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优秀8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古文观止读后感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1
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古文观止》就是这样的一本“精华”书籍,它收录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华。《古文观止》让我饱饱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于文言文的韵味的同时,也让我对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会它让你受益终身。
作为中国古文选本之最的《古文观止》,最大的特点一、选文经典,二、时代性的编排、三、最为津津乐道的评注,我想这就是《古文观止》一直以来为人们喜爱的原因吧。我认为它被称为“历史上最高水准的文言文”一点都不为过。选文方面,着重选择汉朝之前的经典篇目,如《公羊传》、《国语》、《左传》等,它们总和达到了七十篇,占《古文观止》选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认为这样的好处:一是让我们后人能够了解到中国散文的发源,二是让我们了解到秦汉时代文学的分量。所选的作品极具代表性,有司马迁的《史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等,无一不是大家之作,经典之作。所以收录的作品都是经济文化最鼎盛朝代时期的散文,也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学者还是学者,从中都能得到很大收获。在编目方面,《古文观止》也很有特色,抛弃传统的类型分类,而是采用以作者分类,朝代分类,可见编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现文章的想法。我从这样的编排中,看到的是时代的发展脉络,看到的是大气磅礴的气势。最让我耳目一新还是书中的评注,让我了解古人对于古书的评价,如《醉翁亭记》中表现其骈散风格的“也”的评注,司马迁对屈原的“同心忧思”的评注,表现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嗟叹。让我们从这些古文的评注中,了解评注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读《古文观止》可以了解历史、了解哲学、了解理学思想、了解人情世故、了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合,读《古文观止》也是我们了解古文的一种方法。所以我推荐《古文观止》这本极具影响力的书作为我们的`枕边读物。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2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3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古文观止》收录了这两篇表文。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自古以来,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文以厚德载物,以实情动人。这两篇表之所以铭传后世,很大原因就是这个“情”字。所谓以词达意,以语传情,两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近贤人远小人,兴复汉室。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后者则是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请求辞官养母的文章,情词恳切委婉。历史的钟声回响,脚步依旧。荡气回肠的同时,又有一些人们无法忘怀的东西。
中华万古,忠孝传家。忠和孝的观念,是中国人道德体系的两块基石。什么是忠?一般的理解是忠于国家,不出卖民族利益;什么是孝?一般的理解是孝顺双亲,不伤害父母感情。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忠和孝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忠是担当,孝是责任。这个担当,不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当,还包括对理想的担当、对情感的担当、对工作担当、对操守的担当;这个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还有对长辈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可见,忠孝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浓缩。正是忠孝在肩的家国担当,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忠孝情怀。这是祖先留下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镌刻进我们的魂魄。发扬光大忠孝品质,维护促进家国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写到这里,掩卷沉思。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王跃文在为我散文集《红岭晨钟》作序时写到的话:能为文学者,其人须有文学之血与骨。作家既须有菩萨之悲,亦须有金刚之怒。拍案与愤怒、呼啸与呐喊都是作家的胆气。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指也许正是如此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4
《古文观止》,乃古时散文的基础读本,学古文者,入门即读《古文观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观止》,读之,不仅学古文,更应学为人处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礼。
初读《古文观止》,摘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眏入眼帘。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庄公与其母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这便是庄公与其母不和的开始。说来这亦非庄公之过,而惊其母,亦使生恶。而共叔段定不“寤生”。较之于庄公,姜氏故而更爱共叔段,遂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古时有迷信,则庄公寤生,可谓克其母,而其母恶之。
亟请之而公弗许。从这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理。古时的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庄公为嫡长子,位若不传庄公,武公恐国之将乱,故授其位于庄公。
不过我想此古理有不便之处,若嫡长子不明事理,或骄奢淫逸,或愚不可及,则何如?国之将崩欤?立诸太子,应以才华、人品为重,不一定要立长子,甚则,亘 古时的禅让制更佳。
庄公于是平安地继了位。于时,其母武姜为其弟请制。“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由此,可见姜氏对共叔段的爱。这母爱是偏袒一方的,由后文“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可知,姜氏亦爱庄公。
庄公亦孝其母。姜氏请制,庄公封其弟于京,祭仲言之害,庄公以“姜氏欲之”而不辟害。此后庄公一让再让,亦显其孝,然失教于其弟。
大叔非是善类,谋国之大叔,先则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见庄公未动,其欲益盛,如后世秦收六国之地,而增其欲。
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此大叔之狼子野心。而姜氏将启之,亦为姜氏偏心之处。虽为己之二子,亦有所偏向,如手心与手背,手心的肉更多。姜氏夫人,定无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冉阿让、沙威之无私,即使此二者亦有偏心之处。而姜氏之偏心,不免过重了。
后如庄公之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及:“不义不昵,厚将崩。”之语。大叔袭郑,然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由此,段亡命天涯,无立足之地。此不悌之害也。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解释是说“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大叔段的这个教训,我们][定要吸取。
首先,成大事者,行义,有德,省己而能服众,得人心者,得天下。观大叔段所为,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收贰以为己邑,他用的方法,是强迫,是威逼,民心所不服也。何谈“人和”?
欲成大事,亦应度德量力,观之庄公,手下有良臣:祭仲、公子吕、子封等众;有完备的情报能力、军事能力:“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再者,庄公的智慧较共叔段为高。
知此,共叔段必无机可乘。
战争告一段落,而姜氏与庄公母子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想是为母所弃,一时之愤,而此言行,随后而悔。
人,要冷静,再思而后行,不能为了一时的感情波动而坏了事。著名企业家余世维先生每次要开除员工时,都会将开除的通告多在柜子里搁一天,思考是否真的应该做这个决定,便是怕自己因一时脑子发热误了事。
而事已做成,生米做成熟饭,庄公后悔也无济于事。
终于来了救星。
救星者,颖考叔也,是为颖谷封人。一日,公赐之食,食舍肉,遗之其母也。公谓之曰:“尔有母遗,我独无!”语之故,且告之悔。颖考叔授之法。
后有母子,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曰,公入遂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如此,这篇文章开拓了我们对“孝”的理解,孝,不仅对于自身父母、长辈,亦可助人为孝悌之事。
君子有言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今世之孝子,自愧弗如耶。
《古文观止》,读之,学的不仅是古文,更应学孝悌谨逊之德行,学忧国忧民之冥思,度德而量力,得之人心,终有所成果,为世之福祉。
读之,而知需行善道,修其德,得其所,而安心立命。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5
《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但是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但是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6
在鼓楼区古文班学习时,高林生老先生向我们每位学员推荐了《古文观止》这本书。暑假终于了,我也终于可以细细地读一读这本书了。
《古文观止》不像《论语》记述孔子的言行,不像《老子》记录老子的文章,也不像《菜根谭》是对人生的领悟。这本书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古文观止》选材尙起《左传》、《国语》,下止明代刘伯温、归侑光,所选222篇文章皆为千古名作,历来为学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学习古文的经典书、必备书。美者皆集,缺者无不备,讹者无不正,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也就是说只要学习这222篇古文,其祂的古书都可以不看了。
这本书中我们熟悉的文章很多,如《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诸葛亮的《出师表》、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看起来耳熟能详,其中的道理发人深省。选篇能包罗历代古文的精华,又能用注释扫除诵读、理解古文的拦路石,评论又能说透文章做法之妙。
王勃的《腾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成千古绝唱,但风格却不同台。王勃才华横溢,唐初四杰之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传诵至今。且年少得志,14岁就被表为官。总觉得一茖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随一些苦果。当王勃在腾王阁尙高呤“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又不知道侑多少同僚因才生嫉。王勃的两次获罪大致都与祂才情傲物,文人相轻侑关。后一次获罪还连累祂老父被贬南荒做县令,27岁的王勃在去探望祂父亲的途是溺水身亡。祂的陨落和祂的升起一样迅速,实在是令人心痛。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茖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范仲淹青少年贫苦,在日食两餐冷粥的困境中坚持刻苦攻读,甚至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庆历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祂写《岳阳楼记》的时候已经被贬出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正是人生失意的时候。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丝毫不见潦倒之义,反而光华夺目,掷地侑声,矍烁古今。虽寥寥不过数十字,竟胜似万卷诗书,那种心胸,那种情怀令无数英雄浠嘘不已。
这本书中篇篇经典,事事蕴含着真理,给后人以很好的启发和警示。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7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古文观止》读后感 篇8
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一、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为学的入门读物,余而立之年后始读,可作为中国教育是人类历史最大笑话的明证;
二、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三、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纵观历朝历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