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观后感优秀22篇

发布时间: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

《功勋》优秀的观后感 1

最近闲来没事在家追《功勋》这一部剧,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把李老的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吹不黑,这应该是近年来排得最好的的爱国片了,尤其是它的切入视角非常新颖,值得一刷二刷再三刷~后面郭涛演的张富清老人片段也让人泪流满面~最近让我再次感叹的是申纪兰篇~不得不说蒋欣的演技实在是太好了,把申奶奶——剧中的大兰子演的惟妙惟肖,那种精气神太鼓舞人也让人感动,尤其是作为女性真的佩服申奶奶的踏实,善良和智慧~

申奶奶,是个人高脚大的女人,来自解放区,所以得到了李队长的指导比较多,思想上她的境界真的远超同龄人!

1、敢于打破束缚。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媒妁之言的年代,大兰子跟大海在一次治蝗虫会上相识,后面就认定了对方~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自由恋爱,终于修成正果。结婚当天,接她的驴在路上走不动了,她二话不说下车就拉板车,拉驴的二大爹说新娘子不能下地,她不听,因为她有更重要的事情——赶紧去拜堂。但是等她紧赶慢赶赶到村里,老公刚刚已经跟着部队走了,她又赶紧冲出去终于在山涧看到了对岸的红军队伍。二话不说,一根红绸就把自己给大海納的鞋子给扔了过去,并且也让指导员见证了他俩的爱情。大海这一走就是好多年~她和婆婆一起撑起了整个家,不仅干家里活还去地里干活,这在当时的西沟村还真是罕见呢……当然大兰子也带动了身边的小姐妹一起前进,还帮助同村的秀儿说服自己封建的爹娘,自由恋爱,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儿。

2、胆大又聪明。大兰子才嫁到西沟村时,那里的妇女是不能出门的“好男走出县,好女不出院”。因为女人不能做事,所以地位普遍很低,于是大兰子就想着自己会纺花,于是去县里要纺花任务,县里领导以西沟村从未有过先例也理由拒绝了她,她二话不说就给领导打赌,给他露了一手顺利拿到了任务~然后回来带领姐妹们一起纺花。没有姐妹,先发动了秀儿,然后再一个一个去发动,先动带动后动~通过做出成绩来让别人看到,用结果说话让整个村里的女性村民都跟上来。

3、能吃苦也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大兰子干重活累活吃了很多苦这些自然是不用说的,除此之外,她一心想着村里姐妹和村民,比如,当它的好姐妹秀儿因为旧式接生导致感染去世时,她被李大姐指导学习新法接生,最� 以至于再后来的扫盲班开启时,大雪封山时,大家都犯困想偷懒,她提前准备好黄豆,困的人可以嚼一把,老师无法过来时,她愿意把自己如何学习的经验分享出来,带领大伙扫盲。

4、是伟大的女权主义者!也许申老自己也没有想到,那时候大字不识的她,竟然在1954年,就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并且被国家写进了宪法,成为了中国女权第一人!并且真正意义上解放了中国的妇女!剧中的大兰子,因为队里男女队员做活记工分不合理,她提出跟男队长石头一起比拼,一开始石头提出比的犁地,一开始石头觉得凭借自己的一身力气肯定能胜,但是大兰子学会了用巧劲,最后石头没想到十拿九稳能赢的项目,自己竟输了,这样就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女性在劳动方面并不逊色于男子。第二轮比拼,团体pk,一起施肥比赛,石头带领的男队,一开始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大兰子提前就预估到他们会犯的错误,并且提前跟姐妹们一起商量好分工合作,最终把肥施得又平整又不损伤幼苗,再次扳回一局,让石头彻底心服口服,这就有了第一个意义上的男女同工同酬,虽然后来也有反复,但是大兰子一直没有放弃,在后面的人大代表会议上提出这个建议,并且最终被采纳,这也为我们现在这些女性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申奶奶实乃吾辈之楷模。踏实、肯干、胆大、心细、有远见有大爱的老人家!

《功勋》观后感 2

今年国庆假期,我观看了电视剧《功勋》,里面讲述的是许多为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伟人事迹。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功勋——默默无闻的张富清》。

张富清,1924年出生在陕西一个贫苦家庭。1948年3月,24岁的张富清参加了红军。由于作战英勇,成为了预备党员,先后立了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但这些荣誉他一直放在心里,勋章藏在箱底,从没有对外人和家人说过。一直到了201满分作文网年底,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登记时才发现张富清的英雄事迹。有人问他获了那么多荣誉,为什么不告诉别人?张富清爷爷说:“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很多都牺牲不在了,和他们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2019年9月,国家主席授予张富清爷爷“共和国勋章”。

张富清爷爷为国家作了那么大的贡献,得了那么多荣誉,却没有大肆宣扬,一直默默无闻。而我们学习有时得了高分就骄傲炫耀,和张富清爷爷比起来,我们实在是不够谦虚。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张富清爷爷一样的老前辈,他们都是祖国的英雄。虽然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和我们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谦虚奉献的精神,好好学习,爱护祖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让我们一起守护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吧!

《功勋》观后感 3

《功勋》从前两集来看,这个故事剧情非常紧凑,通过战士小安东临阵脱逃,深度刻画了李延年这个人物在战士心目中的形象。此外,这部剧的服化道处理得非常好,看起来年代感十足。而且,演员的整体造型和台词也非常考究,各种方言乱入非常真实。战争戏场面看起来也非常宏大,各种爆炸镜头极具画面感,可见导演的用心。

再说一下演员的演技吧,这个单元中,演员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尤其是王雷,他饰演的李延年让人眼前一亮。剧中的王雷操着一口方言,当真是演活了一个经常作战的军人。

王雷饰演的李延年能文能武,当战士小安东犯错时,他能语重心长的`安慰。当大家害怕将要来临的战斗时,他三两句话又能带动士气。当战斗开打时,他又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冲锋,王雷把一个军人刻画的入木三分。

真是令人感慨万分!

观看《功勋》观后感 4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看《功勋》电视剧观后感 5

微博刷到了一个该剧的一个小片段,就开始上头了。立马点开了许久没打开的某视频app,开始追剧了。

上次追的还是《你是我的荣耀》,除了觉得玉兔和晶晶的爱情很甜,印象最深的还是看到了国家科研人员的不容易。

这几天都在看《功勋》,配合着《那年那兔那些事》,觉得从无到有,科研人员真的很伟大,致敬先辈们!

“我们制造核武器,是为了让别的国家的核武器不会爆炸”“我们不发动战争,但是要有面对战争的能力和准备,和平求不来,有实力才不会挨打”这是我们国家研发核武器的初衷啊,那个年代之前大家都被打怕了,我们不会去欺负别人,但是别人也别想欺负我们。

“ 这世界上有一种理论叫做平衡,在别人优势下的平衡,那不是真正的平衡,我们想要真平衡就得发展核潜艇。”剧中台词直戳人心,都是实力派演员,每个人物角色都演的特别好,很容易就带入到了那个年代。跟着他们一起喜,跟着他们一起愁。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向你们致敬!每个英雄背后都有个贤内助。他们在守国,而她们在守家。

我们站在历史后来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重的多。

今朝河山锦绣,这盛世如你昔日所愿!

此生无悔入华夏。

功勋观后感 6

《功勋》讲述的是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李延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奋战、于敏和孙家栋在科学领域的永不言弃、袁隆� 但一句“向他们学习”还不足以概括年轻人的心理。

电视剧展现的是功勋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英雄、模范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连天的前线能和战士打成一片,于敏会在家里和妻子畅想如何品尝北京烤鸭来解馋。原来,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来,他们离我们并不远。

不过,在最危险的地方,李延年从未退缩;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于敏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哪里有需要,张富清就去哪里,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平凡”的英雄在关键时刻,又是不平凡的。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里。祖国的强大,让他们不会再身处战火纷飞的环境里,感受战争的恐惧和残酷;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会让他们再体会到粮食短缺的艰难,永远不用像于敏一样,去“偷”自家的鸡蛋给同事果腹。

但新的时代,依然会有新的挑战。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们都享受着“平凡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安稳,那么,当那个“关键时刻”来临之时,我们又能不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能不能从平凡变得“不平凡”?这正是《功勋》为广大年轻人带来的思考题。

答案,其实就在电视剧的文本里。七连的小战士安东被当成“逃兵”抓回来,让连长和其他战士大怒。但李延年向大家讲起了安东的悲惨身世,说出了他“出逃”的真正原因:想要回家乡保护青梅竹马的二妞。李延年问大家也问安东,如果我们在这里不能打败侵略者,谁能为我们保卫家乡?

老郝也问于敏,做了这一行,没有名没有利,连做什么都不能告诉家里人,你为什么要来?于敏回答,国家没有***,就要被人家欺负,“这事情,总要有人来做”。

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使命。找到自己在时代的位置,也就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该做的事。就像张富清的人生故事所展示的,“为祖国奉献青春”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哪里的老百姓需要你,你就该去哪里。

事实早已证明,无论在 1998年的抗洪前线,是无数年轻战士勇往直前,组成了“血肉长城”;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90后的医护人员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主力军、“祖国栋梁”。就像我们在电视剧《功勋》里看到的,那些功勋人物当年也都是风华正茂、活力四射的年轻人。

年轻观众们如此热爱《功勋》,因为他们正在用这部电视剧来丈量自己在时代的位置。

看一看前辈们是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无悔,看一看当年的同龄人是怎样度过充实的一生,看一看他们在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又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再有迷茫和彷徨,内心就会充满奋进的力量。新时代的“功勋”,正召唤着我们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拼搏进取。

功勋观后感 7

最近,我迷上了电视剧《功勋》,可以说一集都没有落下。这部电视剧不仅有最好的制作团队,还有最好的演员,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场罕见的视觉盛宴。当然,整部电视剧中最出彩的还是每个主人公的感人事迹,这部电视剧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八位功勋人物(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其中主要讲述了于敏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故事,申纪兰倡导”男女同工同酬”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经历,孙家栋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永不言弃的探索精神,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故事,张富清作为战斗英雄转业后扎根基层的故事,袁隆�

可以说,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些先辈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可以说,如果没有李延年这样英勇的战士,就不会有当前的太平盛世,如果没有于敏这样的科学家,我国的国防安全事业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没有袁隆平爷爷这样的人,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挨饿,没有没有屠呦呦奶奶这样的卫生健康事业工作者,不知还有多少人在忍受疟疾的折磨。

感恩有他们,感恩这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默默无私奉献的人们,是他们,让我们生活在这美好的时代。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岗位上,扎实肯干,不怕吃苦,争取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发光发热。

观看《功勋》观后感 8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观看《功勋》优秀观后感 9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这样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年轻干部如同一粒粒青春的种子,期待着自己的工作生涯逐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不断提高、充实、完善自我,在精益求精中播种希望,在拼搏奋进中耕耘梦想。

有志无关身细小,一朝破土沐霞光——在力学笃行中追求久久为功。曾有人说过,一粒种子不论被风带到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会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没有什么能阻止那份顽强的毅力。年轻干部刚刚步入职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基层的磨炼,各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也同样期望在工作中能取得一定成绩,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年轻干部,当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主动为自己充电加压,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干事创业,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持之以恒,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扛起肩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根植基层中永葆初心不改。树高千尺总有根,一棵树木能高大茂盛离不开深深扎在土壤里的根系,扎得越深所汲取的养分就越多。年轻干部在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扎根基层这片沃土,深入了解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始终铭记自己的根在基层,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多听群众言、说群众话,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群众当亲人、当家人,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在安贫乐道中修炼过硬品格。每一颗青春的种子在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既会接受风和日丽的滋养,也会历经风雨交加的洗礼,只有自身足够强大坚定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年轻干部在工作中会慢慢面临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甚至有人会在纷繁复杂的诱惑中丧失斗志、迷失自我。对此,我们当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铸就无惧风雨、傲然挺立的品格,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经得起考验,“直面烈炎酷暑夏,笑对霜雪与寒冬”,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观看《功勋》观后感 10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功勋》优秀的观后感 11

齐耳短发,带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镜,走起路来从不看人,出门总忘带钥匙,周迅演绎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于色,独来独往,看起来有些呆呆的,但对青蒿的研究却极其认真。导演盛赞周迅道:“我觉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员的料,塑造能力极佳,她像进入到这个人物里一样,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尽管已经拿遍了各类演技大奖,但与屠呦呦这个角色的相遇却让周迅犯了怵。“当时小平老师和晓龙导演说想让我来演屠呦呦,其实我是很紧张、压力很大的,因为我对那个世界不太了解,尤其是实验部分,虽然请教了专业的老师,但由于熟练性不够,专业度和准确度要时刻依赖专家从旁指导。”为此,在拍摄前,周迅特意去拜访屠呦呦并和屠呦呦的同事们聊天,寻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师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没有太多的情绪表现,所以她刻意将屠呦呦的这一特质放大。有场戏讲述屠呦呦所在的实验室意外着火,“523”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一向情绪稳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说:“我对我们‘523’项目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有过各种各样的设想,唯独没有想过会着火,其实火灾不是问题,火灾反而对我们是个提醒,提醒我们……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取工艺还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这场戏周迅含泪演绎,隐忍得让人心疼,仿佛让观众看到当年那个坚毅且内心极其强大的屠呦呦,虽心有不甘,但依然带领着团队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实感,来自于她那种投身于事业后纯粹的使命感。她毅然决然的勇气,让人不得不为之敬佩。

观看《功勋》优秀的观后感 12

《功勋》用八个单元记录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申纪兰、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的事迹。早在立项之初,《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就表示,八个单元的剧组有着一致约定:要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

所以,观众看到的《功勋》人物,有“柴米油盐”,也有儿女情长。比如于敏,这是一个观众陌生的功勋人物,又从事着枯燥的***理论研究,如此“隐姓埋名”献身国防的故事怎么讲?《无名英雄于敏》是从于敏与妻子孙玉芹的家庭生活讲起,于敏一离家便数月、对工作三缄其口,倪妮饰演的孙玉芹包揽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十月怀胎一朝临盆那晚,孙玉芹把熟睡的大女儿托付给邻居,独自一人提着脸盆、待产包步行去医院。单元最后一集,***爆炸成功,大街上人群欢呼雀跃,依然要保守秘密的于敏只能借口发工资让妻子买一只烤鸭庆祝,而妻子则把工资做了各种生活分配,回到家中收听广播,于敏流下了泪水,他无法向妻子说明原因,只是要了一杯酒……在这个故事里,如果说***理论研究是国家层面的叙事,那么在国家命运宏大主题的背后,普通人情感的微观视角,便构建起了有血有肉的故事张力。

在《屠呦呦的礼物》中,观众看到了屠呦呦作为一位科学家视科研如命的一面,也看到了� 张颂文饰演的屠呦呦丈夫李廷钊,为了让妻子专注事业,一人包揽所有的家事。剧中用细密的情节与细腻的情感,来表现平凡细碎的“生活的毛边”。在夫妻之间,不仅有柴米油盐、鸡毛蒜皮,更有对事业前途、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剧作用观星象作为夫妻二人对话的场景,当两人在深夜仰望星空,畅想未来时,屠呦呦对李廷钊说:“你觉得人会老吗?我觉得不会,信奉科学和真理的人永远不会老!”这样的'描写,既有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浪漫情怀,又不显得刻意。

《孙家栋的天路》单元也没有忘记刻画“军功章的另一半”。妻子孕后期直到生产,孙家栋都在戈壁上与“东风二号”死磕。再进家门时,孩子已落地,妻子一人扛着家里全部家务。曾经,妻子也会为承受分离苦闹点小情绪,为丈夫不肯吐露工作的详情而气恼,但在偶然被告知那是一项“伟大事业”后,她从此成为丈夫事业的头号支持者、捍卫者。

一位位科学家的背后,是家人们义无反顾的奉献与付出。“其实这家,你是功勋。”这句台词是剧中于敏对妻子的心疼和抚慰,也是主创们对科研人员家属的崇高致敬。正是有了这些绵密扎实的生活化描摹,才拉近了功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英模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化形象,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真实情感的平凡人。

观看《功勋》观后感 13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 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

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

学习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功勋》观后感 14

电视剧《功勋》看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整天,脑海里都浮现剧中人一个个牺牲时的场景。最震撼我心灵的,不是金天一、春兰、乔老板、项政委、梅津和卓越的牺牲,而是剧中年仅七岁的巧丫的牺牲。

剧中巧丫戏份并不多,是廖飞和卓越先后租住的康西公馆的老板娘的女儿,聪明可爱,廖飞和卓越都先后教过她学写,她对廖、卓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卓越准备离开新京去东林镇潜伏,外出办事出门前答应巧丫给她买糖人回来。巧丫开心地等着姐姐回来,等来的却是带兵去康西公馆抓卓越的黑木茨。年幼的巧丫由高兴变得恐惧,然而当黑木茨把大院里的人都赶去屋子里监视时,巧丫选择了院子一个角落躲藏起来。卓越满怀喜悦拿着买好的糖人回来,走到大门口时,巧丫从角落冲出来提醒卓越不要进大院,黑木茨残忍地枪杀了巧丫。

那句“姐姐,姐姐你别过来,有日本人,他们要抓你!”以及中枪后喊出的一声“姐。”,让卓越难以接受活泼可爱的巧丫瞬间死在她面前,顿时泪流满面,买的糖人也掉落在地上。若不是巧丫的妈妈还有叔叔冲出来和日本鬼子拼命,全部被枪杀,巧丫妈妈临死前提醒卓越快逃,恐怕她还难以回过神来。

直至廖飞协助卓越脱险,帮她更换成日本医生的身份,在火车站送别后,卓越离去时泪流满面,仍难从悲痛中释怀,镜头回放巧丫死前的那两句话。巧丫的死让卓越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的残忍,也激发了她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决心要出色完成谍报任务。

第十九集开头这火车站离别的一幕,让我也不禁热泪长流。说不清楚为什么,心里堵得慌。是剧情太伤感,还是我太难过。

再次听柳云龙唱的《功勋》,在那深沉、激昂的片尾歌声中缓缓站起身来。

《功勋》的确在剧情方面有不少的漏洞和缺憾,即便如此,这部电视作品依然是成功的,特别是演员精彩出色的演绎,使该剧从人性化的角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的鲜活的人物,不论好坏形象都很真实。通过他们各自的命运告诉我们,是罪恶的战争把人类本是美好的感情变成仇恨和伤痛;把智慧和才华变成杀戳的帮凶。它告诉我们要铭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的珍贵,而我们只有用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奋斗,让她强大、繁荣,永远不受侵略。

功勋观后感 15

做为功勋的收篇作,勤勤恳恳的袁老当之无愧。在那个年代,袁老也有“夸大其词”的梦:禾下乘凉,上天雨粟。怀揣着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决心,袁老开始了当时极为艰难的杂交水稻研究。

袁老专业的研究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且是晦涩难懂的,但是,从杂交水稻的出现我发现成功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信心、信念和信仰。

信心,是袁老穷极一生对“天下人都会有饱饭吃”的美好而坚定乐观的心境和状态。

杂交水稻研究之所以说极为艰难,很大原因是有人反对。先有“正人君子”大字报嘲讽,后有小人背后陷害,还有不明歹人祸害秧苗……诸如此的迫害,没让袁老气馁,反而如劲草般,长势更凶。凭借必胜的信心,袁老的科研得到支持,队伍不断壮大。

信念,是袁老对“杂交水稻有遗传优良”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不懈追求。

袁老的坚定信念,源于对生物遗传的科学认识,源于对禾下乘凉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更源于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种信念使袁老在关键的转折点,认准前进的方向,是指引袁老等先辈向着光明的未来坚定不移开拓前进的航灯;这种信念使袁老等人于艰难困苦之中增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是指引科研保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风帆。

信仰,是袁老坚信杂交水稻优良基因并可稳定遗传学说正确性的坚信。

中华民族是崇尚信仰的民族,为信仰而苦,为信仰而死,苦得其所,死得其所。袁老相信,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正是对杂交水稻的信仰与钻研,使他站得高、看得远;使他有决心、有力量;更使他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正如《长津湖》最受热议的网评:等到字幕结束也未见彩蛋,但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阑珊、高楼林立、热闹非凡,突然感悟:原来此时的万家灯火,“便是最好的彩蛋”。有饱饭吃,这最简单、最质朴的心愿,这触手可得的幸福,正是无数先辈倾尽热血,换来的人间烟火。

《功勋》观后感 16

周迅连走路拿包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齐耳短发,带着一副棕色框架眼镜,走起路来从不看人,出门总忘带钥匙,周迅演绎下的屠呦呦喜怒不形于色,独来独往,看起来有些呆呆的,但对青蒿的研究却极其认真。导演盛赞周迅道:“我觉得周迅天生是做演员的料,塑造能力极佳,她像进入到这个人物里一样,连走路拿包的样子都越来越像屠呦呦。”

尽管已经拿遍了各类演技大奖,但与屠呦呦这个角色的相遇却让周迅犯了怵。“当时小平老师和晓龙导演说想让我来演屠呦呦,其实我是很紧张、压力很大的,因为我对那个世界不太了解,尤其是实验部分,虽然请教了专业的老师,但由于熟练性不够,专业度和准确度要时刻依赖专家从旁指导。”为此,在拍摄前,周迅特意去拜访屠呦呦并和屠呦呦的同事们聊天,寻找共通揣摩角色。“我和屠老师的性格是有相像的地方,她钻研医学,我钻研表演,所以这么一转换,我就摸到了一些门路。”

在周迅眼中,屠呦呦是个非常冷静的人,没有太多的情绪表现,所以她刻意将屠呦呦的这一特质放大。有场戏讲述屠呦呦所在的实验室意外着火,“523”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在这场大火中毁于一旦,一向情绪稳定的屠呦呦哽咽地说:“我对我们‘523’项目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有过各种各样的设想,唯独没有想过会着火,其实火灾不是问题,火灾反而对我们是个提醒,提醒我们……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醒我们对青蒿的提取工艺还有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有漏洞的。”

这场戏周迅含泪演绎,隐忍得让人心疼,仿佛让观众看到当年那个坚毅且内心极其强大的屠呦呦,虽心有不甘,但依然带领着团队勇往直前。

屠呦呦的真实感,来自于她那种投身于事业后纯粹的使命感。她毅然决然的勇气,让人不得不为之敬佩。

《功勋》观后感 17

《功勋》摒除了"人物传记"的惯用叙事手法,集中阐述八位功勋人物取得成就时的高光时刻。八位主人公来自不同行业领域,性格也不尽相同,不同导演的拍摄风格各异,将带给观众多样的情感冲击。在片方发布的预告片中,伴随着郭涛饰演的张富清沧桑有力的画外音,八位主演饰演的功勋人物依次现身,他们是在不同行业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画面在稻田、山间、医院、战场、实验室等不同场景切换,一段段往昔的峥嵘岁月就是对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品格的生动记录和诠释。

《功勋》用单元剧的形式,将首批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与共和国命运串联起来。在预告片的结尾,王雷饰演的李延年发出的呐喊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祖国会记得我们,亲人会感激我们,是我们让他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日子,是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因为他们,中国人不再饿肚子;因为他们,中国人有了上天下海的能力;因为他们,中国人过上了和平幸福健康的生活。是他们的永不言弃才换来这无数个感动瞬间,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的伟大功绩!"

每个单元的主角成为海报的主视觉,造型均紧密贴合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比如,李延年背后是熊熊战火,展现了其战斗英雄本色;于敏背后的一排排灯阵是他一生验算各种数据的象征;黄旭华背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他们的亲友、恩师们也依次出现在每张海报的下半部分,显示着他们的成功背后离不开家人、同事、领导、战友的理解与支持。海报下方的文字,也向观众传递了主旨:向功勋人物致敬,礼赞功勋人物的品格,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弘扬功勋模范精神。

观看《功勋》优秀观后感 18

可能是在家待产无聊,最近看了一部剧《功勋》,一开始是被演员阵容吸引,里面的演员都不是所谓的新生代影视流量,但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美或者不美,帅或者不帅,不是判定标准,看他们在那个年代承担着当时的酸甜苦辣,不由得心酸或者跟着流泪,这比任何一部所谓的情爱剧来得更让人感动,每一部都是电影版的质感。

第一部分就是李延年的故事。这一部给我的感触很深,可能是刚看过《长津湖》,不由得拿来对比,说实话,一点也不比电影质感差。包含其中的优秀的配角演绎,以及交战场面,也没有所谓的虎头蛇尾,6集一起5个多小时,我是一口气看完了,感叹李指导员不急不徐的声音,感叹李指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对部下心理的精准抓取,感叹李指导员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有勇有谋,不屈服,感叹李指导员的提前预判等等。有危险他冲在前面,有责任他主动承担,有功劳他从来没忘记部下,我想,这样的指导员,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不管是在哪个岗位,都是亮闪闪的。

祖辈们,是多么不容易,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今日的和平和安全,我们的腰杆挺直了,但是他们却再也看不到了。漫漫生命长河中,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一生,看了功勋,心里不由得舍不得浪费一分一秒。

感谢拍出这样优秀的题材的影片。

观看《功勋》的优秀观后感 19

在观看电视剧之前,同学们对“共和国勋章”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而《功勋》作为现实题材类电视剧,将八位伟大而又平凡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娓娓道来,通过截取这些人物的不同人生阶段,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拼搏奋斗的一个个高光时刻。

每个人是平凡的,但又可以是伟大的。每个人是普通的,但不普通的功勋也正是由普通的人缔造的。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最终汇聚成了一幕幕催人奋进的主旋律,激励着大家努力前进。

在观看电视剧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这些时代最闪耀的星致敬,学习他们身上那种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著精神,不断刻苦学习,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因为我们生在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人人争做英雄,英雄才能不断涌现。今天,我们以这些时代之星为荣,明天,我们将 他就是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 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 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 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功勋观后感 20

一部《功勋》。歌颂了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付出牺牲精神的英雄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将士铺冰卧雪。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打败美国侵略者。

为了祖国的强盛两弹一星早日成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国家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不怕困难,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祖国能早日实现导弹研制成功,呕心沥血,依靠自己自主研发。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

为了解决国人的粮食自给自足,袁隆平老人家。不怕来自各种压力打击。吃尽了各种苦。顶住一切困难,终于研究出了高产水稻。《功勋》是一部最好的课教片,对现在年轻一代有极好的教育。

功勋观后感 21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相信大多数人应该都是从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之后才熟悉的,在此之前,为医学事业做出如此贡献的一位科学家,并不被大众所熟知。这时,人们都很惊愕,谁是屠呦呦,是怎样的一位老太太,到底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才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这时,我们才开始慢慢了解她和她发现的青蒿素。电视剧《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向我们展示了她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全过程,并回答人们对其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某些疑惑。该单元歌颂了在那个年代里,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广阔的胸怀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通过电视剧的呈现,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们科研条件很艰苦,没有先进实验设备,实验室里缺什么,她就从家里拿什么,砂锅、玻璃盆、风扇都被拿到实验室去;在发现醚中干疗效显著,但没有药厂配合提取的情况下,屠呦呦想到了用酱菜缸子土法炮制,自己提取,甚至以身试药,屠呦呦带领着团队,用最原始的方法,攻坚克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我们发现屠呦呦的身上有很多鲜明的特征,比如说她很执着,身上永远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她认准研究抗疟新药,寻访收集民间的药方,一一试验,研究结果被推翻了,就重来,她始终坚信一定会成功,当然,最终她做到了。她走路边思考问题,甚至撞到了领导的身上她都没有感觉,� 向这些无私的科研工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