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十三岁的际遇记叙文阅读及答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篇1
叙事文、小小说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或叙事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这一类文章常考的基本题型有:①筛选提取文中信息;②梳理文章的线索、情节或情感的变化,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③概述全文或某一片断的主要内容;④从人物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含语言鉴赏);⑤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⑥揣摩文章题目的作用,或前后内容间的内在联系;⑦辨识常见的写作手法,领悟其表达作用;⑧体会词句段的意思、含义或表达作用;⑨理解不同的人称对作品表达情感的意义或作用;⑩抒写读后的感悟、启迪,评价作品人物,或发挥想象写话等。
下面结合具体的考题,选取以上基本题型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几种,作具体的剖析与讲解:
1.揣摩文章题目的作用
(2012·山东德州)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其标题一般情况下或概括文中的人、事、物,或点明事物的性质,或揭示文章的主题。具体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概括全文所写的内容;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这种回答表明考生未读懂文章内容,是背答案式的回答。题目如揭示了文章中心,要说出是什么具体内容,以体现考生阅读文本以后的理解。
概括主要内容;高山和流水,暗合钟子期和俞伯牙弹琴遇知音的典故,揭示文本的主题,从高山和流水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2.体会词、句、段的表达作用
(2012·江苏苏州)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词语的表达作用,一般情况下要考虑它对描写刻画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句子、段落的表达作用,要从文章结构的角度解读,开头一般是总领全文,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中间部分的句子,一般是承上启下,或起到铺垫、伏笔或呼应的作用;结尾部分的句子,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等。但是回答时不能机械作答,要联系语境,准确把握好文章的内容。例如,承上启下,要回答“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又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
承上启下。
回答不详,未能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作具体的回答。
承起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作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的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
3.从人物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
(2012·江苏连云港)综合全文来看,你认为猎手是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中相关情节作分析。
猎手
①从太白山的白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②这猎手粗脚大手,熟知狼的习性,能准确地把一颗在鞋底蹭亮的弹丸从枪膛射出,声响狼倒。但猎手并不用枪,特制一根铁棍,遇到狼故意对狼扮鬼脸,惹狼暴躁,扬手一棍扫狼腿,狼的腿是麻杆一般,着扫即断。然后挡腰直敲,狼腿软若豆腐,遂瘫卧不起。旋即弯两股树枝吊起狼腿,于狼的吼叫声中趁热剥皮,只要在铜疙瘩一样的狼头上划开口子,拳头伸出去于皮肉之间嘭嘭捶打,一张皮子十分完整。
③几年里,矮林中的狼竟被猎杀尽了。
④没有狼可猎,猎手突然感到空落,他常常在家喝闷酒,倏忽听见一声嚎叫,提棍奔出去,鸟叫风前,花迷野径,远近却无狼迹。这种现象折磨得他白日不能安然吃酒,夜里也似睡非睡,欲睡乍醒,猎手无聊得紧。
⑤一日,懒懒地在林子中走,一抬头见前面三棵树旁卧有一狼作寐态,见他便遁。猎手立即扑过去,狼的逃路是没有了,就前爪搭地,后腿拱起,扫帚大尾竖起,尾毛动,发一面旗子。猎手一步步向狼走近,眯眼以手招之,狼莫解其意,连吼三声,震得树上落下一层枯叶。猎手将落在肩上的一片叶子拿了,吹吹上面的灰气,突然一棍击去,倏忽棍又在怀里,狼却卧在那里,一条前爪已经断了。猎手哈哈大笑,迅雷不及掩耳将棍再要敲狼腰,狼狂风般跃起,抱住了猎手,猎手在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受伤而发疯的恶狼。棍掉在地上,同时一手抓住了一只狼爪,一拳塞进弯过来要咬手的狼口中直抵喉咙。人狼就在地上翻滚搏斗,狼口不能合,人手不放松。眼看滚至崖边了,继而就从崖头滚落数百米的崖下去。
⑥猎手跌落到三十米,在崖壁上的一块凸石上,惊而发现了一只狼,此狼皮毛焦黄,肚皮丰满,一脑壳的桃花瓣。猎手看出这是狼妻。有狼妻就有狼家,原来太白山的狼果然并未绝种啊。
⑦猎手跌落到六十米,崖壁窝进去一小小石坪,一只幼狼在那里翻筋斗。这一定是狼子。狼子有一岁吧,已经老长的尾巴,老长的白牙。这恶东西是长子,还是老二老三?
⑧猎手跌落到一百米,看见崖壁上有一洞,古藤垂帘中卧一狼,瘦皮包骨,须眉灰白,一右眼瞎了,趴聚了一圈蚊虫。不用问这是狼父了。狡猾的老家伙,就是你在传种吗?狼母呢?
⑨猎手跌到二百米,狼母果然又在一个洞口。
⑩……
猎手和狼终于跌落到了崖根,失掉在斜出的一棵树上,树咔嚓断了,同他们一块坠在一块石上,复弹起来,再落在草地上,猎手感到剧痛,然后一片空白。
猎手醒来的时候,赶忙看那狼。但没有见到狼,和他一块儿下来已经摔死的是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
(选自《太白山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对人物的描写,大而言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正面描写人物,主要有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刻画,还有细节描写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文中具体的描写,归纳出的结论,一般用形容词或简单的短语表述,写出三条左右,因为人物形象都是立体的、丰满的、多元的。
猎手是一个十分残忍的人。
回答不详,未能结合情节分析,而且对人物的剖析过于平面化。
文中猎手是一个残忍嗜杀,贪得无厌,人性扭曲的人。理由:能用枪猎狼,却偏要用棍虐杀,活剥狼皮,可见其极为残忍;无狼可猎,竟至于寝食难安,可见其贪婪;坠落山崖,仍念念不忘猎狼之事,把对方视为恶物,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比对方更甚百倍,可见其人性扭曲。
4.辨识常见的写作手法,领悟其表达作用
(2012·内蒙古包头)这篇文章中转引的故事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用意?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有个儿子七八岁。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儿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母亲瞧见,疯了似的跳进水里,一把抓住儿子。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起儿子。正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泳,怎么能跳进水里呢?”母亲只知道一遍遍地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的安排一样。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只不过这时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但依然走在后头。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到了水里。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儿子手里拿着扁担,于是他站在桥上,把扁担伸向水面,喊母亲快抓住。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洪水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遗体,都抹着泪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啊。
记叙类文章,主要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有铺垫、伏笔、照应、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对比、反衬、正面衬托、详略得当等,阅读中我们要仔细对照,灵活运用。表述具体的表达作用,也要联系文本的内容,不能盲目背答案。
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对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的辨识无误,但作用的概述过于笼统,没有切合本文的内容。
用了对比手法。儿子落水,不会游泳的母亲下水施救;母亲落水,年轻力壮的儿子仅伸出扁担施救。用意在于自然引出故事的主旨:母疼儿如长江水,儿孝母只扁担长;同时也衬托了奶奶与父亲之间的母子深情。
5.发挥想象写话
(2012·浙江台州)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发挥想象写话,一般是写心理活动、结尾、场面、情景等,一般用第一人称写,写的内容要合乎情理,合乎情节发展的规律和人物的思想、精神发展的轨迹,切忌用简要的形容词作简单概括处理。
他感到十分自责、后悔、害怕。
要有人物想的具体内容,以完整的句子、语段的形式呈现,不要只用几个词概括提炼;还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来写,不要用第三人称。
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败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6.抒写阅读后的感悟、启迪
(2012·山东济宁)细读文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本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如果你足够优秀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报考美术师专。复试在县城的美专进行,参加复试的头一天,父亲问我:“需要我陪你去吗?”我说,不用。父亲说:“那你一个人去好了。我去了也帮不上你什么忙。”第二天早晨,我一个人挤上了通往县城的汽车。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那年我17岁。下了汽车,按照父亲的嘱咐,我找了一家旅店。 我结结巴巴地跟服务员要房间,然后找到了考场。考场设在美术师专的一间教室里。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画夹画板,第一次见到石膏模型。我兴奋得浑身战栗,能在这样的教室里画画,我愿意拿所有的代价交换。
当天我彻夜未眠。躺在陌生的旅店,兴奋与紧张将我裹挟。我想明天假如我发挥得好,就将实现画一辈子画的梦想;假如发挥得不好,极有可能我会和父辈们一样,将自己的一生消耗在地头田畔。
那天我发挥得糟透了。我想即使我发挥得再好也没用,等待进考场时,我听到一些考生的风言风语。他们说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人选其实早已内定。他们的话似乎有道理,我看到校门口的轿车排成一排,一些可疑的人在鬼鬼祟祟地交头接耳。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是可怕的,原来还有另一种力量可以操纵一件事情,并轻易埋葬一个人的梦想。
考场上我告诉自己不要紧张,可是我做不到。手心全是汗,我不停地用着橡皮——稍有素描常识的人都知道,过多用橡皮是素描中的大忌。我稀里糊涂地交了考卷,垂头丧气地回到家。
父亲在村口接我,他给我讲两天来村子里发生的事。他做了一桌菜,他第一次把我当成男人,在我的酒杯里倒满了酒。那天我和父亲说了很多话,唯独没有谈起考试的事。用不着问,父亲能从我的眼神里读到一切。
两个多月后,录取通知书仍然没有盼来,我考上美专的希望彻底破灭。我终于跟父亲讲起那天的事,我告诉他被录取的人员可能内定得差不多了。为证明我的话是正确的,我给父亲举了很多例子。父亲听后,看了我很久。他说我相信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可是,如果你足够优秀,那么他们就没有不录取你的道理。你被淘汰的理由只有一个——你还不够优秀。
有时候就是这样。这世上的确有龌龊、阴暗,我们不喜欢这一切,可是我们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你变得足够优秀,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当你的才华光芒四射,任何龌龊和阴暗,都不能将其遮挡。
当然,很有可能,你一辈子都达不到足够优秀。可是你应该有把自己变得足够优秀的想法,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行动。假如你只为“变得足够优秀”而活,首先,你不会变得龌龊和阴暗,其次,你会快乐,第三,你极有可能变得足够优秀。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你没有成功,被别人击败,就证明你还不够优秀,怨天怨地,都是悲观和毫无作用的。你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不是对龌龊和阴暗的妥协,而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选自《思路》2011年第10期)
写感悟、启迪一类的考题往往有三种设题方式:一是直接表达阅读后的思考;二是结合文本的内容或生活实际(个人或社会)写启迪、思考;三是根据链接材料,联系阅读文本写自己的思考。基本答题思路是:领会所提供的文章和材料的思想实质,把握其主旨,找出其共性,然后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①文章或材料告诉了我什么;②联系生活实际阐述;③我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乐观的精神。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篇2
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2分)
答案:我七岁的时侯,看一张照片时妈妈告诉我的。
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2分)
答案: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3.阅读(5)—(9)段,说说北大图书馆对作者有什么影响?(4分)
答案: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4.阅读(10)—(11)段“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4分)
答案: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
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3分)
答案:际遇:遭遇(多指好的)。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6.阅读最后一段,填在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往昔所有的梦幻都会再现B.再现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
C.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D.所有往昔的梦幻不会再现吗
附:十三岁的际遇原文:
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⑺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⑻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倘佯,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深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篇3
(上课了,教师精神抖擞地快步走上讲台,与学生互致问候)
师:上课伊始,我先做一个随堂调查,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没有学生举手)喜欢诗歌的学生请举手。(依然没有学生举手。教师此时略显尴尬。他转身在黑板上书写了本课的课题“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太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一首诗。请大家齐念诗题。(学生齐读诗题)
(教师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后,真正的讲课开始了。)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听老师来朗读一遍诗歌?(学生们没有反应)
师:同学们是不是想自己推荐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这首诗?(学生仍然没有回音,教师再次露出尴尬的笑容)
师:大家不要紧张,就和平时上课一样。那我来读吧。(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完,学生还是没有太多反应。)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一连提出若干小问题,请学生回答,但没有学生主动举手或在座位上随意回答。教师多次鼓励,但效果不大。)
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可想而知,又经过后来的两次冷场,上课教师也慌了神,于是什么也不管不顾,一个人大包大揽一讲到底,哪里还想到什么评优课的好坏问题。
教师在评优课上如此操作,结果可想而知。教师本人在课后也往往会受到责难,最常见的批评是缺少驾驭课堂教学的智慧。我们很少反思为什么学生会不配合教师。这个问题似乎也不怎么难回答,试想,学生平时就是这么上课的,他们在自己的语文教师面前始终是这种上课习惯,现在突然来了一个跟自己没任何关系的语文教师,学生凭什么非要在这个老师面前表现呢?他们早已不习惯在课堂上发言了。
这堂评优课的课堂情形就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参与的深浅程度如何?有多少学生参与?他们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能学到什么?结论肯定不乐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冷漠与不在意为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都应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前提。案例一的情景表明,即使学生在有效地听讲,但由于教师的情绪受到学生不配合的干扰,他的教学过程肯定也是不理想的。在评优课堂上,教师的一些表现,实际上干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但教师可能没有意识到。
一、过多的提醒,干扰了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指学生自己通过有目的的阅读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语言信息,感悟人文蕴涵,体验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过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让学生自主阅读,深入思考,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景泰蓝的制作》片段
师:请找出文中关于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生迅速阅读课文,回答出六道工序)
师:那么作者是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来说明这六道工序的呢?(提示:请用你喜欢的记号划出说明这六道工序制作的动词,把你的感受写在语段旁边。)
教师设计的探究题,突出了教学重点,括号里的内容是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可接下来学生自主阅读时,教师在教室里不时地进行这样那样的提醒:
不动笔墨不看书,请大家拿起笔来,划出重点字词。
这位同学的字写得真好,请继续努力啊。
这位美女已经划出不少内容了,其他同学要赶紧啊。……
学生自主阅读5分钟,教师提醒有十几次,进行所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样时不时地打断学生的思考,如何能让学生静心默读,钻研文本呢?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观念偏差,认为学生自主阅读时不提醒,就体现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担心时间不够用;三是对学生信心不足,认为不提醒学生就完成不了。
如何解决呢?就是要突出“自主”二字,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教学是慢的艺术。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地读,慢慢地咀嚼,慢慢地品味。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不要急于进行这样那样的提醒。这样不是说学生自主阅读时不可以提醒,在学生阅读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时可以给予适当点拨。
二、过细的预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是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精心的设计。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控制,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但如果教师预设过细,课堂上又不能根据生成及时调整,就会压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三】一位教师执教《窦娥冤》片段
师:接受被冤杀的结局,将十九岁的颈项伸向屠刀时,窦娥许下三桩誓言的目的是什么?
(生回答略)
师: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没有力量保卫自己,也没有复仇的手段。她只有许下誓愿,借助老天爷的力量来反抗。从这个角度看,窦娥是强大的,官府可以杀死她,却不能使她屈服。
明代人叶宪祖将《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大家说合理不合理?(看PPT。PPT内容: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昭雪获释,与丈夫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
生一:我觉得很合理,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不合理的东西,在戏剧中就应该给大家一些美好的感觉。(师愣了一下,应该是没有料到学生会这样回答,她接着启发学生)
师:这样改编的结局不是在为统治阶级唱赞歌吗?它削弱了矛盾,为社会粉饰太平。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辨析;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听、说、读、练的全过程,通过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训练。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
(1)提问导读。例如教《十三岁的际遇》时,开始进行这样的谈话:什么是际遇?(生:机遇,时运……)课题中十三岁的际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发现疑点是学生读书的起步阶段,引疑之后,教师要相机疏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2)辨析词语。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表达,让学生分析、比较,激发其思考的兴趣。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有一句: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学生知道这里的“透”是喘一下气的意思;“占卜他们的命运”是指询问米价。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如果把“透”换成“喘”,把“占卜他们的命运”换成“询问米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辨析,学生明白原句反映了农民丰收后心中很不踏实,是捏着一把汗去问米价的,所以“气也不透一口”像“占卜”一样,关注他们的凶吉祸福。
(3)创设情境。努力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环境变成可以感知的直观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蔚蓝的王国》一课时,通过画面、音乐、语言的描述方式把那种优美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通过眼看、耳听、口诵、心思,学生陶醉在屠格涅夫营造的蔚蓝梦幻的意境之中,展开联想,激发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来创设情景,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以激发其求知欲。
(4)分析综合。对一些基础知识,应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讲事物和联想时,我边提问边板书,“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的第一个明星,第二个街灯是诗人看到的吗?(板书:联想)这些联想是看到什么才产生的?(板书:事物)诗中用来联想的词是什么?(板书:好像)
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内容,讲清了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什么是联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及事物加联想的作用和常见的形式。接着,又要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写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使概念具体化。
(5)步步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吗?”我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既而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接着就发现少数同学窃窃私语,互相讨论。不一会就有几位同学纷纷举手回答:“孔乙己没有名字,只知道他姓孔。”接着绝大多数同学都说孔乙己没有名字。于是我立马抓住教学契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知识分子和丁举人一样都是读书之人,只是由于他屡试不中,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却落个穷困潦倒的悲惨结局,以致连个完整姓名符号也没混到,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探究,激发思维,最后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6)揭示规律。规律应具有指向性和层次性。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起作用。比如,写人的文章常有一些语言反映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这些语言,句子短、意义深,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捕捉、思索。
(7)大胆质疑。指导学生质疑,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编了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者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开始不少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对于勒有那么多不同的称呼?我启发学生自己读书分类找答案。
(8)求异思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教师逐层深入地思维引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黑格尔说得好:“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探求阅读教学规律,摸索阅读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难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参考文献:
[1]李群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浅探[J]。教学与管理,2012(3)。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篇5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以绘画为主,兼附少量文字的书籍。它以低幼儿童阅读为主,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内容。在欧美、日本甚至非洲,绘本都是最受儿童欢迎的出版物。读书固然是孩子的事,买书却是家长的活。家长愿意孩子多读书,但前提是孩子应该读“有用的书”。如,可以让孩子学英语的双语书,让孩子更早启蒙的儿童版名著等。与此相比,绘本这种“猫猫狗狗的图画书”既不能具体提高孩子的某项特长,又不能让孩子学会特定的技能,自然可有可无。7月中旬,儿童故事《一只丑小鸭的悲剧》里的小天鹅被农妇当成丑小鸭而做成菜肴的悲惨结局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家长认为,这样“黑暗”的童话不适合让孩子过早接触,从而引发有关孩子早期教育方式的热烈讨论。
广州图书馆就绘本阅读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48.4%的家长对绘本有正确的理解,59.2%的家长表示绘本的作用在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30%的家长选择把阅读绘本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54%的家长会根据故事大意指导孩子,13.8%的家长利用绘本进行知识和情感道德教育。很多研究表明,绘本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品质载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但是,绘本市场良莠不齐,绘本到底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教育价值?家长在给孩子选择阅读载体时如何祛除功利心态?又该如何正确选择绘本,理智引导?本期话题,我们共同关注——
【故事汇】
孩子的成长,感谢“机器猫”
口述/李芳非 整理/闫荣霞
你相信吗?第一本绘本其实不是选来给孩子读的,而是我自己要读的。
我爱读书,不过读的都是文学作品,即使有插图,也不过起点缀作用,好比冬天的干枝上零星绑着的一小朵一小朵的绢花。后来,我无意间从旧书摊上买到一本绘本《机器猫》,一翻开就被吸引住了。那个学什么什么不行,吃什么什么没够的主角康夫拥有一只来自未来的机器猫。这只机器猫老神奇了,能从肚兜里掏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玩意儿,然后帮康夫解决难题。问题是,这只机器猫好像有点“二”,它提出的解决方案总是能让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得更坏。
我被这本绘本深深迷住,干脆买了一套。女儿才2周岁,她有一天竟然偎着我一起看,那小眼睛亮亮的。为了满足她的好奇心,我就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讲解,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旁边简要的文字。她听完一遍还要听,往往同一个故事我要讲很多遍。
过了几个星期,女儿一边继续听我讲故事,一边伸出嫩嫩的小手指,指着图画旁边的文字念:“一。”我惊讶得合不拢嘴。什么时候,她竟然开始认字了?我灵机一动,干脆带着她从这些文字里挑一个一个的“一”,找得不亦乐乎。然后,我带她一句话一句话地背绘本中的配文,她学得非常快。一段时间后,她就能够通过背诵,念出所有句子里的字,又能够单独挑出一个一个字来认。
这其间,我给她换过一些更深奥的绘本,比如蔡志忠画的漫画《菜根谭》《曹溪的佛唱》《聊斋志异》。结果女儿对《聊斋志异》非常好奇,有一天晚上竟然做梦吓醒。我问她,她说:“有鬼,有鬼。”所以,我只好忍痛割爱。挑来挑去,我还是觉得《机器猫》很合适。天马行空的想象、调皮诙谐的故事、蕴含的丰富哲理以及对于中国方块字的认知,都可以像栽花一样在她的头脑和心田里栽下种子。
孩子觉得很刺激,而且入迷了。她还喜欢照着绘本上的形象涂鸦一番,还别说,她把机器猫画得有模有样。看着她专心致志地画画,我想,这不也可以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表现力吗?
女儿长大些后,我们一起看各式各样的绘本,她不再害怕看《聊斋志异》,她看《菜根谭》也看得津津有味。只要绘手高明,配文生动,主题积极,小孩子读绘本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且,她通过读绘本认出许多字之后,开始对全是文字的书感兴趣。她一边读,大脑里一边脑补出各式各样生动丰富的画面,既增加了学识,又锻炼了想象力。
现在,社会纷纭复杂,网络游戏盛行,女儿对于阅读的兴趣却一直不减,这不正是绘本的功劳吗?所以,我要好好谢谢大脑袋、没耳朵、怕老鼠、神通广大的小叮当机器猫。
爱上绘本,爱上悦读
口述/苗 苗 整理/蔡瑞婷
“现在,每天睡觉之前给儿子讲绘本故事成为他最期待、最快乐的事,也成为我们家的必修课啦!真是谢谢苗苗老师帮我们找到了适合的绘本书……”听着嘉嘉妈妈喜不自禁的话,我不禁莞尔。一年前,嘉嘉刚来我们幼儿园上小班时,妈妈还在为给调皮的嘉嘉选什么绘本发愁呢!
当时,嘉嘉妈妈说,小家伙活泼爱动,但是不喜欢看书,她就试着选一些绘本,但是效果不佳。妈妈读得口干舌燥,嘉嘉还是一脸漠然,妈妈无奈地找上了我。我问她:“你给嘉嘉选了什么书?”她说:“都是市面上流行的绘本故事呀!”我拿来一看,故事很精彩,绘本也很精美,但嘉嘉确实不喜欢。我问她:“嘉嘉对什么最感兴趣?”她一拍脑袋:“对啦,嘉嘉最喜欢各种各样的车。”我一笑:“对,那就从有关车的绘本开始吧。”她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开心地走了。后来,她根据嘉嘉的兴趣,选了《托马斯和他的朋友》《赛车总动员》《小拖船和垃圾车》等有关车的绘本,他都很喜欢看。慢慢的,嘉嘉的阅读主题也从“车”过渡到其他方面,并养成了每天阅读半小时的习惯。
和嘉嘉妈妈初选绘本的迷惑不同,优优妈妈焦虑的是怎么让优优多认字,就买了绘本版《弟子规》《三字经》,但优优不喜欢。优优的妈妈问我怎么办,我批评她:“你的功利心太强了!”优优妈妈委屈地说:“现在不都提倡国学教育,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嘛!”确实,很多父母对于绘本阅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宝宝通过图书能认物、识字、背诵。买了一大堆绘本,一旦宝宝表现出不专心和没兴趣的样子,父母就焦虑万分。其实,早期的绘本阅读就是为了帮助孩子获得阅读的乐趣,为今后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牢固的基础。所以,年轻的父母应祛除功利心,以好玩、有趣为标准,把绘本阅读当成轻松惬意的享受。
相比嘉嘉妈妈、优优妈妈,琪琪爸妈就很会给孩子挑选绘本。他们经常给琪琪选那些能进行角色扮演的绘本。这是一个很棒的方法,选择绘本的关键点之一是互动性强,适合角色扮演和亲子游戏。比如,拿绘本《拔萝卜》来说,有老爷爷、老奶奶、大萝卜、小孙女等角色,等宝宝熟悉了故事以后,可以全家总动员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这个亲子游戏。让孩子一起参与设计、布景、准备道具,准备的过程其实也是在读书。琪琪爸爸说,他们在家经常进行这种亲子游戏,让孩子在快乐轻松中享受阅读的独特味道。所以,琪琪在幼儿园里表现力很强,玩游戏的时候角色扮演很到位。
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主题入手,选择好玩有趣、互动性强的绘本,再给孩子展开一趟趟神奇、有趣、快乐、幸福的阅读之旅,阅读变悦读,孩子想不爱上都难。所以,我经常对家长们说,从现在开始,让孩子爱上绘本,爱上悦读。
【专家谈】
“小小”绘本,家长别轻视
嘉宾 魏钢强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副总编辑,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
我国台湾地区的绘本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渐入佳境,近些年传入我国内地。绘本的种类很多,但主体还是故事绘本。它的构成要素有两个:一是图画,二是故事。绘本的图画形式多样,有素描、版画、油画、水彩、拼贴等等,其中不乏大师的作品,而孩子们读图的热情和不断发现的乐趣,会让家长见识什么叫“百读不厌”。绘本的故事短小单纯,像久远的传说,读过之后会产生立即告诉别人的冲动。所以,绘本很大程度上是靠口口相传扩大影响或者是作为礼品实现销售的。这样的图画加上这样的故事,就成了创意独特、想象新奇、个性鲜明、生动有趣的绘本。这样的图书,内容上易理解,形式上易接受,特别适合儿童阅读。家长和孩子可以用点滴时间很快读完,但要用一生来咀嚼和回味。
看到绘本,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分钱租一本、几角钱买一本的被称作“小人书”的连环画。绘本和连环画相似的只是形态,阅读功能却有诸多差别。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一是绘本是亲子共读的书,而连环画是孩子读的书;二是绘本是儿童成长的基础读物,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健全人格,而连环画主要是普及读物。连环画的普及功能已经被电视取代。同时,绘本打基础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绘本独特的魅力使它足以跟电视、网络抗衡,网络的发展还加速了绘本的传播。
对于绘本,孩子接受没有任何问题,障碍通常在家长。家长的疑虑很多:第一是它几十元一本,太贵;第二是它没几页,一会儿就看完了;第三是它没几个字,增长不了什么知识。概括起来就两个字——“不值”。这其实是对绘本的误解。绘本是没几个字,甚至可以没有一个字,但对于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学会情感的体验和接受美育的熏陶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读图的益处是单纯的识字不能取代的。此外,绘本和音乐CD一样,是可以反复欣赏的。而绘本的价格比一般图书的高,那是因为其成本高,其实绘本的产品利润空间普遍低于一般图书。
绘本是亲子共读的书,家长一方面要引导孩子阅读;一方面可以向孩子学习怎样阅读——从孩子的视角阅读,让自己和孩子拥有共同的语言。家长需要和孩子一道学习,一道成长。
【好书推荐】
经典绘本小榜单
张 倩 王茹萍
《苹果的故事》
其适合6个月~1岁左右的宝宝看,可提高宝宝认识生活、学习生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本布书无毒、柔软,撕不烂、不伤手,宝宝可以吃咬。
《小桃子在赶路》
其属于婴幼儿成长体验图画书,适合0~2岁孩子与父母一起阅读。它先吸引小朋友的是多次重复的象声词,因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有节奏地跟说“噔噔噔”“咚咚咚”等象声词,鼓励孩子模仿贯穿全书的一句话“小桃子在赶路呢”。这是帮助孩子学习说话的一种主要方法和策略。
《我想要爱》
《我不要嫉妒》
《我不怕孤独》
《我不会害怕》
这套儿童情绪管理图画书绘本精致美观,适合2~6岁孩子与父母一起阅读。它们是孩子情绪的生动写照,通过小兔子表达了该年龄段幼儿所面临的各种情绪情境,提醒家长不要忽略或轻视幼儿成长期中的情绪表现。
《神奇的校车》
其是一套将奇特想象和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合的科普绘本,适合6~10岁孩子阅读。它情节惊险刺激,语言生动幽默,对话充满童趣,展示了新奇的、迷人的、另类的自然科学教育方式。
《忙忙碌碌镇》
其适合7岁以上的孩子阅读。在书中,温和的动物居民们过着快乐而忙碌的生活。书中涉及到了许多职业,对孩子了解社会生活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隐藏着的图画信息,会让孩子从新发现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作者供职于江西幸福泉早教中心)
【他山之石】
选择绘本的七条建议
哇春芳
经常有家长问我,该怎样为幼儿期孩子挑选绘本?我认为,家长在挑选儿童绘本时应掌握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所选绘本是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第二,这些绘本是否有利于孩子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这两条原则,我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循序渐进 帮孩子选绘本,要符合孩子的年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免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1~2岁看的绘本不宜有字;2~3岁看的应以图为主,从2岁起可酌选图多字少的绘本,并进入亲子阅读阶段。随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物上的字数可逐渐增加,但仍应以绘本为主,且不宜有拼音。
有针对性 一般情况下,1~2岁是孩子构建自我的重要阶段,可多选一些鼓励孩子坚强、勇敢、有主见的心理类绘本;2~3岁是孩子确立个体与世界关系的阶段,可多选一些进行安全教育、强调行为规则和推崇诚实、帮助、分享等美德的绘本;3~6岁是孩子认知和探索世界的阶段,可多选一些趣味性强的科普绘本。
文字和图画都优美 当前有的绘本文字啰嗦,修饰用语使用过多,还有些绘本水平明显不高。由于孩子的早期阅读直接影响孩子的审美水准、表达能力和对语言韵律的敏感度,因此,要选择文字简练流畅,图画优美、令人回味的绘本。
主题应鲜明清晰 有些绘本故事有趣,图画很精美,主题却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还有些绘本内容拖沓,这不但激发不了孩子主动思考,还会使孩子出现认知混乱。家长应选择主题鲜明清晰的绘本,或在阅读那些超出孩子推理总结水平的绘本时帮孩子点明主题。
版式、外观要精美 第一,要选字号大的版本,这不仅有利于孩子增加对字的注意力,而且对保护孩子的视力也有好处。第二,不要选过厚过重的绘本,以方便翻阅和携带。第三,尽量选择胶版纸或书写纸印刷的绘本,过于光亮的铜版纸印刷品,不仅影响孩子视力,也容易划伤孩子的手指。
不要迷信国外绘本 有些家长推崇国外绘本,实际上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有的国外绘本虽然图文都不错,但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有的则因为文化差异、翻译水平等问题,可读性和趣味性都大打折扣。
别让孩子过早接触死亡、恐惧、黑暗主题的绘本 儿童安全感能否建立取决于父母的爱、家庭和睦的程度及是否遭遇过危险,除此之外,还与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有关,如果孩子在人格不健全时就过多接触死亡、恐惧和黑暗类主题的图书,孩子就会不自觉地用悲观、颓废和畏惧的视角看待事物,从而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哇春芳 曾任《中华幼儿智力发展与培养丛书》副主编,著有《韩愈传》《诗趣趣诗》等,编选《亚特兰蒂斯魔法故事》《儿童铁路知识棋》等绘本。
【你说我说】
我在幼儿园开心:“我从哪里来?”很多人小时候都会问父母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得到的回答都是“从臭水沟里捡来的”。这些答案一度让孩子伤心很久。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借助绘本来回答。现在有很多绘本涉及幼儿性教育的内容,比如《小威向前冲》,家长可以借助这本书,自然地、简单地告诉孩子答案。
荡漾的风筝:我在教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总结出了“画”、“吃”字诀。优秀的绘本就是纸上的美术馆,引导孩子拿起画笔来表现。我家孩子看了《好饿的毛毛虫》后,就从第一页画到最后一页。“吃”,这是最需要创意的一种玩法,因为说到吃的图画书可多了。比如,《石头汤》《古里和古拉》《云朵面包》。书中的小海豚扛着面包机做面包,而生气汤就是可以在生气的时候做。我也用这些书给孩子做了一碗又一碗“趣味汤”。
撅起小嘴巴的淘气:我经常带孩子去当地的新华书店或者图书馆,让孩子在儿童读物专柜前接触不同的绘本。有几次,孩子看见家里有的绘本,高兴地大喊“我也有”!之后我发现,孩子产生“我也有这本书”的自豪感后,阅读兴趣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篇6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天目山阅读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目山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 …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1.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解析:这个比喻形神兼备,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状满含的泪水,其次是写出了内心的巨大起伏,结合前面“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对故事原委的叙述,可知,内心翻动的是极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
2.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
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解析: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3.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答案: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解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这段文字最突出的当然是: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比喻、对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时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体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达效果是什么。该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这从“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等描写中可以看出。而在母亲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坚毅,文中写他的脚印“沉稳”,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稳的脚印……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4.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
(不超过60字)(3分)
答案: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解析:学生可能会忽略“介绍”二字。它是说明的意思,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如:身份、年龄、经历等),再分条罗列即可。但估计会有考生描写、评价,甚至讴歌、赞美。注意字数要求。
5.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答案:BE
解析:从2010春考开始,现代文阅读二的选择题的分析对象集中在文本的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变化。本题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艺术形象——“树”上,从表现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鉴赏。A项错在对雾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这里的雾应属于“历史迷雾”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时间等历史因素;即使看不出来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这里肯定不是要表现“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大树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伟岸、坚毅等英雄形象。B项正确。C项错在对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处应为一种崇高精神的复活。D项错在对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应是对当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忧思。E项正确。F项错在“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父母的眼中,这些大树也是一种象征。
6.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4分)
答案: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解析:这道题目触及到本文的主旨。虽然看起来是考查几个句子的作用,但是这几个句子位于句末,意义非常。作者表面在谈论“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实际的用途却是由情及理,将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将烈士为理想而牺牲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现实背景下思考,反思当下,并表明自己的态度。现实是“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这让烈士“诘问”,实际上是自己对这种“模糊”(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责问与担忧。作者这种深刻的反思,又体现出对理想、信仰的坚守。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篇7
一
1.经过了长时间沉淀和筛选,被人认可和接受的经典名著,是熠熠生辉的好书。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故学生多读好书,不仅能明智、增长见识、丰富精神世界,而且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正如培根所言:“书中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另外,代表人类最朴质的情感的篇章能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书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是形成学生道德观的力量源泉。
2.阅读经典,对语文课堂教育将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大语文的概念已根植于广大老师内心深处,语文书本中录入的文章的确能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教材只不过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经典的大门。初中语文节选的篇目的确能集中反映一个作家某一方面的写作风格,或者是能集中体现一个作家的思想。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节选的鲁迅的文章,从多方面体现了他的反封建题材,《孔乙己》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故乡》能集中体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农民、小市民的迫害,从而引出反帝反封建的主题。但是鲁迅的小说初中阶段没有涉及封建礼教的题材,故若能合理推荐相关读物如《祥林嫂》,对鲁迅的反分封建题材将是一个补充,学生也将对鲁迅反封建题材有全面了解,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课内知识的一种拓展。
3.以读促写,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技能。
经典书籍是学生成长的营养品,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积累富有哲思句子的习惯,可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学生若在阅读之后细细品味,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运用其中的写作技巧,则无不是一大收获。如鲁迅文笔的诙谐、深沉、含蓄,能让学生懂得写作文要讲究点含蓄,不能一眼望穿;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婉约柔美,能让学生感悟到锤炼语言的重要性,做到感情渗透在描绘中,莫泊桑小说构思的波澜起伏,能让学生懂得写作要讲究铺垫、起伏……这些名家们的作品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模板。
二
经典的魅力是无穷尽的,它的思想内涵闪耀发光,写作技巧登峰造极。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下列种种原因,学生饱览经典的甚少,故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文化素养低下、感悟能力下降。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如五花八门的卡通读本、娱乐杂志、言情小说。与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大量课外时间被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占据,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阅读缺乏一种理解、感悟的能力。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知识性训练和答题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引导阅读课外经典,因此,阅读教学未能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积淀。
4.有些经典书籍中的语言和当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导致有些学生对经典不感兴趣、心理排斥经典。
三
严峻的现实对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我们要让现实有所改观,首先要改观教学理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语言学家早已指出了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而这里强调的是课外读物中经典产生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所以在学习任务繁忙和学习压力较重的现状下,语文老师很重要的任务是把学生引领到经典中来。
1.在思想上重视阅读经典
我们要把阅读经典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后根据实际,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的经典。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喜欢的是什么样的经典书籍,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指定每学期的阅读计划。针对初一的孩子,我了解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后,第一学期推荐阅读的是《西游记》《朱自清散文》,这几本书情节生动、语言优美,符合初一学生的阅读心理。到了初二,推荐阅读的是《骆驼祥子》《茅盾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文化苦旅》这几本书,既有生动的情节又有理性的思想,两相结合,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2.营造读书氛围
(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教师要走进书籍,经常亲自带课外经典进班级,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情节,让学生觉得老师什么都知道,从而吸引学生去读一些课外的书籍。师生间还可互借书,互通有无,促进阅读。
(2)利用好班级图书角。让班级里的学生每人带一本经典书籍到班中,选出班级管理员,负责学生的借阅工作,阅读书目较多者,学期结束给予表彰或奖励。
3.提出阅读要求
(1)内容掌握上的要求,针对语文书上推荐阅读的经典,要求每位学生对情节非常熟悉,能概括出其中的具体情节,这可以作为作业来布置。对于其余指定要求读的书目,阅读完毕之后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阅读摘录,写读后感,等等。老师可以指定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目推荐给同学,体现个性阅读。这样既有任务的阅读,又有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让学生有张有弛,既可提高阅读水平,又可培养阅读兴趣。
(2)时间上的要求。阅读贵在坚持,贵在积累。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每天阅读15分钟,这方面要赢取家长的合力,建议家长能配合督促。另外,每周保证一节语文课让学生默默阅读课外书籍,每周保证一节阅读交流课,让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周读书的体验和心得,教师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及时加以恰当的指导,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感悟,在交流中生成,在指导下更好地阅读。
4.检查阅读情况
这里的检查不像考试,通过一张试卷可以全面检查阅读的情况,检查之法要靠我们仔细琢磨和研究。在尝试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一是竞赛。阅读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抽出一两节语文课用来比赛,如在检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我就出了10题有关人物关系、具体事件的相关人物方面的抢答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兴致很高,于是我就抓住契机再给出几道有关人物思想精神、故事情节方面的必答题,学生表达阅读体验的热情依旧很高。抢答问题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分享了阅读名著的体验。有时也可以将口头回答的形式改成书面回答,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具体而详细地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也能选拔出阅读的优秀者。竞赛的形式能让学生得到读书成功的体验,也能让他们明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比较中读更多的书。
第二是顺应当代学生的心理,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平台。现在学生很喜欢上网,老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开通班级博客为学生搭建议论纷纷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可以提出一些书中的难点和疑点,让学生在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感悟。如我曾布置学生阅读《骆驼祥子》,为了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阅读感悟,我在博客里提出了两个问题,问题一:“骆驼祥子描写的是祥子一生悲惨的遭遇,本书为什么取名叫《骆驼祥子》呢?是不是仅仅因为他卖过骆驼?”学生1是这样回答的:“不是的,因为祥子的命运和他卖的3匹骆驼一样悲惨。在小说中,祥子其实本来就叫祥子,前面没有骆驼。后来军阀混战,祥子出城的时候遇上乱兵,车也丢了,人也被抓壮丁。后来祥子瞅准机会逃了出来,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元。祥子逃出来就病了。也许在昏迷中人们听见他老是叨叨骆驼,于是送他个外号叫骆驼祥子。”学生2是这样回答的:“不是的,是祥子的命运和他卖的3匹骆驼一样悲惨。”两个答案一比较,其余看到评论的同学一目了然地明白谁的答案更忠于原著,哪个答案更合理。问题二:“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安排虎妞难产,作者不可安排她顺产的吗?虎妞这一形象在整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同学1是这样回答的:“她年岁大,爱活动,爱吃零食,胎儿过大,又是头胎。她的难产是祥子落魄的原因之一。若虎妞顺产,祥子的生活就不会如此,更体现出祥子生活的不顺。虎妞在小说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1回答的基础上,学生2有了新的生成,他是这样回答的:“(1)科学道理:虎妞年岁大、不爱活动、爱吃零食,胎儿过大才难产;(2)为下文埋下伏笔,因为虎妞死了,所以祥子才要卖车为虎妞办丧事。因为虎妞,祥子有了一辆车;因为虎妞,祥子没了一辆车,是她的存在导致了祥子悲剧的结果。”这个同学在第一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具体了,能将作者的真正用意剖析出来。这就是交流带来的好处,是交流碰撞出来的火花,这避免了一个人沉闷地阅读形成片面的或者是不正确的阅读体验。在讨论中学生对书本的情感体验、从中汲取的精神层面的养分也显现出来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经典能浸润思想,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好书是人生的优秀导师,好书是人生进步的阶梯,语文教师的职能在于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好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愿阅读经典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愿中小学课堂掀起认真读书的热潮,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晓辉。如何培养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能力。云舟师院网。
[2]张春贵。江苏省基础教育网络研究。
[3]谢小丽。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泸州日报。
[4]李星霖。空地+合力+欲望+坚持+经典。新思考远程研修平台。
[5]张爱琪。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感受。
岁的际遇阅读答案范文 篇8
“妈妈,我没有错!”罗弋没有见过拉线电灯,但他猜想应该就像餐馆里的电风扇一样,拉一下转起来,再拉一下停下来。“所以3和5倍数重叠的十盏灯因为拉了两下又亮起来,最后的答案就应该在80的基础上再加10。”陈群上网一搜才发现,这道题竟是奥赛“名题”,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的奥数考试中出现,而网上的答案清一色是80,这才让陈群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要联系权威部门纠错。经过多次沟通,陈群终于收到出版题集的崇文书局编辑室主任许举信的邮件,他表示孩子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确实是正确的。编辑部承诺将在相关权威杂志发表声明,并在以后出版的题集中使用罗弋的答案。此事2016年11月1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热议。
多维解读
“9岁小孩纠错名题”让谁脸红?
一个天真稚嫩的9岁小孩,了被出版社沿用5年的标准答案,一方面不得不让人对这个小孩的数学天赋表示钦佩,另一方面则让人替出版社及教材编写者感到脸红、害臊,甚至有些无地自容。一道被奉为经典的奥数名题,如果不是9岁男孩爱动脑筋,发现原答案是错误的,真不知还会沿用多少年。因此值得追问的是,一个错误答案到底误了多少子弟?那些编书、出书者,责任感和良知到哪里去了?无疑,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究其原因,我以为,最关键的一条,便是长期以来,某些教材编写者顶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光环,却总是脱离实际,坐井观天,闭门造车。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编书者的“粗心大意”,出版社也往往把关不严,任“问题教材”轻易进入孩子的书包。也难怪近年来在中小学的课本里,常会出现连大教授们都被难倒的偏题、怪题。这种自作聪明编出来的教材,肯定会误人子弟,最终损害的是教育事业。
振兴教育,必先振兴教材。当下有些教材为什么会错误百出,却久久得不到纠错,是该到深究原因并坚决加以整治的时候了。否则,我们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又遑论振兴教育、振兴中华?
我们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新闻出来后,我们谈的不是“低龄奥数”的问题,而是“质疑精神”。在很多地方,对于奥数的问题说来说去,推崇的人在学,抵制的人私下里悄悄也在学,而对于所谓的“质疑精神”有关注过吗?回头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提出过质疑,但却被自己用看到的“标准答案”驳回呢?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于是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在于通过质疑启动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并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当然,质疑精神不是张口就问,而是有根据地问,培养孩子的最终落脚点是逻辑推理能力和实证能力。也就是说,遇事要先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查证后再发问。如果像有的学生连文章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连生活常识都没有就乱提建议,这样的质疑就变成了无理取闹,毫无意义,但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质疑,更需要帮助孩子明白,应该要有道理地进行质疑。
时评佳作
9岁男童纠错奥赛题当思解题背后的逻辑
文/程彦暄
一道数学题,自己的答案跟书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怎么办?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改正自己的答案,而四川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一名9岁男孩罗弋却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在求证的过程中,家长发现这道题不仅考倒了电子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数学高材生,更是曾作为两届奥赛考题出现,其错误答案被出版社沿用5年无人察觉。
纠错奥赛题,看似是一种对标准答案权威的挑战,实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模式在碰撞。对于出题者而言,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判断正误的参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学习掌握情况,从此逻辑出发,势必得出错误答案。而对于罗弋而言,他的解题逻辑为联想法,故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答案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培养解题背后的正确逻辑。
一种错误的解题逻辑,学生掌握得越熟练,就会错得越离谱。古人言,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更应发挥引导作用,而非给予学生标准答案。在我国,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似乎总在强调思维的整齐划一,强调标准化,不敢撒手,不允许旁逸斜出,封闭的课堂使得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中!正因如此,学生们才慢慢出现了思维惰性,丧失了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学家张炜认为:“中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寻求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按照他们的兴趣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学习的目的绝非获取某种答案,而是掌握一种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通过自身的逻辑思维去探索答案。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括因照搬兵书而大败于秦军,西汉名将霍去病却因屡出奇兵而令匈奴闻风丧胆,两种不同的结果实非兵书之过,而是指挥者的逻辑思维不同所致。
9岁学生之所以能够纠正奥数题答案,并非因他是“神童”,也非因其具备挑战权威的精神,而是由于他拥有自己独立的逻辑思维。罗弋喜欢阅读,但所读之书并非老师框定的书单,而是一些“闲书”,诸如《狼图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十天环游世界》等。这些书看似与学习、解题无关,实则开阔了罗弋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让他的思想与更多作家的思想进行了碰撞,并不断形成和完善了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正因有了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才让他走出了教条的泥沼,通过符合逻辑的探索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昔日,伽利略曾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和科学分析得出一套符合逻辑的答案,从而纠正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而今,我们也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度钻研,来锻炼和培养独立而科学的逻辑思维体系,摒弃标准答案带来的思维惰性,用自身的探索、研究、分析、判断来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摘自“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