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端午节朗诵稿(热门3篇)

发布时间: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精选3篇)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 篇1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习俗。这一天,人们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伟大诗人屈原的诗句历经千年,依然回响在我们的心中。也激励着我们奋发进步。

回顾20xx年上半年,公司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继“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芜湖市市本级国有土地评估机构中标单位”后再次荣获“芜湖市市本级20xx年度国有土地地价评估机构中标单位 。面对努力得来的成绩,我们欣喜之余,仍积极寻找与优秀企业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为宗旨,奋力拼搏!面对金融风暴,公司也及时下调了既定目标,公司上下仍十分坦然,丝毫没有压力,大家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公司的技术创新、员工素质提高上。我们不求最大的利益,只求最稳步的发展。

在此佳节之际,我们金土地人不仅要怀念屈原,更要继承和发扬屈原的伟大精神。屈原坚持真理,不畏艰辛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其勇于创新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发扬和继承,屈原爱国忠国的精神激励着我们热爱公司忠于公司!在此,董事长张世贵携全体员工祝大家端午快乐,事业顺利,合家欢乐!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 篇2

端午节又到了,往年端午节粽子那黏黏的糯米,甜甜的枣以及粽叶淡淡的清香味依然萦徊于脑海中挥之不去。粽子的确是一样美食,真是有些不舍得将它投到江水中去,平时吃也就算啦,端午节的那一天至少还是要投一个到江水中去的。以纪念两千多年前抱石投江的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也把端午节作为重要节日来过,近年来甚至还出现了韩国向联合国提出申请,争着要把端午节作为他们国家的世界非物质遗产来保护的趣事。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深受人们的敬仰和追思,既超越了时空也超过了种族。

农历的两千多年前的五月五日,滔滔的汨罗江畔,有一个人在披发行吟,那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著名的楚辞《怀砂》大概就是此时产生的。屈原忧国忧民,眼见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近奸远忠,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致使一个强大的楚国日趋衰败。而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救国主张却不被重视,不忍看着楚国的灭亡,毅然抱石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这是一个悲剧,是中华大地上两千多年前的一个自治政权的不幸——但却在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上竖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如果楚怀王不是那么昏庸,楚国政权当时能够重视屈原的价值,采纳屈原的主张,重新回复屈原的工作,中国的那一段历史也许就要改写,至少秦国统一中国的时间要推后若干年。

屈原真是楚国的一个难得人物,既有辞赋之才,又有治国之能,徳行俱佳,在当时楚国的政坛上可以说是怀瑾握瑜,一枝独秀。常言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太出色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受到谗言的攻击是难免的。偏偏这位三闾大夫太不善于搞人际关系,上边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下边得不到同僚的拥戴,中间又有王后郑秀和公子子兰作梗,这就决定了屈原在楚国的政治命运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不当官就算啦,既然不能‘安心留下来,’就不如‘潇洒地走开’,不为他‘五斗米折腰’,回家种田去。然而,屈原就是屈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实际上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这就是一个爱国者的优秀品质。昏庸的楚王被秦国的张仪所骗,既付出了背叛盟友的巨大外交代价,又没得到秦国允诺的土地,怒而交兵还损失了八万军队,再战又输掉了两场战争,楚国的实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屈原他实在是急了,忙返回都城向楚王上疏自己的张。但是,‘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天将亡楚,人复何为’?屈原的主张没有被重视——楚国的政治大厦已经彻底的腐烂了。结果是楚怀王先不听屈原的劝阻放走了狡诈的张仪,又不听屈原的劝告出会秦王而不得归客死他乡。继任的楚顷襄王比楚怀王更是昏庸有加。屈原彻底绝望了,楚国没救了。当权者只图苟且,为官者只图安怡;争权夺利,只图既得利益,纸醉金迷,哪管国之安危。他不忍眼见自己热爱的祖国土地行将被外军的铁蹄践踏,不忍看到祖国的人民行将被外敌统治。在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中,宁投湘流,不随俗流,毅然抱石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

在当时那个诸侯纷争的时代,每个明智的国君都在极力收罗人才以图壮大本国的实力。以屈原之才如果也像苏秦张仪之流那样,游诸侯,何国不容?然而屈原就是屈原,伟大的爱国者“其志洁,其行廉。”尽管受到打击,遭遇了挫折,纵然绝望到抱石投江,也不会背叛生养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相比之下,那些与屈原同时以及后世的所谓“俊杰们”,当祖国有难时,纷纷以“识时务”为遮羞布盖脸,急匆匆地叛国求荣为虎作伥,是多么的卑劣和渺小。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究竟有多少高官显贵?生前锦衣玉食,死时寿终正寝,死后却只能肥壮他们坟头上滋生的野草。而其中那些祸国殃民卖国求荣的,死后却连肥壮野草的资格也没有,只能腐烂成一堆臭狗屎,留下千古骂名,连他们的子孙都感到羞耻。只有热爱人民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热爱!

屈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人们闻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纷纷把糯米用竹叶包成石头形状的粽子煮熟后投入江中,以期把屈原怀中的石头释放掉,使屈原能从江水中浮现出来,也藉以希望江中的鱼儿吃了粽子后不伤害屈原,人们划上快捷的龙舟搜索,希望能够找到沿江而下的屈原。可以想见,当年的汨罗江边人潮如涌,人们哭喊着屈原的名字,向江中投着粽子,飞快地划着龙舟寻找----屈原最终还是没能找回来。年年的这一天人们包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这形成了习俗流传到现在。屈原深邃的思想,屈原优美的诗作,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并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国古代的忠臣历来都把忠君作为首务,而真正的爱国者一定是深爱人民的,‘深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因为屈原关心民众的疾苦,才能受到人们的热爱。

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出生于那个时期,出现的悲剧人物也不少。晋国的介子推和吴国的伍子胥,就都是受到国君不公正对待的人。伍子胥有功于吴国,只因提醒吴王应防备越国的进攻,却被吴王夫差砍了头,连个纪念的节日也没有。伍子胥那不屈的灵魂只能化作滚滚的钱塘潮,年年农历八月十八那一天来越国故都的城墙下讨伐一番,以了却生前的未竟事业,时至今日仍未止歇。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一起逃亡,在重耳饥饿时甚至曾割股啖君,在重耳得到政权后赏赐功臣时却被遗忘了,最后被善意地烧死在草木萋萋的绵山之上的柳树下。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已经被绝大多数人忘却了,寒食节的鸡蛋也变成了清明节上孩子们喜爱的食物,清明节成了上坟烧纸悼念先人的纪念日,几人还记得窗前插柳的起因和义意?唯有农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不但和八月十五的仲秋节一起被列为我国的法定假日,还传到了国外,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节日。只是不知道外国人过端午节是否也吃粽子,吃的粽子跟我们的是否一样罢了。

人生苦短,满打满算量程不过百年。而人所要探索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正如屈原的楚辞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需要和平幸福,国家需要安定统一。屈原肯定也不喜欢战国时的纷争和战乱带给人民的痛苦,大概只是觉得应该由楚国来完成统一大业罢了。楚怀王无能,屈原虽逢其时,未逢其世,这只能是楚国人的不幸,也是历史的无奈。然而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永远都是鼓舞我们中华民族子民奋勇上进的精神动力。物换星移时时变,屈原永不死。

当代端午节朗诵稿 篇3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或曹娥说"等多种说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家黄涛认同民俗学界的看法,即辟邪说。因为在其他传说产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作为节日,端午节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黄涛认为,拨开古人笼罩端午节习俗之上的辟邪尚巫的迷雾,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代端午节习俗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月初五,夏天在望,讲究以水克火,其习俗多跟水有关。龙舟竞渡在水乡盛行,连所祭的神灵也都跟水有关:楚地所祭屈原是投汨罗江而死,吴地所祭钱塘江潮神伍子胥是死后被投入江中,绍兴一带所祭东汉孝女曹娥也因父亲淹死而投水寻父......端午节的另一部分习俗是防毒避疫,人们相信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拌水撒庭院等做法可预防疾病流传,因春夏相交之际疫病容易流传。这些都与人们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有关。

自古以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九大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和"赛龙舟",由于影响很大的"纪念屈原"的民间传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中国的端午节近几年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怎样认识端午节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怎样把端午节过好、过得有意义,现在已经成为检验中国政府和知识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能力和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建议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公共文化政策,把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结合进政府的文化建设工作,让老百姓过上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现代气息的节日生活。我们现在不一定能够把端午节申报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但是我们现在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复兴优良的端午节习俗,使它成为我们善待自己的传统的一个代表作。

端午节习俗很多,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其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节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但娱乐和社交在近世变得很突出。其中一些单项习俗非常古老,大致在南北朝时汇聚成端午的节俗,后世不断得以附会增益。

主要的内涵与功能

端午节是一个敏感地应对气候节令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节日,并形成了一系列中国人强烈认同的节日文化。这个时段已经是夏季炎热的时候,避暑热,驱蚊虫,防瘟疫,是摆在眼前的要务。中国人在千年的历史里根据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筛选了各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层面能够起作用的物品和活动,作为习俗传承下来。

端午节的习俗,如果按照今天的科学技术的尺度一项一项来衡量,有一些可能没有实际的功能,有一些仍然具有比较充分的合理性并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整体上传承的文化价值毫无疑问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端午节的民俗内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从总体上说,端午节活动体现的是关爱生命的主题,是卫生与健康的主题。各种个人配饰、居室装饰、特色饮食和赛龙舟、走亲戚的活动,都是关爱生命的表现。艾蒿、菖蒲、雄黄的各种运用是要维护生命,粽子的性质表示调和阴阳,赛龙舟是通过体育竞技磨砺与讴歌生命力,妇女回娘家探亲是生命报本、感谢生命之源的仪式。

第二,在社会历史层面,端午节传承的是对于高于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的信念。值得用个人生命去实行的社会价值包括爱国主义,但是并不只限于爱国主义。人们代代传说,屈原以生命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自己的操守、人格的坚持,所以闻一多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这种精神提炼为爱国主义,这一内涵就很快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实际上是关爱生命的主题的一种发展。生命可贵,值得采取各种手段加以珍惜,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还有比个人生命更高的价值,有时候,为了这些价值是应该牺牲个人生命的。

第三,在日常生活层面,端午节是一个表达亲情、进行社交的机会,其节日氛围的主调是热情和激动。妇女回娘家,订婚的人家送节礼,有情的男女送绣品(如香包、手绢、鞋袜)传情,一个地区的村子之间赛龙舟,把整个地方营造得热情洋溢,甚至情绪激昂。端午节还真是一个娱乐和参与指数都比较高的节期,是一个小孩有得玩,青年男女有得盼,媳妇有得闲,男子有得闹,大家有的看的节期。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为端午节加上新义。在我们国家,这一天也纪念对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

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若放在文学艺术上,是创作的最高境界,无可厚非。"继承不是创造;叛逆未必就是创造,但创造中必包含叛逆,甚至叛逆是创造之始。"吴冠中绵密的分析令人信服。但在现实生活中,"九死",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达到目标,不免流于极端,"一死"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