚夫临危受命,担任将军,驻扎细柳营。周亚夫军纪严明,被称为威武之师。不久,皇帝亲自来到细柳营劳军,他第一次领教了周亚夫的个性。

皇帝兴致勃勃地莅临细柳营,看着官兵都披持铠甲,手执兵刃,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内心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向官兵们问好:“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可是却无人理睬。大门戒备森严,皇帝一行就这样被晾在了门外。军门都尉口里念念有词:“将军有令,‘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无奈,只好公事公办,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皇帝小心翼翼地来到周亚夫的办公地点,周亚夫只是行拱手礼。“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

所有的一切显然出于皇帝的意外,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直到他去世之时,他还喃喃地告诫太子:“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担当领兵重任的。”

汉景帝即位后,作为资深革命家,周亚夫更是独执己见,一意孤行。这既给他带来了成功,也为他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进攻打吴、楚叛军。在他看来,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应该放长线钓大鱼,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即使面对梁王的求救,周亚夫照样不为所动。事情果然按照周亚夫的思路发展,最终周亚夫大败吴楚军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因为没有及时发兵救助梁王,周亚夫有了第一个仇人。这梁王可不是一般的诸侯王,他可是窦太后的爱子。以后,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太后时,常常要提起侯周亚夫的短处。

得胜回朝,周亚夫也被任命为丞相,自然被汉景帝视为左膀右臂。但有一件事却让汉景帝很不舒服。汉景帝执意要废太子,周亚夫却不识时务,极力争辩。最后争辩无效,太子被废,周亚夫也渐渐被皇帝疏远。

周亚夫是个迟钝的人,即使被皇帝疏远,他也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有一次,当权派窦太后提议:“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为自己的小舅子封侯,皇帝当然求之不得,于是皇帝就故意半推半就地和丞相周亚夫商议。谁知周亚夫却无比坚持原则:“当初高皇帝规定‘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能功的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约的。”汉景帝碰了个软钉子,默默无言,悻悻离去。这次周亚夫可是一下子得罪了四个人,皇太后、皇后、皇帝和国舅。不久,周亚夫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病退,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虽然淡出了朝廷,但大家并没有因此原谅周亚夫。

不久,汉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并盛情地赏赐酒食。饭菜端上来了,是一大块熟肉,完完整整的一块肉,只是不知为什么这块肉没有切碎,也没有人为他提供刀叉和筷子。这不是明摆着玩弄人吗?

周亚夫大为不满,扭头就命令管宴席的官员去为自己取筷子。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从汉景帝嘴角浮起,一个结论在他心里顿时明晰了起来:“这个人心怀不满,不可重用啊!”

不久之后发生的事情如同有人导演:儿子从皇家用品专供店里为周亚夫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随后,马上就有人上告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牵连到了周亚夫。公堂之上,周亚夫质问:“我所买的器物全是殉葬用品,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你这是要去地下造反啊!”面对不按牌理出牌的审判官,周亚夫愤而绝食,五天后吐血而亡—当然,这也算得上是饿死。

【个性点评】

不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没有了规则,游戏就无法继续。但游戏规则只对游戏者有效,规则是游戏者之间相互约束的法则,这个规则不能用来约束规则的制定者。什么时候出现了游戏者用规则来约束规则制定者的现象,那就意味着:要么规则错了,要么游戏者错了。规则制定者不会错,永远不会错。如果游戏者硬要坚持规则,最终只能被赶出游戏,Game被动 over!

史记的故事4

秦穆公的仁义(上)

秦穆公在位第九个年头,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太子被杀,公子夷吾、重耳等人出逃。夷吾派人向秦国求援,要求秦国帮助他回到晋国。秦穆公答应了他的请求,派百里奚率军护送夷吾回国。夷吾感激地对秦人说:“如果我真的能够被立为晋国国君,我将把晋国河西的八座城邑献给秦国,来感谢秦国对我的巨大帮助。”但是,等到日后夷吾真的即位以后,却不遵守自己说过的誓言,而是派臣子丕郑到秦国去推脱,违背了自己以前对秦人许下的承诺。丕郑担心自己的处境,便向秦穆公献计说:“其实,晋国人不希望夷吾即位,而是拥戴重耳。如今,夷吾食言,没有向秦国献送城地,这都是吕甥、郤芮两个人的计策。我希望您把此二人召到秦国,这样,秦国再护送重耳回国就方便了。”于是穆公答应了丕郑的请求,派他回国召唤吕甥、郤芮。但是,丕郑受到了吕甥、郤芮的怀疑,他们向夷吾进谗言,丕郑最终被夷吾杀死。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了秦国,为了替父亲报仇,他规劝穆公说:“晋国国君无道,老百姓都不亲附他,秦国可以借此机会发兵攻打它。”但是穆公却说:“如果晋国百姓不拥护自己的君主,那么夷吾为何还能诛杀他的大臣呢?能够诛杀大臣,这恰好说明夷吾得了民心。”于是穆公并没有听从丕豹的建议,但还是任用了他。

几年以后,晋国遭遇了旱灾,夷吾派使者到秦国请求借粮度灾。丕豹劝谏穆公不要借给晋国粮食,反而可以趁机发兵攻打它。穆公又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公孙支说:“灾荒和丰收是变幻无常的事,如果我们把粮食借给他们,他们一定回感激我们的,应该借粮给晋国。”百里奚认为:“夷吾虽然得罪了秦国,但是晋国百姓却是无辜的。”最终,穆公采纳了公孙支、百里奚的建议,把粮食借给了晋国。秦人用漕运和陆路运输的方式把粮食运到晋国,从秦国的雍城到晋国的绛城,运粮的车船浩浩荡荡、络绎不绝。

史记的故事5

秦穆公的仁义(下)

穆公十四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穆公于是派使者到晋国去借粮。晋君夷吾与大臣们商量此事。大臣虢射说:“我国如果借此机会发兵攻打秦国,将会取得很大成功。”夷吾利令智昏,听从了虢射的意见。第二年,晋国发兵攻打秦国。秦国知道后,穆公也发动军队,委任丕豹为将军,并亲自率军前往前线迎击晋军。九月壬戌日,秦军与晋军在韩原进行了一场大会战。晋君急攻心切,脱离了主力部队,但是,在回归途中,晋君的马车陷入泥中,动弹不得。秦穆公发现战机,率领麾下军士急追晋君,不仅没能将其俘获,反而被晋军包围了,穆公也受了伤。在此危急关头,曾经受过穆公恩惠的三百个岐下人冒死围,解救了穆公,而且将晋君也活捉了。

当初,穆公丢失了良马,居住在岐下的三百名野人将其捕获并吃掉了。秦国的官吏捕得了这些野人并要依法惩治他们。穆公知道此事以后,宽容地说:“君子是不会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他的人民。我听说吃了良马的肉而不饮酒对人体有害。”结果,穆公赏赐这些野人酒喝,并且赦免了他们的罪过。后来,这些人听说秦军反击晋军,都要求从军。在此次战斗中,他们看见穆公处境艰难,就都不避刀枪,争先死战,来报答往日穆公的恩德。

穆公俘获了晋君夷吾,下令国中说:“大家都斋戒独宿,这两天我将要用晋君祭祀上帝。”因为晋君与周天子有亲缘关系,所以周天子得知此事以后,为晋君求情。而夷吾的姐姐是穆公的夫人,她听说此事以后,便穿着丧服、赤裸双脚为弟弟求情。穆公叹息说:“唉!我自认为活捉了晋君是大功一件。可如今却是周天子为其求情,夫人为此而愁苦。”于是,穆公与晋君订立了盟约,答应将他放还,并把他安排到上等的馆舍去修养,还馈赠给他牛、羊、猪各七头作为食品。十一月,穆公释放夷吾归国。夷吾回到晋国以后,把河西的土地献给了秦国,并且让太子到秦国去做质子。秦国则把宗室的女子嫁给晋国太子为妻。此后,秦国的境域向东发展到了黄河一带。


史记的故事汇总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