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顾城简介【优秀3篇】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在当代文学史上叙述新诗潮的发展时,都把顾城与舒婷、北岛相提并论。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诗人顾城简介【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 篇1
很多年前就读过顾城的诗,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更是成为学生时代记忆的经典。
作为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作品带有孩子般稚嫩单纯、梦幻情绪,所以又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表达方法来抒发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
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满载着一个成年人的忧伤。
这忧伤虽然有时很淡,但有时又像铅一样的重金属沉重。
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顾城用他不被尘世间污染的思想,用象征隐喻、抽象变形、通感、物象叠合、物人转换、因意取象和省略跳跃等七种艺术特点,让你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关键词:顾城;诗歌;艺术;朦胧派;语言表达;意境;童话诗人
对顾城的诗歌按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前童话时期”“中童话时期”和“后童话时期”。
但在笔者看来,仅凭舒婷的一首《童话诗人》就作这样的划分确实有些许的牵强。
看过1992年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顾城谈到不断变化的“我”的阶段性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把自己诗歌创作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文化阶段、反文化阶段和无我阶段。
从顾城早期诗歌来看,正如舒婷诗中所描写的:“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童话诗人之名的确名副其实,舒婷写于1980年的《童话诗人》也正是对诗人早期作品客观真实的总结概括。
但从80年代开始,特别是中期以后,也就是按顾城自己划分的“反文化的我”与“无我”状态时期,因为在生活中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无奈,更多的内心情感的变化,使得诗中多了很多灰色的意象,例如“墓地”“死亡”“黑夜”“杀人”等意象开始频繁的出现,并在后期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此时的诗人已不再是那个“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的童话诗人了。
因此,顾城一生的诗歌语言艺术就有了分显的前后差别。
一、顾城早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和北岛、江河一样,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他的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运用大量的隐喻、暗喻和通感等写作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顾城的诗歌,无论早期还是后期,都带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那就是童真和稚气以及对沉溺于幻想和假定的沉醉。
但早期的诗歌还是有几个明显于后期诗歌的不同。
一、客观实体与回忆的重合
这种写法也可以说是现在与过去的对接。
看到眼前的实景种种,心中自然涌出《穷,有个凉凉的鼻尖》中的一句感慨:一切都没有改变啊。
诗中另处的描写:蓬起的草棵和田鼠落进门里,落进灰里,灶台上燃着的无色的火焰,还有那走在堤坝上的穿着粉红色衣服的妇女,这所有的景象都写满了贫穷和无奈。
此时,诗人对自己幼时由于贫穷带来的最刻骨的印象的回想自然在情理之中浮现。
同样也是因为贫穷。
冬天里,异常寒冷,在一起玩耍的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鼻尖凉凉的,弹玻璃球的手冻得红红的。
整首诗里,此景是虚笔,是回忆,可是,它又曾经是不久以前发生过的真实。
于是,诗中的“凉凉的鼻尖”和下面一系列的热象如“金晃晃的太阳光”“太阳风吹起的尘爆”“火焰”就有了自然的重合,重合点当然是“穷”。
二、诗歌表达的生命意识
顾城还很多次谈到他小时候有过的一次经历。
那时他还小,有一次大人都出去了,他一个人被关在一个亮着灯的屋子里。
忽然,他从被灯关照着的墙壁上看到了一双双眼睛象从雾里慢慢浮起来,这些眼睛都是空洞洞的,一种迷茫的无可奈何的感觉。
他感到害怕,而且马上知道,人死了就要变成灰烬涂在墙上,他自己迟早也会这样。
他说他从那一刻起,对世界的看法就形成了。
他的短短一生充满着对生命和死亡的启示。
只要说到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亡。
毕光明和樊洛平曾说:“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生命意识成为顾城诗歌的萦绕不绝的主旋律,为什么他的诗勾勒的只是一条永恒生与死的轨迹,这完全为一种生命的直觉体验所决定。
顾城是最善于把生命融进诗歌的诗人,他的一生便是诗的一生。
对于顾城的研究目前有很多,但多数集中于他的诗歌的审美价值研究或者是津津乐道他死亡的前因后果。
对于他诗歌中最能感动读者的根本之点及意象中表现的生命意识的研究则未涉及很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顾城诗歌的价值不在思想性上,也不能简单地从艺术价值方面来品读,而是要掠过一切通常意义上对某个作家某部作品的“一般性”品读,跨越到参悟其诗歌中隐含的深沉生命意识。
为灵魂而写作的顾城自然将自己的灵魂赋给了诗歌,这就要求我们在品读他的诗歌时要深切感受作品中体现出的“灵魂之音”深切的感悟其诗歌中的主旨。
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把握顾城诗歌的内核,从其诗歌的意象中反应出来的生命意识这个角度看,在现代诗歌创作和品读的领域里是应该值得一提并且有推广的价值。
三、不同意象的联想
“意象”即意中之象。
简单的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的外化的过程,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所写的景,所托的物,都是客观的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的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所以,我们对顾城的诗歌的阅读鉴赏,要以意象为突破口。
例如在《一代人》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里的意象便是组合意象,将有关的罗列发现形、色、声、味都会体会到,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的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
诗中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任何联系,也所无指,但深层却有着无穷的意蕴。
它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组成的意象集合,都有本身的意义,又远远超出了词汇本来的客观意义,加上标题的理解,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强烈的象征性。
“黑夜”象征那一代人内心无法抹去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中探索路道上的眼睛,渴望着光明的眼睛,“我”则是象征着一代人。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渴望阳光及充满希望的情感。
在诗歌《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的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的很近,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这首诗包含了白描的意象。
白描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
顾城简介 篇2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 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73年开始学画,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 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
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 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 从自然到自我》、《没有目的的我》。小说《英儿》为诗人于弃世前与其妻雷米(谢烨)合著。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顾城:来源诗歌】相关文章:
六一儿童节诗歌02-10
关于描写西湖的励志诗歌01-01
顾城:来源 篇3
泉水的台阶
铁链上轻轻走过森林之马
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
我的火焰
大海的青色
晴空中最强的兵
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
一节节阳光的铁链
木盒带来的空气
鱼和鸟的姿势
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