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优秀15篇)

发布时间: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15篇古代成语故事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古代成语故事 篇1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古代成语故事 篇2

冬日才可爱?春日、夏日、秋日表示不服…其实,之所以“冬日可爱”那是有来历的,据《左传》记载:

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赵盾独断专行引起大夫贾季的不满。狄国侵犯鲁国,赵盾便叫贾季去责问酆舒。

酆舒便吐槽赵盾道:“赵盾的爹是冬日之日,这小子是夏日之日。”

由于这个槽吐得比较含蓄,后来杜预注解《左传》时在此处补充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让赵盾受到了二次伤害。

后来,“冬日可爱”渐渐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古代成语故事 篇3

滥竽充数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古代成语故事 篇4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古代成语故事 篇5

辛氏《三秦记》:“陇西开,其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

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

(据《太平御览》卷五十六引) 陇水,指陇山上的流水。

古代俗歌谣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之句,借咏流水表现望乡悲叹的情怀。

后用为咏思乡伤别的典故。

唐·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诗:“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古代成语故事 篇6

有一个人种水稻。他把秧苗插了下去,今天看看,秧苗没长高,明天看看,秧苗还是没长高。这个人着急起来,他想:“让我把秧苗拔高一点儿吧。”主意打定,他就动起手来。

秧苗多得数不清,拔一遍得花多少工夫呀,累得他腰也直不起来了。他回到家里,喘着气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累死我了。今天我总算帮秧苗长高一点儿了。”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去一看,秧苗全都枯死了。

“揠苗助长”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办好,可是采用了违背事理的方法,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可以说他是“揠苗助长”。

古代成语故事 篇7

忠言逆耳

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 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

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

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

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

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

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

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

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

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

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不仅为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了以后历朝官员效法的楷模。

一个人活在世上,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评一个人是需要很大勇气,冒很大风险的。谁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因为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无大碍,可怕的是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从而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古代成语故事 篇8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古代成语故事1买椟还珠 篇9

从前,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动脑筋将珍珠好好包装了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珍珠的“身份”也会升高不少。

于是,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四溢。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了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金光闪闪,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然后,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边走边欣赏木盒子。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买家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盖过了包装盒内珍珠的光芒,以致于“喧宾夺主”,令这个楚国人哭笑不得。

古代成语故事 篇10

谁是心甘情愿的孩子?哦,原来“赛子”是汉代著名军事家张亮。这篇散文讲述了张亮小时候的故事。在一个素未谋面的老人面前,他能够抑制怒火,一次次为老人捡鞋。这种隐忍让老人把他的赞美称之为一种支柱,并教给他珍贵的《太公兵法》,祝愿他将来成为著名的军事家。

看完之后,我想知道当我遇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我是否能从张亮的“耐心”中学到什么。也许这些问题会给我带来一些挫折和失败,但比起张亮的“听话”和韩信的“胯下之辱”,这些都不值一提。所以,一个大智慧的人,需要有一个包容的性格,才能成就大事。

张亮,这个指示灯,将永远伴随我一生。

古代成语故事 篇11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务必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资料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不满意,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资料了。”

古代成语故事 篇12

千金买骨成语故事--春秋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你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WWW.BAIHUAWEN.com〉。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记载:"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胜迹皆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是后人所筑。"

古代成语故事 篇13

今天看了一个成语故事,叫《愚公移山》。

根据这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龚宇的老人。他家门前正好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一家人白白走了很多冤枉路。

一天晚饭时,龚宇对大家说,这两座山必须搬走。几个儿子说好。

第二天工作就开始了,一家人忙了一上午,男人上山,女人送饭。邻村一位叫智勋的先生笑着说:“我想你可以算了。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能把这两座山搬走?”

龚玉听后说,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志勋听完就走开了。

这件事触动了天帝,天帝派天神将这两座山移到别处。龚宇精神感动了我,让我下定决心克服任何困难。

古代成语故事 篇14

讳疾忌医成语故事--战国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给大王治病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讳疾忌医:隐瞒病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帮助。

古代成语故事 篇15

苟延残喘

春秋后期,晋国的大夫赵简子有一次在中山狩猎,突然发现一只狼从林中窜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后带箭拼命奔逃,赵简子驱车追赶。

这时,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他赶着一头驴,驴驮着一袋书。他走着走着,正好迎面碰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狼。

这只狼见了东郭先生,就说:“先生不是专门济困扶危吗?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后来他在战争中逃命,乌龟载他过江;一个叫隋侯的,救活了一条蛇,后来蛇就衔来名贵的珠子报答。您让我躲在书袋里,勉强维持这一线生命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后一定会像龟蛇那样报答您!”东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装在书袋里,把书盖在上面。当赵简子追上来时,向东郭先生打听狼的下落,东郭先生说不知道。骗走了赵简子一行后,东郭先生把狼放了出来。而此时狼说自己饿了,要吃掉东郭先生。

正在这时,一个农夫恰巧路过。农夫问明原因后,把狼骗回东郭先生装书的口袋,抡起锄头,几下就把它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