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说明文作文优秀13篇

发布时间:

一说起北京的特色建筑,想到的一定是四合院。去北京怎么能不看看四合院呢?我们自然也要去领略一下它的的风采。本页是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北京四合院说明文作文优秀13篇,欢迎参考。

北京四合院 篇1

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了五十六个民族,织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华夏民居:有人夜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它独特的魅力。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四”是东南西北四个面,“合”就是围在一起。四合院的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由于建筑面积大小、以及方位不同,从空间组合的角度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的大门开在东南角,这是取“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大门楼飞檐翘角,如宫殿般华丽。说是门楼只不过比其他楼较高一些,老北京人却习惯地称之为楼了。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圆石鼓,上面浮雕着高20多厘米的守门小兽,虽然丑陋,却让人感觉舒心。

四合院北方最高,堂屋窗高屋亮,冬暖夏凉,也是全院最好的房子,所以是家中长辈的居室。小辈都住在东西厢房。厢房有三间,中间客厅,两边卧室屋内铺着精美的花瓷砖,采光好。冬天的玻璃上会结冰,那些冰有时像云,像蜿蜒的山,像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多姿多彩的冰画,总能引起我无限遐想。

四合院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从装修、雕饰,到彩绘,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幸福、富裕吉祥。四合院的书房里吉话祥语,书画佳作,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真是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殿堂呀!

一代代北京人在这恬静舒适的四合院中过着安逸清闲的生活,度过了漫长岁月。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 篇2

怀念什么呢?除了故宫长城颐和园,还不是北京城那些老胡同老宅院?那可不是些破地方、旧房子,那是我们祖先最伟大的创造,是北京古老历史和文化的象征。

只要想一想,四合院和胡同以几何图形式的平面划分形式,构成了北京城如此方正而气势威严的形象,这在全世界的城市里独一无二,该是多么了不起。这种形式的构成,是皇城的扩大和衍化,是和左祖右社、四城九门连在一起的,是和背后连绵的西山、身前摇曳的大运河连在一起的。那种四合院不仅仅是旧时的王府官邸,也不仅仅是前出廊后出厦或进出两院有影壁游廊垂花门外带耳房的标准四合院,却一定是那种青砖灰檐鱼鳞瓦、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有了这样的四合院,胡同才有了依托和层次,整个城市才有了人气儿,有了北京特殊的味儿,和古老的皇城才相匹配,也才会有洁白的鸽子响起清脆的鸽哨,飞起飞落在这样的灰瓦与红墙交织的上空,构成属于北京城的一幅独有的画面。

所以,那个时候,梁思成和贝聿铭才爱登上景山顶,看那起伏而错落有致的北京城的轮廓线。那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最漂亮的轮廓线。

是的,时代是在发展,北京是在前进,作为北京的象征――胡同和四合院,是在变得越来越破旧,但它们依然是北京的象征,就像我们母亲的容颜,已经越来越苍老,我们并不能够让她换容、更不能够换一个妈一样将她抛弃。它们因苍老而沧桑而更有意义,却不应因苍老而毁坏而幻想以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将其取而代之。

作为一座帝国古都的城市建设,不能够唯新是举。城市当然可以和社会和经济一起在飞速发展,但作为一座古老城市的象征,是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是我们祖辈脚下踩出来的泡,即使现在看来已经不那么好看了,我们可以治疗这脚下的泡,却不可以将脚下的泡移花接木转移到脸上,去点上时髦而好看的美人痣。

有外地或外国的朋友来,只要说是想看老北京的玩意儿,我一准儿都带他们到前门来。在我看来,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如今北京城剩下的大片的老街区越来越少,前门地区是硕果仅存了。

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大运河的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到前门以南,以后又相继扩建了外城,一直到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将戏院绝大多数开设在前门外,以及前门火车站交通枢纽中心的建立……这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这里非同一般的地位与含义。

北京四合院作文 篇3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万。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14XX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从十三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的府邸—亲王府

大门入园——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出园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

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如果说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话,那么四合院应该就是能代表我们百姓文化的了,现在让我们来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北京四合院作文 篇4

十几年来,北京的四合院在大幅减少、道路拓宽、旧城内的机关扩建,都在不断蚕食着它们。奥运会前,人文奥运的理念渐入人心,保护之声日显,这实在是四合院的福音。

近年来,四合院宾馆发展得如火如荼,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将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和商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确实值得关注。

奥运会的到来,更是对四合院宾馆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文是星级四合院宾馆,还是四合院里的青年旅舍、家庭旅馆,虽然层次不一,但无一例外的火爆异常。

笔者不久前走进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宽街附近的一家四合院宾馆。这座四合院原为清代大将军僧格林沁的官邸,现有客房57间。回廊院落古色古香,如果不是背着行囊的游客不时擦肩而过,仿佛时空倒流一般。在房间里,是一水儿的木质仿古家具,显得古色古香,但钥匙却已经改成了房卡。此外,卫生间尽量保持了现代风恪,抽水马桶和浴缸看上去有点儿不太协、调,只能算是“文明”的代价了把。庭院里的石凳、石桌一应俱全,从天井里望出去,不大的一块蓝天,不时能看到飞过的鸽群。

据该宾馆工作人员讲,这里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他们看中的就是这里浓郁的老北京特色。这里所有的服务员都会英语,“马上要开奥运会了,到时候外国人一多,我们这个旅馆的生意差不了。”这位姓张的工作人员自信地说。

现在,这家普通客房的价格在700元人民币左右。不过,工作人员表示,奥运期间本来就是旅游的旺季,因此现在尚不能预订房间,“如果要预订,只能提前一两个月”。

当笔者打电话到目前经营较好的竹园宾馆、好园宾馆和远东饭店青年旅舍询问是否还有房间,前台工作人员无一例外地告知,房间早已满了。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 篇5

关键词:四合院 历史变迁 典型布局 文化内涵

1、北京古民居四合院的形成历史

北京作为建城3000多年的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独特的政治文化历史地位决定了北京都市民居的发达。

1.1 元代以前的北京民居

辽、金朝以前,北京城市民居建筑结构由于没有地面遗存和文献记录,已无从考证。唐代曾对房屋等级做过规定:“又奏准营缮令,王公以下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又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北京。

1.2 元大都的北京民居

元大都的居民区以坊为单位,按街道进行区划,各坊之间以街道为界,周围没有围墙,将前代传统的封闭式街坊改变为开放式的胡同。据元末《析津志》载:元代“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向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通”。元大都内居民住宅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1.3 明京城布局和民居形式

明代内城的胡同和四合院规范具有严格的格局,内城里面皇城外至城墙之间是街、胡同,布局整齐有序。沿胡同两侧排开的若干四合院组成一条胡同,沿大街两侧排开的若干胡同组成一条大街,若干条大街构成棋盘式的北京。明朝政府对各阶层人士居住建筑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有房屋的规模、样式及装饰大致可分为亲王、公侯、品官、百姓四个等级。

1.4 清代京城布局和民居形式

清代定都北京后,完全承袭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筑风格,只是由于实行“满汉分制”,促进了南城的发展。四合院发展到清代,基本形式已成定制。四合院的基本形式由坐北朝南的正房、坐南朝北的南房和东、西厢房围成的南北稍长的矩形封闭庭院。宅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也有少数因所处的街道位置和建筑面积的限制有所改变。

清末民初是中国政治大变革的时期,尤其受到欧美新思潮和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影响,科学的发展在建筑上都有反映,成为当时的时代特征。最典型的是连紫禁城内的皇宫也安装了玻璃窗,中南海也安装了发电机供皇宫照明之用。

2、四合院典型布局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四合院中间是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2.1 四合院规模分类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可在正规四合院的规制上在四个方向上延展,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2.1.1 小四合院

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卧砖到顶,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2.1.2 中四合院

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通。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墁地,青石作阶。

2.1.3 大四合院

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3、四合院的文化底蕴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主要的民居形式。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无论从格局上,从设计思想和装饰上都能折射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历史上看,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大笔财富,从建筑文化角度来看,它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大盛宴。

3.1 四合院的阴阳思想

四合院在构成和空间组合上,阴阳思想最为明显。首先,院子在形态上是由东西南北四方房舍相围合,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组合依据“门堂制度”,在轴线主导下设计门屋和正堂,两侧再配两厢,“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在等级上有严格讲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

3.2 四合院中反映的封闭和等级思想

四合院产生于中国的封建时代,所以很难逃脱传统的文化精神和等级观念的影响。院落四壁都有墙壁,外面的人看不到院里,院里的人也看不到外面,一家人的活动都在院墙之内,与外界相通的唯一渠道就是大门,而平时大门是紧闭的,因而四合院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封闭式文化。

3.3 四合院的民俗民风

院落中的门楼、门墩、照壁、花坊、房檐屋脊和门窗等处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如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

3.4四合院的民情民生

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个陷入地下的煤炉,炉中生火。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4、北京古民居四合院的衰落

北京古城风貌的动摇和衰落,根本原因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带来的变化。北京古城风貌、古民居四合院的衰落主要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战争后,外国列强在京的建设;第二个阶段是民国初期十几年民国政府和新兴资产阶级拆旧盖新的大规模建设;第三个阶段是近50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建筑是最能体现城市现代化的,几乎不能想象在明清北京古城里实现现代化。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遗憾的承认,北京古都风貌、古民居四合院的衰落,是北京走向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代价。

5、结语

今天,我们将古民居四合院当作历史文化遗产,已纳入文化范畴。文物保护的对象希望应是原生态的形成,而生活则需要变化前进,这种尖锐的对立冲突,就是我们今天在保护北京古城风貌中面临的问题。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如何制止破坏古城、古民居与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矛盾,还是个远远没有解决的课题。遗憾的是,在我们争论的时候,北京古都风貌及传统民居四合院也正在一天不停地发生着变化。

参考文献:

[1]干春松、张晓芒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北京四合院作文 篇6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导游—(小吴),我将带你们去一个风水宝地—北京!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总面积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万。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14XX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平,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从十三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的府邸—亲王府

大门入园——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出园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

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欣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如果说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话,那么四合院应该就是能代表我们百姓文化的了,现在让我们来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北京四合院作文 篇7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廊以避风雨;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院落极多,有前院与后院,有东院与西院,有正院与偏院,有跨院,书房院与围房院,有马号,还有一进,二进,与三进……等等。

北京的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 篇8

2008年8月,北京迎来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百年梦想,一朝成真。作为东道主,北京秉承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集悠久历史和现代化于一身的全新北京。与此同时,北京四合院里的老百姓也用行动践行着7年前的诺言,积极参加“奥运人家”评选,以高昂的热情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迎接外国宾客。

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共评选出598户“奥运人家”,可提供726间客房,一次接待1000多名中外游客。开幕后,有包括美国、加拿大、智利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客人对“奥运人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分批入住。那么,四合院里的“奥运人家”究竟有哪些历史文化,外国友人居住后又有哪些独特的体验?近日,本刊记者走近“奥运人家”,听老北京人讲述四合院里的奥运风情。

外语倍儿熟,

给外国客人“宾至如归”的感觉

北京后海湖畔,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建筑令人流连,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多年来一直吸引众多的外国游客。自从成为“奥运人家”之后,位于大金丝胡同中的荆继昌一家几乎成了这片老北京建筑中名声最响的,人们都叫它“金丝居”。

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里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正房门口搭建约15平方米的“绿阴棚”,瓜藤缠绕、葫芦垂吊;西厢房旁边是硕果累累的石榴树,假山依后,鲜花围绕,把小院衬托得格外美丽。如此装扮,荆继昌夫妇解释了它所表示的含义:紫丁香――“紫气东来”,葫芦――“有福有禄”,假山石――“石来运转”。如果追溯荆家房子的历史,要回到解放前。荆继昌的爷爷曾效力于东北军,任张学良部队参谋长,房子正是那时候买下的,一代代传了下来。

说起申请“奥运人家”的初衷,荆继昌主要是想向外国人传达北京人的好客与热情。2004年初,加拿大一对老夫妇来北京逛胡同时在此居住了3天,为感谢荆家的热情招待,临走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同年8月,荆家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加拿大一所大学,攻读电子技术专业。在儿子飞往加拿大的前一天,荆继昌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加拿大老夫妇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不曾想,两位异国老人竟然早晨3点到机场迎接儿子并安顿食宿。3年来,两个跨国家庭建立了至深的情意。这件事,让荆继昌感触颇深,他相信爱心无国界,也愿意通过“奥运人家”向更多的外国人展示中国人好客的传统。

为了迎接奥运客人,荆继昌和老伴王志喜腾出3间卧室,装修一新,除每个房间都配有卫生间外,还安装了无线网络。雅静的“金丝居”让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8月5日,北京首对外国客人――德国的西蒙妮夫妇入住荆家,接着又有3位法国客人和两位中国台湾客人入住。让人惊讶的是,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法国人,荆继昌和老伴都能和客人愉快地交流,让居住者感觉到了家的温馨。

其实,荆继昌夫妇并非科班出身,如此流利的外语是通过近3年的自学练出来的。这里面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2005年,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接受中国邀请,在北京与国安队举行一场友谊赛。很多外国人为观看比赛来到了北京,其中一位美国球迷通过朋友介绍,在荆家住了下来。一天,这位美国小伙子拿着一张纸跟王志喜说:“copy(复印)。”王志喜以为小伙子要coffee(咖啡),于是热情地端出一杯咖啡,一头雾水的客人道谢后,自己来到了复印机前。一会儿,这个小伙子又拿着纸说“copy”,王志喜又端出一杯咖啡。那天夜里,老两口被院中一个人影吓了一跳。第二天儿子一打听,大笑不止,原来美国小伙咖啡喝多了,半夜睡不着。从那以后,荆继昌夫妇坚定信心要学外语,还专门报了学习班,50多岁的老两口和年轻人一起坐在教室里听课。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夫妇俩已经能娴熟地进行常用对话。这次外国人入住“奥运人家”,他们的三门外语派上了用场,使得外国客人在此居住非常愉快。

荆继昌本身好客,加上没有语言障碍,两位德国客人在闲暇时便拉他出来,几个人坐在“绿阴棚”下,喝着北京的“二锅头”,畅谈奥运会的精彩赛事。

菜品齐全,尽尝北京美食佳肴

“你好,欢迎光临!”记者刚走进东四头条的一户“奥运人家”,就听见一只鹩哥在笼子里欢蹦着问好。它友善的声音和“尊贵”的身价,驱散了客人的疲倦。这家主人叫王义,他对这只鹩哥宠爱有加,成功入选“奥运人家”后,教鹩哥说话几乎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以鹩哥迎接客人,通过鹩哥向客人介绍北京风情和传统小吃成了王家的一道独特风景。

王家四合院坐落在东四头条,与“侯宝林故居”仅一条胡同之隔,门口即5号线地铁站。王家之所以能从四合院密集的东四脱颖而出,其得天独厚的位置和颇具历史意义的宅院是最大的法宝。

这个占地300平方米的四合院落,有着十足的老北京韵味:蜿蜒曲折的回廊,朱漆依旧、彩绘鲜活。院内青砖铺地,鸟鸣啾啾。中堂和书房被碧纱橱隔开,卧房内摆放着雕花的衣橱,廊上摆着奥运吉祥物福娃,墙上挂着中国京剧脸谱和各种字画。在外国客人居住的房间里挂着红红的中国结,屋内摆放着陈设古董的博古架。

王义和妻子有一个17岁的孩子,目前在国外读书。在奥运会开始征集志愿者时,休假在家的孩子参加了报名。王义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和妻子商量后也要为奥运会献份厚礼,便报名参加了“奥运人家”评选活动,并从中脱颖而出。

为了迎接外国客人,王家把院落南房作为客厅,东房和北房用作客房。每套客房都有一间卧室、一间小客厅和一个洗手间,面积30平方米左右。客房的电视全部换成34英寸的液晶电视,卫生间做到了干湿分离,中央空调、光缆、无线宽带等设备一应俱全,四合院如同花园酒店般美丽舒适。

除了让客人住得舒适外,王家还专门托朋友找来几个厨师。这些厨师各有绝活,不仅会制作西餐,还会做多种地道的北京特色小吃。餐厅里,一份中西食谱分外引人注意:早餐是面包、奶酪、北京大白梨和伊莉莎白瓜。面包有自家烤的,也有蛋糕房买来的全麦面包,奶酪是丘比的,咖啡是雀巢的,水果则一天一换。而中式早点就更叫绝了:驴打滚、糖火烧、焦圈儿、狮子头……种类多达十多种,且每样食品下面都标有注解,如“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名字来源于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在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特点是香、甜、黏,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相信如此精美的制作一定会吸引外国游客流连忘返,也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北京的特色小吃。

“近海深深”,

讲述浓郁的北京风情

“四合院的结构暗合中国的五行八卦之说。四面有房,代表着春夏秋冬四季相合,院中为土,象征着天地之合。院子不能只住人,化成文字就是‘囚’;也不能只种树,代表着‘困’,所以必须养花鸟鱼虫,保持灵气。”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张静认为最吸引外国人的是北京四合院的由来和意义。

张家四合院临近荷花市场,与什刹海咫尺之遥。因此,一家人又给这座温馨典雅的四合院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字“近海深深”。这套四合院没有华丽的装饰,但显示出普通人家生活的常貌。院子正中央一棵50岁高龄的梧桐树,是早年张静和弟弟出生后,母亲为了要一个女儿,在院中栽的这棵树,意为:“梧桐引凤凰”。

庭院布置得也很温馨,右厢房一侧有两个房间,窗前搭着葡萄架,晶莹剔透的葡萄如玛瑙般诱惑着笼子里的八哥:“吃葡萄、吃葡萄!”

张家的四合院也有着悠长的历史,明朝,燕王迁都北京,用12年的时间为官员建造了这片住宅。而张静的前辈既不是官宦,也不是大财主,而是一位手艺独特的瓦匠。当年,在为一位王爷修建四合院时,王爷看其手艺精湛,人又忠厚,就把房屋修建交于他全权负责并终生维修。后来,王爷病故,房子就留给了张静的先辈,一代代传了下来。

近年来,张家宅院录入史书和老式北京名胜词典。在“奥运人家”评选之前,张家的住宅就曾作为家庭旅馆接待过美国、瑞典和西班牙等国的游客。为了迎接奥运,张静重新为房子作装饰,并别出心裁地把各个房间布置成中西各异的风格。西厢房两间,一间为标准间,像宾馆一样,另一间为中式的罗汉榻;另外两间,一间为西式的布局,一间为红绸布置的仿古房。左侧房间为会客厅,若客人感觉在院子里谈话不方便,可以到客厅。客厅的正中央搁着一张长条桌,笔墨纸砚样样俱全。在略显褪色的记录本上,一页页记满了往日外国游客留下的感谢话语。

为了充分体现自家老宅的文化特色,张家在饮食和文化方面都作了统筹安排。如果外国朋友想在家里吃饭,就教他们包饺子,如果想尝尝北京的特色小吃,就领客人到前门“卤煮陈”或护国寺的小吃店就餐。因为积累了一些经验,张静认为外国客人到北京,除了满足食物的好奇外,更多的是想了解中国的文化,而入住四合院的客人,尤其要了解老北京的历史发展和四合院的概况。为此,张静每接待一批客人,都会详细讲解老北京的民俗风情、皇城根的渊源以及胡同四合院的由来。

而到了晚上,儿子下班后,则由他来陪客人聊天。张静的儿子和准儿媳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他们除了讲解北京的风土人情,还常带客人到什刹海游玩。灯火阑珊处,客人静静地聆听着发生在北京城里的温暖人心的故事。

古色古香的陈设,

吸引众多外国“婚人”

作为北京首个发放“奥运人家” 瓷盘标志的家庭,朱宝华的四合院可谓揽尽风头。举家投入400万,对房屋进行了装修,装修后的院子显示着富丽堂皇和古朴的美感。放眼望去,整座四合院雕梁画栋,修葺一新。院子里,石榴树和牡丹花生机盎然,清脆的蝈蝈叫声时隐时现。葡萄架下一张石头桌,游客可以在此品茶;而在屋顶,还有个小竹亭供人纳凉。

站在正屋走廊里,抬头便能看到房檐内侧各种雕刻华丽的彩色图案,这一点证实了朱家四合院原是官宅。清朝年间,律令规定:普通民宅不允许在房檐内侧雕刻花纹,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雕刻装扮。而朱家前人是木材商人,并非当朝官员,这套住宅是怎么落到朱家的呢?原来,1915年,家境殷实的朱家前人用1200枚银元买来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家15口人全住在这座四合院里。近百年下来,原来的家什几乎都流失了,唯有4件家具保存了下来,其中正房内一张红木雕花床印证了百年的历史。

被评为“奥运人家”后,朱宝华在红木雕花床上挂起了红绸缎,床上方正中央还吊起了一朵纸剪大红花,宛如古代新人结婚的洞房。

奥运会开幕前,3位智利女孩住了进来。其中一位叫李梅的女孩,非常喜欢中国文化,而且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每天闲下来就找朱宝华的妻子和弟妹探讨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并拉着她们到附近的郭沫若纪念馆参观,问长问短。让朱宝华一家人开心的是,李梅不仅懂得中国文化,而且还有很多的创新花招。她建议朱家在院子里摆设一口大缸,缸里放置多条金鱼,以此表达“年年有鱼(余)”的意思。正是李梅的到来,引来很多国外游人参观,客人尤其喜欢正房那间“洞房”,几乎每个男士都会把红色头盖遮在妻子头上,把大红花别在自己胸前,又是拍照,又是拍DV。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印度人参观后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连连称赞,同时询问是否可以借用朱宝华的四合院和“洞房”举行一次婚礼。得到朱宝华的同意后,他连连拍手,并准备交定金,结果被朱宝华拒绝了。朱宝华告诉他说,不是因为钱,而要等到奥运会之后才可以。明白朱宝华的意思后,印度人用生硬的汉语说:“明白,我等,我等!”

北京四合院作文 篇9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她的雏形产生于商周时期,元代时作为主要居住建筑大规模地出现在都城大都(北京),而且明清两朝得到长足发展。它们展示着北京人传统的民间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四合院有优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居住环境,它有宽阔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聚落,有高度私密性和亲和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四合院的建筑构造和工艺技术,反映出北京民居建筑技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所以保留它还是很有用的。除了新建的四合院,那些历经沧桑保留下的老宅院自然更受追捧。

虽然有些院子已经陈旧不堪,想要入住必须重新进行改造。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诸如让排污、下水及采暖问题这些如今必不可少的生活便捷要素巧妙地出现在传统四合院里,让传统四合院既保持老宅院的古典美,又暗含了现在气息,能满足当今居住者各种现代生活才是关键。

从网上发现一位外国人设计师改造了位于什刹海风景保护区的毡子胡同里,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四合院,这套院子占地约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9平方米,共有14间房,属于标准的老北京一进四合院。他在堂前加上了不失古典的现代门厅;正房加上了独立而不张扬的现代设施;耳房增加卫生间打通正耳房;把东厢房打通成为客厅与客房;西厢房重新建设了下水和排污设施……总之既有现代家私,又有古典韵味。

北京城市在经历了建国以来50余年建设发展的历程后,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北京旧城,亦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大都市的交融体,旧城内大量现代建筑体在体现着我国现代首都的城市功能;旧城内保存着至今的众多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区域,反映着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文化风貌,尤其是在目前首都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城市风貌,越来越呈现出北京历史名城特有的传统的文化价值。随着当今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世世代代生活在四合院街区的居民住户,也将同全市人民一样,追求着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所以,进行改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给四合院进行改造,外国旅游的游客,可以感觉好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而又不乏新鲜感。还会给外国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岂不是一举三得。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 篇10

北京四合院在元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北京的小巷里,还有一小部分在北京城外。而随着之后的朝代变化,四合院逐渐越来越少。

所谓“四合”,就是一个院子四面都有房屋。这些房屋一般是高四米,宽八米。而这四间房屋围起来的中央就是四户人家的公共庭院。这个庭院有一个篮球场般大,十分宽敞。如果在这个院子里再建造一间房屋的话,位置绝对绰绰有余。四合院的结构以木构为主,砖木结构,重量非常地轻。如果遇上地震和炮火的爆炸,很少可以震倒。四合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还有一个独特之处:这种住宅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虽然它的通风采光均欠理想,但是四间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像当时有钱人住的公馆一样,房间之间相通,但四合院比公馆小一点。

关于北京四合院的民俗很有趣。当时的人都很迷信,总是习惯把自家大门开向东南方,因为传说“巽者”在东南方向,而把大门向着东南方向就是等于开“巽门”,寓意钱财滚滚而来。这是根据风水学决定的。因此,把门开向东南方也成了一种有趣的民俗。

北京四合院在中国住宅历史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历史底蕴无比深厚。虽然它们已经越来越少,但它们的历史地位却不可撼动。北京四合院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

六年级:杨伟鹏

北京四合院作文范文 篇11

关键词:围合;和谐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0-01

我国古代设计思想在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的,“器以载道”揭示了中国器物设计的和谐审美思想,古代设计思想是在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基础上,达到天时、材美、工巧与意匠的和谐统一。“一阴一阳谓之道”,在古人思维意识的抽象化过程中,“和”具有辩证统一的属性,充满了生命运动之美。

北京四合院在建筑、围合、人构成的空间具有很强的院落精神,内向的封建礼制、森严等级、人文思想、内部交流等因素使院落围合成为古典建筑的特色。四合院的建筑及装修就是老北京文化的缩影,它为北京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为适宜的人文环境。追求“和谐”的审美理想和等级观念主要体现在四合院的使用价值上。北京四合院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统治者对等级的限制体现在屋顶、宅门、院墙、台阶、上马石、油饰、彩绘等许多方面。用垂花门把南房与北房、东西厢房分为内外两院,显示着严谨持重与内外有别。正房是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供家长起居、会客和举行仪礼之用。厢房供晚辈居住或作饭厅、书房用。后罩房,主要是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和存放东西用,由此看出四合院具有明显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法人伦关系。四合院的所谓“合”还表现出院内的晚辈都服从、侍奉于居住正房的家长这样的一层含义。

四合院以其独特的建筑格局表现了以“礼”、“仁”为核心,以“中庸”、“和谐”为准则的儒家思想的本质特征。楹联“斋庄中正,孝悌和平”体现了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和谐的企盼,人际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礼”,这些礼仪的定式维系着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家族人伦的和谐及家族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

建筑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合院的营建,从择地、定位到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正房门与宅门都朝南。为什么宅门一定要开在南边呢?阳宅风水术讲究“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吉利。再次,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可迎风纳凉。所以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有钱不住东南房,东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就是很好的应证。

四合院的空间品质—“和”,体现院落空间的内聚性。围合方式呈现对内的亲和,在人文思想层面,中国文化相对内敛的性格导致对空间的私密性有较高的要求,院落的内聚性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只要关上大门,在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里,一家人过起日子。它的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秩序,安适的情调,排外的意识与封闭性的静态美。庭院中植树栽花、养鱼喂鸟,生机盎然,形成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达到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要求。四合院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是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所在。

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在作为社会形态的重要部分在建筑上留下深深地烙印,四合院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中庸”、“和谐”特质,在审美上表现为一种独特的雍容典雅的特色,清水起脊、磨砖刻花的门楼、厚重坚实、精磨细雕的影壁、雕花彩绘的垂花门,无不深蕴着儒家的礼、仁文化倡导的典雅、中和的审美理想。建筑的雍容典雅,庭院的幽雅宜人,与室内的装修陈设浑然一体。室内雅致的台案、博古架等,这一切都与日常生活的雅致化、艺术化,使平凡的日常生活染上了儒雅的色彩。陶冶人的情操,使心境趋于中正平和的一面。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在四合院中表现为:人与环境及人际交往的和谐和秩序,真善美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杨先艺编著。设计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楼庆西著。中国建筑。海天出版社。

[3]贾珺著。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

[4]余卓群,龙彬著。中国建筑创作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5]戴志中,周元著。院落情节与各项矛盾。第36 卷第7期。山西建筑。

[6]杨先艺编著。艺术设计史。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

北京四合院 篇12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它的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北京四合院作文 篇13

关键词 北京民居;保护理念;民居改造历程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5-0018-02

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代表了北京城内在的生命力、人文精神品质和最富魅力的记忆,在古都历史文化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传统街区、四合院以及京韵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古都北京历史文化、古都风貌保护的重要部分。虽然,北京四合院的保护任务艰巨,但是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的保护观和有效的保护机制,才能有效推进北京民居保护的进程。

1 保护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1.1整体性、原真性保护观

城市的形成、发展、肌理、格局、环境、建筑风貌、各类文物建筑及无形文化等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形成一种整体性的系统。因此,强调整体性保护非常重要。即要从宏观的整体环境和组成元素的有机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制定整体保护规则,建立整体的、和谐的、有机的保护体系与机制,以提升历史街区环境、空间格局、建筑、传统经济、人文网络等整体的和谐特色。其次,还要强调原真性的保护。这就要求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组成元素及历史建筑的环境以及历史建筑的构成比例、尺度、材料、色彩及装饰特色等等,延续历史信息的原真性、真实性,以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珍贵价值。

1.2“新陈代谢”、“有机更新”保护观

1999年的《北京》指出:“新陈代谢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中。”这种观念是将城市的构成系统和因素,包括城市整体环境、肌理、商业住宅及文化等要素看成是犹如相互关联的人体细胞,共同构建成和谐共生的有机整体。从而,吴良镛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的保护观念,并应用于北京旧城保护的实践之中,开辟了一条积极有效、稳步发展的科学保护之路。

1.3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20世纪人类针对工业革命破坏自然生态、造成全球性的资源恶化、人类文化趋同等问题进行反思而提出的,它以新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来审视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持续发展的战略。1972年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提出:“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因此,可持续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共同的权利和需求。“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点。“发展”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协调和谐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了“系统”、“和谐”、“永续’等基本观念的主导意义。

2 北京四合院民居保护改造历程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从50万年前的猿人故乡至3000年前的西周古城,从秦、汉、唐时期的北方重镇至元、明、清的封建帝国首都,成为了一座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清朝统治者完整保留了明代北京城,并经过几代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分布于城市街巷中富有特色的北京四合院民居,更是我国封建特殊历史积淀形成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1840年***战争开始,北京经历了帝国主义入侵后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经历了丧权辱国的耻辱,北京的历史建筑及城市环境惨遭摧残和破坏。之后,北京的城市功能、容量及建设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到了近代,北京城经历了为了适应城市新发展而拆除皇城城墙、打通和平门等处城墙、拆除瓮城、打通东西长安街等几条道路的举措,目的是扩大城市现代功能。同时,随着西方文化和现代西方技术的传入以及国人审美观、价值观的变化,古老的北京城开始摆脱封建守旧状态而逐渐向现代化城市演进。此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民族形式建筑和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商店、剧院及四合院民居,增加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的时代特征。北京城虽然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但古都的风貌、格局与肌理、历史古迹、街巷及大片民居四合院等保存尚好,历史文化资源依然是丰富多彩。

建国后,作为首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北京的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从以故宫为首的宫殿、庙宇、皇家园林到古都风貌、旧城街区、四合院民居等逐渐开展了越来越全面和有效的保护工作,期间经历了不同的历程:

2.1 20世纪北京旧城保护与改造

1953年,北京市委提出了《改建和扩建北京城市规划草案要点》。其中提出:“在改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和优点,又要打破旧城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除妨碍城市发展的和不适合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对古代遗留的建筑物必须加以区别对待,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不对,一概保留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1958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提出了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用有的保护、有的拆除、有的迁移、有的改建的方针。主要内容包括:“故宫要着手改造,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城墙、坛墙一律拆掉。”

1962年的《北京市城市建设总结草稿》提出:“对待古建筑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的保护、有的拆除、有得迁移、有得改造,区别对待的方针。”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六十年代,北京旧城保护与改造工作中受到建国初期思想领域“破旧立新”意识的影响。强调“改造与发展”而拆除了城墙、坛墙等。传统街巷及四合院民居的保护未提到日程上。

1982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扩大保护范围,提出对文物古迹和革命文物不但要保护建筑本身,还要保护古建筑的历史环境,保留北京的特色,注意与园林、水系的结合和现就建筑的协调。

1983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对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确定“既要提高旧城区各项基础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又要继承和弘扬北京历史文化城市的传统,并力求有所创新。”该批复,确立逐步地成片地改造旧城的保护方针,推进旧城保护的新进程。

1993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批复确立了“整体保护”理念,建立从单体历史建筑、寺庙、风景区到城市格局、商业区、街区、胡同、传统四合院居住区及传统生活场景及京味文化和风土民情等无形文化的整体保护体系。强调了从北京城整体格局、历史环境、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及人文环境等综合构成的有机整体上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全面地推进了北京历史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北京旧城是几朝古都所在地,构成要素多元,其中历史街区、胡同四合院居住区是大量分布广、聚集人口最多的历史区。因此,旧城区保护与改造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量大、面广、难度大、持续时间长与民众最密切的保护改造工程。

据统计,建国初期北京旧城区留下的四合院及平房约有1700万平方米。到1982年旧城保存质量好的四合院约有200多万平方米。80年代的旧城危改工程对西城区小后仓胡同、东城区菊儿胡同和宣武区东南园三片进行了试点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90年代又先后进行了三批危改建设。其中的菊儿胡同和小后仓试点工程对如何保护古都风貌作了有益探索。

专家、学者和居民对四合院保护的强烈呼吁得到了市政府高度的重视,2002年政府作出了停止旧城新开试点项目的决策,编制了已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这些规划在总结危改工程经验教训、大量历史分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理念,确立了“整体保护”、“原真性保护”、“动态保护”、“有机更新”、“可持续保护”的新观念,为北京历史名城的历史文化区保护开启了新的探索之路。

2.2 21世纪北京旧城保护与改造的新里程

进入21世纪,北京旧城保护进入了新的里程。自2000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在旧城内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查,确定保定较好的四合院为挂牌四合院;扩大旧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还颁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确定了旧城四合院的改造原则。政府采取了政府补贴改造四合院民居、加大胡同居住区市政设施建设、提升绿化环境、合理疏解人口、保护传统的人文环境和传统民居文化、开展老北京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措施,推动了旧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