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初一作文(优秀6篇)

发布时间: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

包粽子初一作文 1

夜幕降临了,弯弯的月儿,像是金色的小船在蔚蓝的大海上航行;银色的繁星,像是睁开了明净的笑眼,在高高的天幕上眨动。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粽子。

妈妈可真会包粽子,她先用勺子挖了一些糯米,用手将粽叶卷好,再将糯米倒时去,然后用五彩线系好,把包好的粽子连成一串。瞧,妈妈包的粽子好看极了,有圆形,三角形的……各式各样,有趣极了。看着,看着,我也坐到了妈妈身边,学着包粽子。包着包着,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来,就问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时候包粽子呢?”妈妈听了,笑着说:”包粽子还有一个故事呢!”“妈妈,快给我讲讲那个故事吧!”我恳求道。“那好吧!”妈妈笑着答道。

于是,我停止了包粽子,双手托着下巴,瞪着眼睛听妈妈讲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对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楚怀王听信谗言,反而疏远了他。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国功破,屈原悲愤交加,便在农历五月初五投入汩罗江。消息传出后,汩罗江岸边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架着船捞他的尸体,有的人怕小鱼、小虾伤害了屈原,纷纷从家里拿来米饭,“莫伤忠良,莫咬屈原。”因此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采了粽叶,里面放了肉、饭、枣等,做成粽子放入江里纪念屈原。

妈妈的故事讲完了,我想了很多很多:我认为屈原爱国家,爱人民,为大家着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这个端午节,我不光学会了包粽子,更学到了历史知识,受到了爱国教育。

包粽子初一作文 2

今天一早就听妈妈说要包粽子,所以我也早早起了床,去看妈妈包粽子。

妈妈先准备好糯米、鲜肉、粽叶和线绳,就开始包粽子了。看着妈妈娴熟地拿起粽叶,不到五分钟,一个长着四个小尖角的粽子就成形了,好神奇啊!我越看,心里越觉得痒痒的。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眯眯地问我:“小逗逗,你想不想来一起包粽子啊?”“可是我不会包!”,我说。“没关系,我来教你,你一步一步跟着我做,很快就能学会了”,妈妈鼓励我。于是,我带着激动的心情走到桌子旁。妈妈教我:先把粽叶弯一下,做成一个角的形状;再盛一勺糯米到三角形里,放上一大块肉,再铺上一勺糯米;把粽叶对折过去盖住糯米,在另一端扭一下,再把粽叶折回来,这样另外三个角就出来了;最后用棉绳把粽子给扎起来。我听着感觉很容易,就信心满满地照着妈妈教的步骤开始干起来。一切顺利,可是到最后扎绳子的时候,一不留神,叶子就从我手里散开来了,白花花的糯米“哗哗”地从叶子里散落下来。我好灰心,心想:自己怎么这么笨呀!我丢下粽叶,气呼呼地准备离开。谁知,妈妈一把把我拉住,说:“逗逗,别灰心,我们做人做事可不能半途而废呀!你要学习爱迪生发明电灯的。精神!”这些话让我一下子明白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又拿起粽叶,一切重新开始。

最后,经过我好几次的努力尝试,终于包了一个属于我独立完成的粽子。虽然我包的不是很好看,但是妈妈说:“不错,才试了几次就能包出一个完整的粽子了。”我问妈妈,为什么她能包得那么好?妈妈谦虚地说:“熟能生巧”。后来,妈妈把包好的粽子都放进锅里煮熟了。我原来不喜欢吃粽子,可这次却吃得特别香,因为这里面有我的劳动。

经过这次包粽子,让我懂得了两个道理:熟能生巧和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包粽子初一作文 3

今天是端午节,老师说要以班为集体举行包粽子活动,我早早的背上书包,来到学校,上完早自习,玩了十分钟,然后就开始了。

首先老师先让我们把桌子搬在一块,六个桌子在一起,也就是一个组,老师,首先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和端午节的活动,老师说和农历5月5日是恶日,要用桃枝放在门前,还说剪桃枝要剪枝子朝南的,不能剪枝子朝北的。老师还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来历。

讲完了,家长也来了,我们就开始包了,老师先给我们每个组安排两个家长教我们,我们组派来的是黄子豪的妈妈和刘浩然的妈妈,我现在戴上一次性帽子,一次性手套和一次性口罩,我们把他带上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由学生变成了医生,首先是黄子豪的妈妈给我们包了一个看了一下,说先把重要的一角折成一个三角形,下面不能有漏洞,要不然会漏米,然后还有再放上两勺糯米,把蜜枣放在中间,再放上一勺米,然后把它包住,用线缠起来,一个粽子就包完了。第一步,我怎么也弄不会,过了一会儿,家长看见了,走过来帮我弄好了第一步,我刚弄完第一步,池雨彤已经包完一个了,一会儿老师走过来拍照,看了一下她,很好,拍了一张照就走了,当时我才放上米米,放上枣不会折,折好了,但是又漏了,我又拿了一个一半的粽叶,也把它包住,可是包好了,但是又不会缠线,是家长给我缠的,一会儿老师又拿了一个大铁盘子来收粽子了,我们一共包了十多个,我后面那个组包了20多个,真是太厉害了!

活动结束了,我们把地扫干净当然,大部分都是家长扫的。桌子又恢复了到了上课的状态,我们正上的思品课,语文老师从后门进来,说不来了,吃了站起来,我站了起来,老师给我们不在这吃饭的同学每个人发了两个粽子,我选了一个好的。

包粽子初一作文 4

今天中午我们的饭碗中多了一道特别的点心——粽子,这粽子是迎接端午,我们年级组织学包的,我包的粽子在别的同学碗里。

其实包粽子是一门技术活。首先要准备芦苇叶、糯米、红枣和棉线;首先把芦苇用开水烫一下,这样就不容易破裂。把叶子摆好三片,从中间折成螺状,用勺子盛一些米进去,再放一个大大的红枣,接着再次倒米盖住红枣;完成后把卷在后面的叶子往前一折,盖住螺形口,把长出来的叶子向右折一下,用棉线扎紧。为了更牢固,用嘴咬住,另一端就好操作了,我多绕了几圈,线绳纵横交错地五花大绑在那个可怜的小粽子上。说得容易,做起来就不一样了,在包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挫折。

我把叶子从中间卷成螺形,但螺形不好看,于是又重卷了几次,终于好看了,可是刚要倒入米时,发现芦叶上破了一条缝,我换了一片,卷一下,又有一片叶子裂了一条缝,我无可奈何,等换了四片叶子后,才勉强卷成了一个螺形,灌入米,放入枣包好,线绳扎好。才扎好,发现叶子又裂开,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包了个开口粽子;我叹了口气,气愤地将米和枣从缝中挤出来,说:“这真是个粽子开口钱包”!

还有一次,包的时候还算顺利,可到了后面扎线时,这粽子原来应是锥形的粽子,变成了平面三角形,被我压扁了,搞得我哭笑不得。

我们这次包的粽子还要送给周围帮助过我们的人,为了让每一位老师、护学的警察、孤独的老人……都能吃到,我包了十几个。其中有几个是我独创的`袖珍型粽子:用一片叶子包成的,因为蜜枣太大了,只能改成赤豆做包心了。

品尝着同学们的粽子,觉得自己动手包的粽子比妈妈、奶奶包的都好吃一百倍,这是我永远忘不掉的美好的记忆。

包粽子初一作文 5

“三角四棱长,珍珠肚里藏。想尝珍珠味,解带剥衣裳。”你知道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是粽子。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妈妈把买来的粽叶、糯米、红枣都泡在了清水里。我躺在床上,心想:明天我要尝试包粽子喽!

第二天一大早,我叫醒妈妈,迫不及待地说:“妈妈,我们开始包粽子吧!我都等不及了!”说干就干,妈妈拿出昨晚泡好的粽叶、糯米、红枣,还有细绳,开始动手!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拿出两片比较宽的粽叶,把它们折成漏斗状。我一边看一边学,感觉做得还挺顺利。我往“漏斗”里面装了一些糯米,然后再放一颗大红枣,眼看就要成功了,正当我暗自得意时,手一松,“哗”的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撒了一桌子,前功尽弃。我有些沮丧,心想:包粽子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啊!妈妈看到了这一幕鼓励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来一次,加油!”我抓起一号粽子的“残骸”——粽叶,重新开始!这次,当到了上次失败的那一步时,我格外小心,心里暗暗想:手拿稳,“漏斗”不要松,肯定能成功!妈妈也在一旁给我鼓劲打气。这次,终于过了这道“坎”。挑枣时间到!我选了一颗又大又红的枣,塞进糯米里,再在枣上面撒了些糯米,把粽叶折叠在刚才的“漏斗”上,就好像给枣盖上被子一样,接着我拿细线仔细缠绕好这个粽子,最后打了一个结实漂亮的结,好了!我的第一个“杰作”,终于完成啦!

所有的粽子都包好了,开始下锅煮。不一会儿,家里就飘出了粽叶的清香和枣儿甜甜的味道。我吃着自己包的粽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包粽子初一作文 6

端午节,外婆说好了教我包粽子。

一大早,我踏进了外婆家的大门,就看见晾在水槽边上的褐色的粽叶。我跑进房间放下书包,就去找外婆。

外婆已经开工了。先开始淘米,这米又细又长,洗干净后外婆还加了好多的碱水。外婆一边搅拌一边告诉我说:“碱水在粽子里能发挥吸收水分的作用,产生良好的黏弹性。碱水量要适中,不能太少,放少了粽子则会色淡而无味,形似散沙。当也不能太多,多了就会发涩。”接着就是洗红枣、切肉。一切准备就绪,外婆开始包了。我站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外婆先挑了一片又宽又长的粽叶,减去根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转了一圈,就卷成了一个喇叭形,再用小勺子舀了几勺的'米倒进“喇叭”里,然后放上几颗红枣,继而又添上一些米,把红枣盖住,然后把边沿往里卷的粽叶慢慢展开,再把喇叭口上一截粽叶往下“盖”,用力一压,多余的粽叶顺手一倒。就算基本包好了。最后一步了,就是绑绳子,这也是包粽子最关键的一步。外婆紧握粽子,牙齿咬着绳子的一头,再用手缠绕,最后一绑,大功告成。一个漂亮的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呈现在我面前。我好奇地将它拎起来在半空中晃来晃去,结结实实一点也不会散架。外婆熟练的动作让我看得目瞪口呆,我外婆太棒了,我对她简直佩服地五体投地。

我实在忍不住了,抓起粽叶,学着外婆有模有样地做起来,细细回想着外婆的动作要领,卷小喇叭——装米——盖下去——绑绳子。哇……散架了,撒了一桌子米。第一个以失败而告终。第二个、第三个…渐渐地我终于包了一个稍微像样的粽子了。

明年的端午节我还要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