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优秀10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0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参考。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
毛姆在书中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解析与描述。
斯特里克兰那份对艺术的理想追求的坚毅,以及他那种不在意外界的一切眼光与议论,摈弃远离文明社会,只追求自己心里想要做的事,寻求灵魂的解脱,他的这种坚毅追求确实让人敬佩。但是正因如此,他不食人间烟火,残酷冷心,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而几乎伤害每一个人,包括善待他的人,这实在难以让人喜欢。他的坚毅与那种‘绝世而独立’(未必合适,差不多那意思)也值得‘择其善者而存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也需丢弃一些。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也可以选择做人的方式,没有谁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是好的,也没有谁做人的方式就一定是对的,是好的。好与坏的界限不过也是人类从原始状态到现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才出现的可以约束人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因为从出生便开始往我们的脑子里灌输,所以当有人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这个道德标准时,我们便难以接受,认为这就是不好的,不对的,事实上我们无法说清对与错。所谓的对错不过只是建立在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上。如果没有这个道德标准,那我们怎么才能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人,无法有像斯特里克兰这种人的思想境界,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人正因为有七情六欲、善恶美丑、喜怒哀乐,有现实的追求,才能称之为人,才算完整?若人人都如斯特里克兰那般,那这世上也同样会缺少别样的精彩?
这世界需要像斯特里克兰那般孤独独特而又不凡的人,也更需要所谓的“俗人”。我想每个出现在世间的人,都一定都会有他存在的意义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2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银行家司朱兰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可以说他疯狂,执拗,冷血。但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就在此时,他被绝症和双目失明击倒,临死之前,他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 有人见尘埃, 有人见星辰。司朱兰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我们一看到书名,可能就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是这个名字,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充满了神秘感。我对它的书名感到非常的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我看了译者傅惟慈写的译本序,他这样理解:“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象征了崇高。两者都是圆形、闪闪发光的,但本质却完全不同,或许它们就分别象征着现实和理想。”
毛姆说:“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唉,我亲爱的先生,有人认为劳动的幸福是句空话,对我说来可不是这样。”
汪国真有诗歌说:“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绘画对于主人公来说,就是那个能让他心甘情愿做俘虏的目标与理想。
本书的作者毛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品味人物的性格与特点。他的笔锋就像是一把手术刀,能够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他秉持着一种冷静、公正的态度,从不指责、抨击人物的缺点,而是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理解。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3
天才总有让人无法理解且偏执的内心,可以强悍,可以柔软,他们不为任何人而存在,只为追求自我。从一个平凡忙碌、拥有幸福家庭的普通男人,到流浪巴黎追求梦想的艺术家,查理斯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据毛姆说他是以高更的生平为原型而创作的,但是两者之间又不是共通的,所以查理斯有自己的灵魂而不是高更的仿造。
当他一无所有、生活困顿的时候,一个画家欣赏他、赞美他,给他提供食物和住处,好生款待。可是他却勾引画家的妻子又抛弃了她,他就是这样一个“怪咖”,无法被常人所理解。就像后来画家所说的那一段话“天才总是让人无法理解,人们通常要对他有超乎寻常的包容”。我想,画家应是懂得他的,懂得那样一个偏执狂的内心。
再看书中那两个深爱过查理斯的女人,总让我想到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卡米尔身世坎坷,却有着对艺术敏感而火热的内心,如果不是罗丹,想必她的光芒会更加灿烂夺目,只可惜她爱的是那样一个男人,他的世界永远只有自己,即使有星光,也只是陪衬。卡米尔将她最美的年华献给了他,她对罗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透过罗丹的作品看到卡米尔的血肉甚至灵魂。但当我看见不随流俗于世的少女变成一位痴坐于疯人院的疯妇时,终于恍然大悟,有时候,爱也是一种残酷。查理斯就如罗丹一样——不爱她们,女人只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从前读这本书,厌恶极了这个自以为是、傲视一切的男人,如今回首,发觉这无关专情和滥情,只是价值观、人生观不同,而正是因为不同,才有他不平凡而超脱的生活。
此时此刻,心中唯有平静,有无上的敬畏与骇然,那是对艺术和追求艺术者的尊崇。记得和我的绘画老师闲聊时,他曾说过,“艺术是一个很小众的东西,大众的东西往往不能被称为艺术,而人们大多不懂真正的艺术,盲目地追捧和艺术品的利益最大化,也使其渐渐失去了本真。”真正艺术的美,从未被世人所见——正如查理斯最后将画作付之一炬。
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即使虚无缥缈也义无反顾,有多少人能不被繁华尘世牵绊,不顾一切?
写到这里时,耳机里放着《浮夸》的最后一声,那么悲哀无奈,声泪俱下,仿佛是在现实中受到的所有委屈,也仿佛是内心纠缠如困兽般的彷徨挣扎,就像现实与梦想的游离。
是执着于现实中卑微的六便士,还是尝试触摸皎洁高贵的月亮?
跟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理斯,净化尘封许久的心灵,追逐最纯净的梦想。沉醉其中,于海风轻拂时,回归本真!
评点:郑文龙
文题“又读寂寞”可视为作者对《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主人公查理斯所代表的艺术家的生命剖析与哲理解读。文章的前半部分即以“天才”的偏执越俗及其与世俗大众的对立为立论点对《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叙事进行了主题建构。可见此读书有感并非仅是故事层面的杂感,而是涉及到精英意识与大众流俗、艺术天性与公共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深入思考。文章的后半部分更将话题拓及艺术的非功利属性与艺术家的生命形态,以此表征着梦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以及怀揣梦想者的内心纠结与心灵困境。终以对梦想的追求、回归本真为收束,体现了作者文本理解与感悟的深度。此文的一大特色是文思的迁移能力与感悟力,如由查理斯迁移于罗丹的情事,由绘画老师的论断迁移于画家赵无极的鲜为人知,由艺术家的窘迫处境迁移于回归本真的心灵诉求,凡此论域的层层拓展将主题不断升华,触及到了最具共性与人性深处的心灵处境。然而,作者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联上读出了艺术家这一群体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寂寞处境,却未曾在艺术家及奋斗者的内心丰盈与生命外化上悉心留意,亦是稍有遗憾之处。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篇4
跟随麦家理想谷读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想起话题"理想与现实",如果月亮代表理想,那么六便士就喻指世俗的追求~金钱和功成名就。不同的人自然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会徘徊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难以决择,或者说很难两全。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六便士:或许是无法忍受因为自己追求时旁人的冷嘲热讽,也不想父母为自己担惊受怕,或者不想旁人用看待异类或疯子的眼神来评判,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把自己塑造成和其他人一样,从而完成社会的责任,这本也无可厚非。
当大家都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却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并为了追求理想燃烧自身---放弃原来舒适的家庭和普通人的快乐生活,舍弃拥有的一切现世的安稳。他的妻子自然无法理解他的疯狂,原来忠厚老实呆板的丈夫不见了,变成了刻薄、自私无道徳的怪人,外人也觉得他是疯了,无情无义,这么决绝的不回头。弘一法师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也是在人生的中年四十岁左右,经历过人生的富贵和风花雪月之后,抛弃妻子儿女决然离开家庭,一个决定画画,一个一心修佛,眼里再无其他。世俗再无法打扰到他,固执地甚至有些偏激地放下所有,不顾他身后的妻子儿女父母的痛苦。
康德曾说"凡人立身行事,务使其行为堪为万人楷模",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无法完全做自己,人是社会中的人,做文明人,必须承担责任,这就意味着做别人要你成为的人,并非是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
而作为独立个体的斯特里克兰以和世俗的责任决裂的姿态做自己喜欢的事,忠诚地做自己,冲破满是枷锁的`人世,最后在一个远离喧嚣的隔世小岛上生活。"那里完全没有声音,那个夜晚是如此美好,乃至于你的灵魂似乎再也忍受不了身体的束缚".或许正是因为绘画对斯特里克兰来说,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他不仅不以为苦,甚至在灵魂深处感到快乐和自在,不求回报,只是付出,就像献身于魔鬼一样,无怨无悔。甚至于弘一法师圆寂之时都没有多余的一件物品。
"幸福"两字的定义在每个人看来都不一样,你称之为蜜糖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是***,谁能说物质上的成功是成功的惟一方式呢?斯特里克兰是一个受本能引导而逐渐剥离社会规则逐渐接近自然的人,或者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野蛮"人。从这点上看,仰望月亮的人比好好过日子的人更需要有一份勇气。
人生快乐有三个层次,初级的快乐是肉体的快乐,那是饱、暖、物、欲,中级的快乐是精神的快乐,那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游走天下,高级的快乐是灵魂的快乐,那是付出、奉献,让他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快乐。
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叫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 )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则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和使命。斯特里克兰和弘一大师无疑是灵魂快乐之人,我们常人无法企及。
那么作为常人又不甘平庸的人有没有可行的中间道路?兼顾平衡理想与现实。做一个不只是生存而拥有生活和情趣的人。胡适在致毕业生的一封信里给出的建议可供参考,或者也叫做中国文人的中庸哲学。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果你有了一个真有趣的问题天天逗你去想它,天天引诱你去解决它,天天对你挑衅笑你无可奈何它——这时候,你就会同恋爱一个女子发了疯一样,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陪她,没钱也得撙衣节食去巴结她。没有书,你自会变卖家私去买书;没有仪器,你自会典押衣服去置办仪器;没有师友,你自会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你只要能时时有疑难问题来逼你用脑子,你自会保持发展你对学问的兴趣,即使在最贫乏的知识环境中,你也会慢慢地聚起一个小图书馆来,或者设置起一所小试验室来。
第二个方子最为紧要,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离开学校之后,大家总得寻个吃饭的职业。可是你寻得的职业未必就是你所学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学而实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觉兴趣了。为糊口而做那种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难保持求知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最好的救济方法只有多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叫作业余活动。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第三个方子"你总得有一点信心。"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5
先蔑视一下作者吊人胃口地开篇,也着实抓住了读者一探究竟的读欲,故事并不复杂或者跌宕起伏。
书中讲述斯特里克兰跳出四平八稳的中年生活,毅然决然以一封纸书的方式抛妻弃子,而原因却“仅仅”为了画画。在其颠沛流离的画画过程中,他罔顾周围一切朋友的劝诫,对帮助他的人恶语相向,视恩德为尘埃,不知好歹又自私冷血。如此“三观不正”的人设令人咬牙切齿。
随着故事的进展,一个能够脱离现实束缚和本欲的桎梏的灵魂逐渐明晰而夺目,也就不那么令人生厌,虽然最终死于疾病,甚至其艺术作品亦所剩无几,有了点自食恶果的嘲讽。而之前的那些人日常看似“体面”、“高贵”的人却总是在世俗的淫威中投下虚伪的影子。这也佐证了斯特里克兰自我超然的难得。
如此一来,卑鄙与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真的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灵中。
如果说这些还不够说明这种超然的纯粹性?那么斯特里克兰在无论陷入何种窘迫,遭受多少异眼,始终对生活没有半点怨言和失去勇气。这一点足矣。
在纷扰世界的旋涡中,什么样的精神浪花能够触拍生命的海岸。
我想,就是追逐遥不可及的“月亮”,而于“六便士”丝毫不染。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6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 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斯特里克兰德却认为自己要画画,绝意离开家庭,只身来到艺术圣地巴黎,追求自己向往的'艺术生活。艺术必定意味着孤独,因为艺术的逻辑必然高于生活的逻辑,生活逻辑的掌握者一定轻蔑并惧怕艺术逻辑的掌握者。沉溺于艺术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巴黎穷困潦倒,天赋平庸却忠厚热情的施特略夫救助了他。似乎野性可以传染,施特略夫的妻子却爱上了不羁的斯特里克兰德。破坏了这个可怜的家庭后,我们的男主流落到太平洋小岛塔希提上,在那里与土著居民阿塔同居。至此,他过上了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
几年之后,斯特里克兰德死于麻风病,让妻子将自己最后的绝唱——石洞笔画付之一炬,他对自己证实了自己,也表达了作为天才对世俗的轻蔑,甚至不屑于留下什么供人赞叹。“雪上空留鸿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斯特里特兰德天才的一生与孤独、贫困、野蛮相伴,但他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天才本真的生活。随着他的去世,人们渐渐欣赏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那些带着原始野蛮精神的作品身价暴增,默默无闻的证券经理人斯特里克兰德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怨妇查尔斯太太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回上流社会,她不愧是掌握生活逻辑的成功者,在接受访问时,虽然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假的,却句句暗示出她跟自己丈夫的关系一直燕好美满。
她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还有一个土著儿子。当查尔斯太太和他的子女在上流社会左右逢源时,那个快快乐乐,没心没肺的小伙子正在大海航行:他全身赤裸,只在腰间围着两片粗棉布;天黑了,他跟另一个小伙子在喘气般的手风琴伴奏下疯狂地跳舞。头上是蓝蓝的天空,灿烂的群星,还有太平洋上一片烟波浩渺……
读到这里,不知为何我会想起王小波,两位作者似乎都在告诉读者,当有人想用一种生活安排我们时,他俩会说:哦,算了吧,伙计,你的生活是有多精彩,以至于让我们捧为圭臬,无比歆羡甚至去追逐呢?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7
“哲人有他们的乌托邦,画家有自己的理想国。思特里克兰德一无所有,除了他的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改编自著名画家高更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四十多岁的证券经纪人,遵从内心声音,为了追求理想而抛妻弃子的故事。月亮象征着理想,而六便士则代表现实。单看故事介绍,这是一个情节俗套落人下乘的狗血励志成功学故事。而他开头接近三分之一的冗长背景介绍更是一度劝退我。
但此书其实和传统的励志文学大不相同。它的主人公是一名三观极度败坏的人,为了梦想抛弃没有经济来源的妻子与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毫无道德观念,抢走恩人的妻子甚至害死她。作者也毫不掩饰对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厌恶,借旁观者之口袒露他对伦理道德的冷漠、他的混蛋与恶心。而矛盾的是,作者也热情地描述出思特里克兰德被梦想控制着的,不顾一切的。疯狂炙热。正是作者如此矛盾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天才画家形象。
初读本书,我几度想过放弃。思特里克兰德着实令人反感至极。可读到后面,对他的心态又不由得演变为同情。思特里克兰德的原话是:“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不管他游得好不好,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不禁令人思考天才到底是幸运抑或不幸。尽管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地狱变》中就有提及。众人眼中的天才往往伴随着潦倒,孤僻,不被世人理解。但他们异于常人的天赋也是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心中波澜壮阔云海翻涌的情感或许难以被作家的拙笔描绘出十分之一,但毛姆笔下这一句我反反复复读过很多遍,似乎得以管中窥豹瞅见一点隐约的轮廓。单从理智方面考虑,思特里克兰德似乎并不想燃烧自我全情投入于艺术之中。但情感烧灼着他身不由己,只能凭借求生本能去画画。尽管在画画过程中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快乐的,可他终究是被迫的,他的人生别无选择。
但《月亮与六便士》讲述的远不止这些。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思特里克兰德一辈子穷困潦倒,挖心掏肺画出的作品一副都没有卖出过,甚至受尽同行与外行的嘲笑,欣赏他的人寥寥无几,能懂他内心世界的却没有一个。最后他毫无尊严地死在一个无名岛上,死前疯狂画了一屋子的画全部付之一炬。思特里克兰德一生没有尝到任何天赋所带来的名与利,但他受尽了天赋赐予他的苦痛。书的结尾,思特里克兰德还是声名远扬,仅剩的几幅画被炒出天价。但我看来就落了下乘。我希望思特里克兰德从未知名过,画笔给予他的从来只有只有他绘画时的快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8
是月亮闪亮,还是六便士闪耀?网上总是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大概指精神追求,六便士指世俗价值。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这本书在文青之中也算是久负盛名的一部小说了,毛姆以画家高更为原型改编了这个故事。
男主循规蹈矩生活了四十年,在某一天突然顿悟去追逐内心诉求,一封家书,斩断过往。有人盛赞男主敢爱敢恨、追求自我,有人抨击他自私自利、不顾亲人朋友。
弃结发伉俪、睡朋友妻子、撩懵懂少女,怎么看都不是“正人君子”所为,怎么就能这么得人心呢?有些书读起来也是不少困惑,不得其解。
他是一个合格的证券交易员,却更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对生命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让他冲破一切藩篱,终于在世外小岛找到了自己。
从出生成长到死亡归土,我们走的越远,脚步会越来越沉重,并不全是因为体力的下降,更是因为心里的负担不断增加。我们得到的越多,拥有的越多,害怕失去的也就越多,小学回家路上蹦蹦跳跳欢快的步伐,也就只能停留在回忆之中。我们向往的总是远方、活成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却因为世俗的眼光和繁琐的世故而身陷囹圄。也许深得人心的,是毛姆笔下的那片闪亮月光。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有些事,想想就好。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9
最近读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我深有感触。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这本书并未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但当我一步一步读下去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这本书还是挺特别的,挺值得阅读的。首先,说一说这本书的名称,“月亮与六便士”,那月亮究竟代表什么呢?六便士又代表什么呢?月亮与六便士有什么关系呢?带着疑问与好奇,我开始走进了这本书。
小说的主要讲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作为一个股票的经纪人,家中有贤惠的妻子,有儿有女,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消失了,只是因为他心中还在燃烧着没有泯灭的火苗,因为对画画的挚爱,他选择抛妻弃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决心呢,为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可以不顾一切吗?作者毛姆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样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主人公的理想怎么能算是真正的月亮呢?月亮应该是纯洁美好的,但查尔斯的行为明显是违背了这一特点,他抛妻弃子的行为在任何人看来都不会说是不残忍的,具备这种病态思想的人,现实生活中应该没有几个。很多事情也许在经过沉淀后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读书也是如此,刚刚读完和经过品味过后的见解自然也会有所出入。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是平凡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也大多都是平庸的,很少有人会为了理想而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是他们甘于平凡,也许是他们不愿被世俗诟病。想一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思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其实也是挺令人欣赏的,源于世俗,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些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所以,主人公查尔斯不在乎世俗勇于追求梦想的做法也是挺有勇气的。这本书中,有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同一个人的内心,你可以发现卑鄙和伟大、恶毒和慈悲、仇恨和慈爱,它们并行不悖”没错,没有一个人永远是善良的,也没有一个人永远是恶毒的,人生来就是个复杂矛盾的生物。也许文学都会具备一个特点,它让我们学会切忌绝对,告诉我们世界的模样,人性的模样。也让我们知道一件事表象的背后都是有成因的,只要我们愿意去感受,就可以避免偏见和盲从。文学作品总会注入读者的不同观点,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观点不同,看法不同,自然就会形成不同的认知。虽然当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不认同思特里克兰德的做法,但是当读完的时候我好像还挺理解主人公的,我们确实不能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甚至抨击他的行为,很多事情并不能说它不对就一定是错,很多东西也不是非黑即白。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权利,40多岁的思特里克兰德选择在生活安逸的情况下去追求梦想的行为,无疑说是勇敢的。虽然从伦理观上看,他的做法可能是有失妥当的,可是从理想的层面来看,他的行为是伟大的,就像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一样,理想也不分对错,敢于追求理想的热情本身就值得称赞了。
但是,有一点我们还是应该清楚的,理想是远大的,现实是残酷的,要实现梦想,当然,多多少少都会有坎坷,梦想的实现,肯定是要经历一定的苦难之后才会开出胜利之花,伟大如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一样。他在追逐自己做画家的路上,先是经历了生活的窘迫,五年之后身体上的疾病缠身加上心理上的挫败感使他奄奄一息,这样的挫折和苦难并没有使他回归自己的舒适生活,仍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小的梦想,后来他又被流放到了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上,还和一个土著的女人结了婚,但是后来又不幸的患上了麻风,致使双目失明,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却画出来了盛世之作。
这部作品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没有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一座山是毫无崎岖的,大海也不会是风平浪静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经历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梦想也是有差异的,每个人实现梦想的路途,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人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便会放弃理想,安于现状,而有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梦想,便勇敢去追求,就像查尔斯一样。一个有梦想的人,是精彩的,是发光的,不论他的梦想宏伟还是简单,毋庸置疑查尔斯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追求的人,虽然他的梦想只是画画,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是他真正想要做的,他也做到了。
纵然书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令人费解,但这本书仍然有很多人去看。我想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查尔斯是一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一个敢于追求梦想的人没有对错。他只是做了他自己认为应该做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看起来忙忙碌碌、平平凡凡,很多人也许做着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也有很多人仍然在浑浑噩噩,只是安于现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真正价值也许就是让我们知道诗和远方从来都是存在的,看起来很远,可是当你真正去触摸的时候,也许就在那里。
如何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抉择也许是个很难的问题,但我个人认为,二者并不冲突,只要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那就是对的,理想有时候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现实生活往往也需要理想的浇灌才能更加丰富。如何让我们的生活精彩,充盈好自己的人生,我想,这才应该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并且敢于追求梦想,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创造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0
重读这本书时,比起体会“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次我更在意书中人物的感情细节,边读边在脑子里不断拼凑那些忘得差不多的情节。
中间读到某些描述时我都非常生气,觉得他真的是个冷漠自私至极的王八蛋,凭什么抛妻弃子之后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拯救了一段荒唐的婚姻而如此漠视他人的生命,且赞叹男人才有高贵的灵魂,嘲讽女人只是依附爱情而活的蠢货。
后来仔细想想,他身旁满是人性的矛盾、拿爱情来矫饰的控制欲以及虚荣的社交,既然世俗都没有多好,也该允许有人反抗。如果他的内心真的受到某种牵引,又怎么能忍受循规蹈矩地配合着妻子的虚荣过完这一生。想到这里又觉得他真是个勇敢真实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语言反映出来他的灵魂更是极具魅力,总叫人能轻易地站在他那边。
作者在书中都极少为他的冷漠无情找借口,这显得人物更加真实,也让我反思着我是否应该更加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人物,而不该拿他与我脑子里设想出来的追求艺术的完美形象做对比。
但个人还是觉得刘勇军的那个译本比较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