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哈姆雷特》读后感3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1

好的书,是让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让人愿意去思考、一遍又一遍细细地思考,去无限接近作者的心率和脉搏。

之前很仓促地写过一篇读后感。但自己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又修改了一下,还是不对劲。可能是表述有点紊乱吧?试图用高深莫测的东西来解释书的内容,却连我自己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所以索性推翻重写了。

《哈姆雷特》的精髓之处,一是在于语言。二是在于内容。

从语言来说,有时有诗一般的节律,有时又富含哲理,值得细细咀嚼。通篇有很多千古名句——像“走向我的坟墓?”像“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问题。”像“女人啊,她的名字是弱者。”像“女人的忧伤就像爱情一样,不是太少,就是超过份量。”……对于那些善于发散型思维、善于旁征博引的作者来说,围绕其中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

然而,这不是我这篇文章要说的重点。

我要说的,是《哈姆雷特》的内容。它的内容主要有三点引起我的兴趣:

一,全都死光光的结局是注定的吗?

故事的内容围绕复仇展开。从鬼魂出没,到了解真相,到试探叔父,到装疯卖傻,屡遭暗算,再到最后反击,复仇成功。

在复仇的过程中,剧中的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光光了——有罪的,和无辜的。好管闲事的波洛涅斯被误杀;奥菲莉娅悲伤过度,先疯后坠河而死;两位年轻的朝臣被英国王室所杀;雷欧提斯为了给父亲和妹妹报仇,在与哈姆雷特决斗中,互相刺伤中毒而死;王后误饮了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临死前又把国王(叔父)刺死。

唯一一个活下来的,是哈姆雷特的朋友霍拉旭。本来霍拉旭也打算殉友而死,他活下来,是为了把国王的罪行昭告天下、把这个故事公之于众。

试想:如果哈姆雷特不报仇,那么这些人全都不用死,他自己也能以世人眼里王子的身份、貌似尊贵体面地活着。但他不愿认贼作父,不愿苟且偷生,宁愿为尊严而战、为尊严而死。

所以,哈姆雷特,以及剧中的这些人,不死不行。这就是悲剧,仿佛一开头就注定了结局。悲剧的最后,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空降了,什么都没做就继承了丹麦国王位,果然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啊。福丁布拉斯为哈姆雷特奏响了军乐,给他一个军人的葬礼,给他最高的荣誉。仿佛这个葬礼,是为了安抚读者的情绪。那军乐,使得悲剧多了一些悲壮的气氛。这应该是作者对哈姆雷特的赞扬和致敬——为了尊严和荣誉,像一个骑士一样地战死,身倒、魂不灭。

二,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剧本中多处透着这一主题,很明显的两处是:

第一处,奥菲莉娅淹死后,丑角在掘坟。丑角的行为还有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的对话。例如,丑角在抛一个骷髅,那骷髅有可能生前身份显赫。丑角一边掘坟一边唱着歌,好像对生死已司空见惯。哈姆雷特想象,伟人死后会变成泥,然后泥又被封在了啤酒瓶上,或者被糊在墙上为普通人家遮风挡雨。面对一堆白骨,他问“凯撒大帝死后也是这样的吗?(变成白骨。)”霍拉旭答“是的,也是这样。”他又问“也会变臭吗?”霍拉旭“是的,也会变臭。”身份再显赫,也不过浮生一梦尔。尘归尘土归土,是活着的人必将走向的归宿。

第二处,雷欧提斯和国王设计邀哈姆雷特决斗,预谋在决斗中暗害他。哈姆雷特已经有所预感,霍拉旭也不让他去。但是哈姆雷特还是决定毅然赴死。在去决斗前,他说:“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这段话不是体现哈姆雷特轻生。他并不是活得不耐烦了,想要“早早脱身而去”,而是在不得不面对的死亡面前,无惧死亡。“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说的就是这种吧?

看透了死,才能好好地活;看淡了生,才能不畏惧死。一个人,如果处在哈姆雷特这样的绝境中,是否能像他这样,既无惧生死,又奋起反抗命运?

从这点来看,哈姆雷特无愧于是真正的勇士,他不是匹夫之勇,他既是骑士、又是哲学家,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不屈的灵魂。

三,临死前的状态,是人生最重要的考卷。

作者认为,临死前的状态,是影响死后进入天堂或地狱的直接和最重要因素。

这个观点,首先体现在开头,哈姆雷特父王的灵魂出没,告诉哈姆雷特,天一亮,他就要回去,忍受地狱之火的毒焰的炙烤,直到他的生前的罪被烈火洗刷干净,他才能得救。哈姆雷特的父王是个正直英勇的人。但人无完人,世人都会犯错。因为他父王是在睡梦中,被突然杀死的。他临终前没有祷告和忏悔的机会,所以生前的过错就不能被原谅,所以就要到地狱里受刑。

这个观点,还体现在,哈姆雷特得知现任国王(叔父)谋权篡位的罪行之后。他偶然得知国王一个人正在祷告和忏悔,他觉得这是一个刺杀他、为父报仇的好时机。但是他转念一想,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认为,叔父在忏悔时被刺杀,他的灵魂会直接进入天堂。他这不是在报仇,倒是成全了恶人。他需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等他叔父作恶的时候,一剑把他刺死,让他的灵魂永堕地狱。

按照作者的观点,临死前的状态,是人生课程毕业时要交的一张高考卷子,考得好、考得差,直接影响前途。考得好的,可以进重点大学(天堂),考得一般的只能进普通大学(人间),考得再差,只能去一个叫“地狱”的地方跟着撒旦混社会了。

这我是不能同意的。如果说人生是学习,去往另一个世界前要考试,那也不应该是高考,不是一槌定音的。所谓平时坏事做尽,临死前立地就能成佛,这我是不能相信的。要不然,谁都去做坏事,临了念念佛,就能去极乐世界;或者念念阿门,就能去天堂。神佛一途,岂能如此投机取巧?

人生是学习,也是考试,不假。但应当是要看平时成绩的,每一次月考、每一次小测试,点点滴滴,都要计算在内的。不会因为最终咽气前那一蹬腿、一哆嗦时的一心一念,而影响总体成绩。而要通往天国,或者极乐世界,就需要用一生的修行来交上一份高分值的档案。

以上是我的点滴体会。各人眼里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哈姆雷特》,而我眼里的《哈姆雷特》,足以打动我。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2

我认为哈姆雷特这段独白是他性格的转折点,是哈姆雷特从延宕转入行动的关键。从表面看来是不错。但问题是,以哈姆雷特对生命价值的偏爱,怎么会在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的刺激就“只许有流血的念头”呢?哈姆雷特准备流血以及要让别人流血的念头像他对生死的思考一样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吗?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行动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哈姆雷特的性格必然是不统一的。从哈姆雷特的独白看,哈姆雷特尽管下定复仇的决心时,也没忘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他的内心深处还在不断地询问生命意义何在的问题。他说:

可是究竟是由于

禽兽的健忘呢,还是因为把后果

考虑得过分周密,想来想去,

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

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

只管在口里嚷“这件事一定要做”,

而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

叫我动手啊。(四幕四场)

“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

这样有关生命价值的问题,在哈姆雷特此时此地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在第五幕的“墓园”一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但想到的却是

“我们会重新落到多么下贱的用场啊,霍拉旭!

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

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的最高贵不过的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五幕一场)。

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的变化之快与脆弱,看到了死亡对于生命的剥夺,如果假以时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的真正意义及给自己的复仇寻求到价值。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对生命沉思的心性缺少发展与成熟的时间。“我到处碰见的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态。重整时代的任务逼迫着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的结局。

哈姆雷特是单纯的,他向往一种理想的人与社会,在发现生活的真相是那样恐惧之后便不禁产生了幻灭感,对生活失去了乐趣,他想改变现实,却找不到途径,他甚至越发感到只有死亡才能终止那心灵之中的无限悲苦。

也许就是像哈姆雷特这样人,在生存与毁灭之间徘徊,才会不顾一切地撕开人性丑恶的一面。生存的道路是何其的艰难,在毁灭面前,只有以自己的双手去“重掌乾坤”,哪怕牺牲自己的理想与生命。这就是我们的哈姆雷特,以自己的生命与理想去和现实的命运挑战,尽管他在残酷的现实没能完成“改造社会”,但是我想这就已经足够了。

《哈姆雷特》读后感 篇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

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首先,在老国王未死之前,哈姆雷特就像是生活在温室的花朵。他的社会地位是丹麦的王子,在物质上,他十分富有,不存在任何物质生活上的担忧;在精神方面,他就读的是英国威登堡大学,接受的是人文主义等先进思想的熏陶。他对世界充满着无限的热情,他高声称赞:“人是何等的巧妙的天工,理性何等的高贵,智能何等的广大……行动是多么像天使,悟性是多么像神明,真是世界之美,万物之灵!”在爱情领域也是有着无尽的憧憬。在给哦菲利亚的信中,他说:“你可怀疑星是火,你可怀疑太阳会动,怀疑真理变成谎言,但永莫怀疑我的情。”可以说此时的哈姆雷特是十分的幸福,因为幸福而单纯。社会的黑暗一面的在他的生活中是没有出现的机会。如果按照他这样的生活轨迹,他应该可以保持这份孩童的赤子之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他之后的人生。

可是磨难还在等待着我们的王子。两个月不到的时光里,老国王去世了,哈姆雷特的叔叔继承了王位,他的母亲成了新王的妻子。这个突然来袭的噩耗,让我们单纯的王子——慌了。他觉得事情的不对劲,却没有勇气去调查真相。他有着自己的反抗,却只能是默默的。“乌云满面,愁眉不展”。这似乎是他唯一可以去做的表情。再多的言语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的反抗没有任何的效益,只有默默接受国王和王后的安排,留在丹麦。想要真相,想要反抗,想要挣扎,却受到外在无形的,巨大的压力,剩下只有忍受。孩子没有说不的权利。

当然,如果哈姆雷特就这样的屈服了,我们的剧本也无法继续。在这个事件中,他慢慢成长着,他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那些社会的黑暗在不断显现出来,之前的完美世界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溃。但是这些还是不够,他需要更大的动力来反抗压在他身上的绝对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