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的感言优秀6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6篇校庆的感言,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庆的感言 篇1
我于一九五五年考入陵醴一中初35班,一九六一年毕业于高30班。回忆六年的校园生活,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在学生的眼里,学校众多老师中,最怕的是班主任,然而最亲的也是班主任,所以我们称班主任为嫡亲的老师。高三时,黄炎俊老师任我们高30班的班主任,他是我们又怕又亲的人。
见到黄老师的第一眼,就觉得他长得英俊、端庄,真是人如其名。他的穿着从不讲究,除了中山装还是中山装。但衣服穿在他身上很得体,显得举止洒脱,风度翩翩。黄老师任我们的语文课,他教学严谨,讲课从容不迫,条理清晰,语言生动诙谐,用“口若悬河”来形容,决不夸张。诸多的功课中,我最不喜欢的是作文,称之曰“挖煤炭”。黄老师辅导作文很耐心,总是循循善诱,恰到好处地启发,使我们作文有“米下锅”,有东西可写。每次作文,他都精批细改,作文本发下来,我第一眼当然是看分数,然后仔细看老师给我修改的地方,以及眉批和尾批,从中获益匪浅。
黄老师既是我们的严师又是我们的益友,我们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他常常挤时间参加。记得毕业前夕,我们高三年级准备搞一台文艺晚会,作为礼物献给母校。黄老师给我们出点子,想办法,坐镇指挥。当时我会哼几句京戏,黄老师立即鼓励我登台清唱,还亲自为我拉琴助兴。整台晚会,虽然不十分精彩,却融入了师生的深厚情谊。
当然,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件决定我一生命运的事情。那是高考后,大家都翘首盼望录取通知书快发下来。(编者按:当时录取和未被录取均有通知书,未被录取的考生实际上是一封慰问信。)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学校传达室领取通知书,可翻遍了所有的通知书,唯独不见我的。我问传达室的`师傅,他告诉我,被黄老师取走了。我心里“咯噔”一下,顿觉一种不祥之兆向我袭来。我找到黄老师焦急地询问,可他就是不理会我,却说要送我回家。从陵醴一中到建国路8号我的家,黄老师一路滔滔不绝地开导我、劝解我,可我满脑子是“没考取、没考取……”,老师讲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到了家,我早已忍不住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哭倒在床上。黄老师把通知书交到我母亲手中,又劝慰了一阵才离去。我不知为什么不被录取,只知这是命运捉弄我,家庭出身不好决定我,我无脸面对亲朋和同窗。第二天,我就离家到衡阳姐姐处“避难”去了。
在姐姐处不到一月,突然接到母亲的来信。信中说,黄老师亲自到我家,告诉她学校准备保送我到湘潭师专学习俄语专业,毕业后,再回到母校一中任教,问我同不同意。我见到信高兴还来不及,哪有不愿意呢。我深知,这是母校对我的培育和关爱,是班主任黄老师对我的力举和推荐。我一定不辜负他们的期望。从此,我步入了教书的生涯。
一晃四十多个年头,我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三十五个春秋。我牢记了恩师的教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担任泉湖学校校长十六年,学校连年评为县、市级先进单位,今年正式挂牌为“株洲市示范中心小学”,我本人也连年评为先进个人。两次获陵醴市奖教基金;四次被评为株洲市立功受奖人员;我上的小学语文和思想品德课参加陵醴市、株洲市教研课调赛,多次获一等奖,并均被录相播放。一九九三年,我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均离不开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诲,在这里我要道一声:谢谢您,亲爱的母校,我尊敬的老师!
校庆感言 篇2
七十三岁,您依然美丽
你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您那温暖的怀抱将我们拥入您怀;您像一轮火红的太阳,用您的光芒将龙中学子心房点亮;然而,您虽然七十三岁了,历尽沧桑,但您仍旧美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您用您那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许多的学生,给予我们知识的养料,让我们不断茁壮成长;让我们在您的关怀下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的梦想打拼!七十多年来您培育出了各行各业无数的人才,我们好像在您七十三岁生日到来时说一声:谢谢您!是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龙中”!
七十多年来,您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有一个辉煌。七十多年的时间,或许不够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起来,但却能够让一个民族的教育强大起来。您的成长见证了整个大中华教育事业的蓬勃之势。龙南中学已经真真正正的壮大起来,新增的校舍,校区,逐步加强的师资,不断增加的图书馆藏书量,还有不停吸纳人才,都是您不断成长的印记,印证着龙南中学一步步地成长起来。
如今,您已经七十三岁了,您承载着的优良的传统,开拓着焕新的明天,革故鼎新,以超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继续阿的成长。“和而不同,知书达理”这八个字校训深深印在他培养出来的代代英才心中,让您的众多学子为您自豪!
渊博的知识是年轻梦想永远不变的追求,只是在那里,更有了一种关爱的气息。让人感动……“扬八德,张四维,大道仰先师,精研学术,造就英姿,为学须及时”简单的几句歌词,却表现出您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对未来无限向往!放心吧,我的母校,您必须会如您所愿,更多的建设我们国家的人才将会在渤海涌现!您看,我们的同学们,他们正在想不通的方向前进,边充实自己边奔跑着,他们利用您带给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建筑资源,甚至风景资源奋斗着!这样的景象预示着我们的龙南中学必须会越来越好!
这天,我们以龙中为荣;明天,龙中以我们为骄傲!龙中母亲,您放心,我们明白送给您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的辉煌成就。愿您能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般永远耀眼夺目!
校庆感言 篇3
盛夏过后,怀揣着梦想,背上行囊,我义无反顾地千里跋涉到了坐落在北国冰城的哈师大。
我站在冰城的天空下,昂首,湛蓝的天空一望无际、浩瀚的蓝色晕湿我的双眸。我用稚嫩的容颜、希冀的目光望着这座城市、这个校园,也曾彷徨、痛哭过,但我坚信,这里有我所追求的东西,而它,也会毫不吝啬地给我。
岁月逶迤而来,回首,我已经在这个承载着我的梦想的校园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光,而那些曾经精彩过的生活却早已被定格在了记忆中,焕发着依旧鲜亮的色彩,任时光消褪不了。
大学刚开始的生活,迷茫略带新奇。几周下来,我欣然地发现大学的教育告别了枯燥的书本教育,更多地是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及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与此同时,我也惊叹于大学老师的丰富知识和阅历以及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大学生活有很多闲暇的时间,没课的时候,我就到图书馆去消磨时光。在报纸杂志库里,我搜寻、网罗着天下的时政热点及前沿信息;在社科、艺术文库里,我沿着时光隧道领略岁月流转中的经典珍藏。图书馆真可谓是一个精神家园,它不仅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而且总能平静我浮躁的心灵,给我的心灵以安宁和愉悦。渐渐地、我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愈发地喜欢上了这所大学的生活。
师大给予我的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美丽的回忆。那些回忆,来不及挥手告别,却早已匆匆而过。
依然清晰地记得带着一抹军绿色的军训的那些日子,来自不同地区、素不相识的我们播下友谊的种子,收获感动、收获幸福。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大家都利索地穿戴好衣帽,到指定场所集合;每天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我们安静地在微风中站着美丽的军姿。在新集体中,我们慢慢地磨合,一起放肆过,一起沉思过,有欢笑也有悲伤。于是,我们收敛了轻狂和张扬,我们懂得了关心和团结。短短一个星期的军训,宛若白驹过隙般飞快,但过去的军训生活的精彩画面却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
岁月嬗替,光阴荏苒。如今,哈师大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掀开60年校史,60年的风雨兼程历历在目。哈师大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以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先后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学院时期,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再到20xx年把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和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我校至今,经几代哈师大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哈师大已经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一所科类比较齐全的师范大学,是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高师师资培训的中心。
我热爱师大,因为她不仅是一所优秀的高等学府,而且她始终不忘对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秉承了“爱国敬业、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践行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办学宗旨,熔铸了“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为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点亮前途搭建了平台,也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十年的岁月,书香翰墨、诲人不倦,脚踏实地、上下求索,孜孜以求、育人树德,锲而不舍、顽强拼搏,风雨话不尽沧桑。韶光虽易逝,但盛事如约。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20xx年5月,松花江畔将迎来哈尔滨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的庆典。
在松花江畔这片无数人倾注热情和洒下汗水的沃土上,哈师大含辛茹苦地培育了60届学子。六十年来,哈师大用一颗宽广、博大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子,用真诚、无私的的关怀湿润了每一位学子的心房,用智慧和底蕴为无数颗苦苦求学的心灵托起了飞向梦想的翅膀。六十年来,她记录着莘莘学子的成长片段,记录着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六十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六十年校庆,既是回望过去,让我们为师大曾经取得的伟大成绩和硕果感到自豪和骄傲,也是憧憬未来,让我们对师大更加灿烂的前景充满信念和希望。我们坚信,师大将不负众望,承载着六十年的光荣伟绩,一路高歌猛进,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当岁月沧桑,师大依然在年华周而复始的齿轮间开满繁花、唱尽繁华;依然向着时代高昂着头颅,用她的沉厚底蕴谱写着最壮丽的篇章。敬爱的哈师大,稚嫩的笔墨写不尽您的满腹经纶,道不尽您的博大与深沉,更诉不尽我对您的祝福与敬意。但有您陪伴的这一季青葱岁月,必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绚丽的华章!
感谢您在我美好的大学时光丰富了我的内涵,充盈了我的生活。是您告诉了我,成长的年华泛着痛楚,承载着梦想,而唯有我做好承载的度量,才能让梦想在这里起航……
校庆的感言 篇4
我的少年是在敏成小学渡过的。我家有幸,从我的父亲起,四代人中都有从敏成毕业的。我的父亲吴秋实(吴庆鸿)是敏成创业时第一届学生,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是从敏成毕业的:哥哥承武是50届,我是52届,三弟承杰是54届,四弟承序是58届,妹妹承璧是61届,最小的弟弟承志是64届毕业的,我们的下一辈中是外甥女姚悦和侄女吴海明也是从解放路小学毕业的,我哥哥的两个女儿照明和仲明在迁到南京去之前也曾在解放路小学读过书。我们兄弟和个就象长大后离窝的小鸟一样离开了故乡,没有想到我的侄儿吴忠从外地考入了镇江医学院,毕业后留在江滨医院,他的儿子吴陶然在20xx年成了我家从敏成毕业的第四代学生,这在敏成校史中虽在校说是绝无仅有,大概也是屈指可数的了,我的姑母吴怀英在52年离开镇江前还担任着敏成小学教导主任。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敏成小学的创办历史,敏成小学是凌敏成老先生创办的,凌老先生既不是象陆小波、严惠守那样的社会名流,也不是旧时镇江的“四大家族”:陶、茅、陈、蔡,只是经营一家名为增泰来的颜料店,规模也不大。时运从一战开始终于来了,当时有一个德国人,有一批颜料不有出手,欧洲开仗了,就将这批颜料托付凌老先生管理,只身回国去了,当时德国的颜料在世界上就很有名气,特别是“阴丹士林”更是抢手,欧战一开,德国货断了,这批颜料成了奇货可居,价格一涨再涨,不知翻了多少倍,凌老先生陆续将这些颜料出手,赚了很大一笔钱,靠这笔资金又投资了西药、典当等经营项目,更是发了,后来一战停打了,那位德国人回来了,凌老先生随即将那批颜料的货款如数还给了这位德国人(当然是按他离开中国时的价格),这位德国人不有想到世界上竟有这么讲信义的人。我估计除了货物的原款外还有一笔不菲的利息,德国人也不是傻瓜,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那批颜料造就了一位新的财主,他得到的不过是凤毛麟角而已,由于德国人信任凌老先生,还把德国颜料在中国的代理权给了凌老先生,真是发了又发。
中国人的。老传统,发了财第一件事是盖祠堂、买田。当时辛亥革命成功不久,清朝时镇江是镇江道,道台衙门改成镇江县政府,东面这一半(估计是道台的官邸)闲置着,凌老先生就把这一半买了下来(不知从何人手中买下的),改建凌氏宗祠,这一下犯了众怒,因为道台衙门是公产,必须办公益事业,不有办法,凌老先生就在这官邸的后花园部分创办了敏成小学。由于当时三年学堂还不时兴,读得起书的孩子往往在私塾中,招不到学生,于是想了了免费提供午饭才招到学生,家父有幸成了敏成小学第一批学生,后来凌老先生的生意愈做愈大,缺人手,就在这批学生中挑了些中意的去增泰来颜料店学生意,家父有幸又被选中,据说乔嘉陵、卞志琳等也是同时被选中的,学成后便在凌老先生旗下供职,抗战前去了樊川,10年回镇江,在中英大药房(大西路山巷口西边)供职,记忆中凌老先生的二公子凌少曾(还是凌老先生的晚辈凌焕?)解放后曾在中英大药房供过职,记忆中解放前俞校长曾领着我们在西操场开纪念会,纪念这个学校的创办会。
我是抗战胜利后敏成复校的第一批学生,记得46年的敏成还是在道署街南面,道署街北面的校址(就是现在的解放路小学)当时是借给京江中学(后来的市一中)。地方虽不大但精致得很,一进门就是一颗很高很大的雪松,雪松四周还有木栏杆围起的草地,教室是“西洋式”的建筑(复校当时可能还是初级小学,而且是“合班”因为只有二个教室,直到52年我毕业,也是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室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房间,东面的那个小房间里还有口井,学生们是不准进去的,教室的西面还有我们中式的小平房由俞校长一家住着,操场很小,当时的校工就是敏成的老校工石象泰老人。
记不清是47年还是48年敏成从道署街南面搬到了现在的校址上课(解放后不久,大约是51年南在的校址建了敏成幼儿园),刚进北面的校址真是大开眼界:大门是朝南的,门外有矮砖墙围着,墙上复着麻石条,麻石条上是一排高高的铁栏杆,直到58年这些铁栏杆才被锯下来炼钢成了一在这个样子。进了门就是门厅,也许就是以前所说的轿厅,然后是一个铺着大石板的天井,天井的西面就是凌氏宗祠的大门,记忆中这扇门直到解放才打开,天井的东北角的一个小门,进了门迎面就是一颗高大的批杷树,每年端午节前后枇杷成熟时节,满树黄澄澄的枇杷既好看又馋人,枇杷树的后面是一个雕花的厅(我猜想是不是当年道台老爷的书房,后来由汤振麟老师住过)西面沿墙是一条有顶的长廊,沿长廊向北穿过一个小门再往西一拐便是一个有假山的小花园,花园的西面有一个花瓶门,门里是一片废墟,小花园的东北面便是桂花厅,当时桂花厅的四周早已没墙了,只剩下我十根柱子顶着个大屋顶,桂花厅东在有一排桂花树,桂花盛开时香气四溢,老远就能闻到,我印象中除了秋天桂花盛开外,奏也是成株桂花树开花。紧挨着挂花树的东面又是一片废墟,从废墟地面仅存的两高两矮的雕花石墩来看当初应该是座小深楼,1950年在废墟原址上盖了一个冰厂,隆冬时节在社会上广收天然冰,至时,冒着寒风,手提肩挑冰块的人排着长队等侯收购,紧挨桂花厅的北在是一棵老态龙钟的紫藤树,架有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水泥的紫藤架,树不高,可以方便爬到树上去,奇特的是树上有一处长成一个躺椅的梯子,小时侯都喜欢争着爬上去在上面躺一躺,紫藤树的北面便时荷花池,池深大约2~2.5m,四周有水泥围栏。记忆中的荷花池从没有长过荷花,而且基本上是干涸的,50~51年学校的老师们还集资在荷花池里养了不少鹅,可惜病死了不少又被黄鼠狼咬死不少,养大的并不多,桂花厅和荷花池的西面就是进教室的必由之路,路的西面又是一个小花园,里面栽了不少桃树、杏树和紫槿树,一开春,满树的桃花杏花,不久就是开满紫色花朵的紫槿条,不过只见开花不见长果了,倒是桃树上分泌了不少树胶,成了我们做手工劳作的胶水,小花园的西面是一堵墙,小花园和荷花池北面又是一堵墙,沿着荷花池与小花园之间的路穿过一个月洞门(八角门?)便进了“教学区”了,教学区又被一堵在北走向的墙(就是小花园西面那堵墙的延伸)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部是西操场,西操场的西面和西北面是教室。南面解放前是县政府,解放后成市公安局,西面的是排质量较差的平房是一、二年级的教室,墙外就是北水关和太平桥之间的那段河,当时这段河里还有水,可以洗衣钓鱼,这条河当时就已被填了好几段,县政府门口填了一段,中正路(解放后改成解放路)又填了一段,过了四牌楼在万古一人巷那里又有一段水在直到千秋桥,过了千秋桥往地就再也不见水了,五条街菜场就是在原河道上建的,但多少依稀还留下原河道的遗迹,如拖板桥、太平桥、千秋桥、纲巾桥……隔河便是一个油脂化工厂,生产蚌壳油和肥皂,西操场的西北面是二间比较好的“洋式”教室,是三、四年级的教室,朝南,往东就是一个小花园,有两棵梧桐树,非常高,有白鹭在上面筑巢,两棵树的中间竖着一根旗杆。东区比较小些,只有一幢建在一半左右的高台上的教室,有两个教室,那是五、六年级的,教室中间是教师办公室,两个教室的南面名有一个房间,东面是教师开会的地方,西面是作为学生活动室、卫生室,这幢房子的台阶下有两颗伞状的小树,每逢下小雨同学们便挤下小树下“躲雨”玩,这幢房子在1996年初改建时拆掉了。解放前后,敏成的最后一块禁地也对学生开放了,这就是“凌氏宗祠”所在地:南至道署街北至桂花厅西至当时的镇江县县政府,一共有三进,先开放的是北面一进,有楼,楼上有戏台,楼下是一个很大的堂前,东面各有一个很大的厢房间,解放后东面的由俞校长一家住着,西面的沙名鹿副校长住着,南面有一个稍低些的花园,中间是一个有顶有矮墙和雕花窗的过道,与中间一进相连,中间一进和南面一进没有东面厢房,两进之间是一个很大的天井,解放后好几个镇江的确良业工会开会就借这个二进房子和天井作会场,记得附近好几个学校集中控诉美帝国重新武装日本的大会就是在这个地方召开的,这块禁地刚刚开放时旧时道台衙门的一些“肃静”“回避”等执事牌都在,我们还举着玩过,还有好多大的台子都搬到楼上去了,后来都改作新课桌椅和运动器械了,但始终没有看到宗祠应该有的牌位和宗谱。
敏成小学的教育也是全在的,教师力量很强,教师都很潮流,殷吕樵、关仲子、汤钦美、李清彦、杨联真等都很优秀,解放前就教我们唱西部歌王洛宾的新疆民歌了,特别是关老师(还是殷老师?)自己谱曲填词的“远足歌”六十多年了还有印象,解放前夕敏成的老师也很进步,有个姓何的老师是地下党员,警察到学校里来抓他,俞校长和同学们与警察周旋。赢得了时间成功的逃脱了,“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我印象里是解放前教我们的。
解放初,敏成有2个亮点在镇江是出了名了,一个是“敏成乐队”另一个就是文艺演出,这二个亮点都倾注了关仲子老师的心血,“敏成乐队”当是是风头出尽了,镇江市政府开会邀请、市运动会是在“司令台”上,国庆、五一游行也是敏成乐队开道,话剧“小雪花”和“小霸王”是轰动镇江。“小雪花”还在当时的“人民电影院”公开演出,卖座率极高,小雪花的主演王金虎(现名王平,住在太平寺巷2号2幢404室)就是我们班的同学,小霸王的主演陆霞云(?)也是我们班的(住大西路新西门桥东南陆正兴刀剪店),敏成乐队的指挥光是镇江著名小儿科(西医)医生张志清(双井路仙鹤巷口)的长子张但达,他50年毕业后接任的是我们班的尤启文,当时为了要同敦本乐队比高低,甚至奖大鼓的皮都敲破了,终于赢得了“胜利”,回想起来真有意思。
小学毕业近60年了,很想念母校,教导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尊敬的俞焕光校长,今年清明有幸是到方校长,今后如有52届校友的信息请转告我,谢谢!
校庆的感言 篇5
时间在忙忙碌碌中匆匆而过,不知不觉奋斗小学已经走过了,五年的风雨历程!对学校来说五周年还很年轻,五年中学校逐渐走向成熟和辉煌,五年中学校也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回想自己来到这所学校也已经五年了,自己竟然浑然不觉。在回顾这五年,感叹学校发展、感怀岁月流逝,五年对学校和自己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过去的五年里,大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赢得了社会的肯定、赢得了杭后的肯定,那是对大家劳动成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全校师生的鼓舞和鞭策。学校带给给了我们师生成长的'舞台,学校不断发展,新的教室,新的电脑,新的多媒体,新的面貌展此刻我们的眼前,在学校的发展下,使我教书育人的梦想得以实现、使我有体现自己价值的舞台。我渐渐快乐地成长起来
历经寒暑,岁月如歌,学校的风景美丽无限。整齐明亮的教学楼,挥洒汗水的运动场,无不蕴含着学校的未来和期望。整齐的早操队伍,朗朗书声的课堂,昭示着学校的将来会更加兴旺。
作为一名光荣的教师,我深知我是学校的主人,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将见证我的成长,我会用我的青春和智慧,谱写人生最完美的篇章。
让我们共同努力,和我们美丽蓬勃的学校共同成长!
校庆感言 篇6
光流彩溢,校庆花甲周年;浪涌波掀,心潮起伏难平。从沙坪坝上的陈家湾里,开辟草莱,校园伊始,德濡化雨春风,桃芳李茂;到缙云山下的大学城中,大展宏图,新开领域,泽被鸢飞鱼跃,凤起蛟腾。六十个春秋,踏越山穷水尽,路窄行艰;六十载岁月,迎来柳暗花明,海阔天宽。一年又一年,和国运同步,与时俱进;一代又一代,喜英才辈出,火继薪传!
我心如沸,本非古井。身虽闲退,热血犹存。从1962年来到学校,那时还是重庆师院,中途,一度改为重庆师专,1994年退休时,却已经是重庆师范大学了。在职工作了32年,退休至今,又是20xx年了。从34岁到88岁,耗尽了青春朝气,换来了艾发苍颜。与同仁一样,个人和学校,早已融为一体,在思想感情上,的确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了。
单说退休以后的状况吧,学校发展的势头之猛,取得的成就之大,大大超出我的想象,也给我注入更多的勇气和动力。我的一生,无论在职时不断开设新课也好,退休后不断笔墨耕耘也好,完全听从组织安排,一贯如此。我有室家之累,本当守拙自保,其所以退而不休,“自讨苦吃”,实在是情动于中,难以自抑。我先后受聘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研究院学术顾问,仅从个人恩怨而言,就深深感到重师待我不薄,难以为报。何况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海外联谊,广大寰球统战,兹事体大,岂容退缩不前!从此打破了写作专业的局限,扩大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开拓了施展身手的空间,焕发出人生难得的第二青春!
于是,“勒马回缰写旧诗”,和重庆诗人吟咏,与海外华人酬答,同异国友人唱和,作品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各种诗词刊物都有登载,还被收录到《华夏吟友》、《全球汉诗三百家》、《中日当代汉诗选》等上百种专集,好些赋作也被镌刻成碑,书法名家,不吝挥毫,璧山粹雕园收藏的《味庐诗赋》,竟达百幅以上。于是浪得虚名,被加上了诗人、辞赋家的新的头衔,成了重庆市、四川省各家诗词学会、甚至寰球汉诗总会的顾问。
于是,“不待扬鞭自奋蹄”,参与巴渝文化研究,解读“天下第一长联”,捧出“千秋不朽联圣”,为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主讲《联圣钟云舫》,并协助完成重庆市“”重点科研项目《钟云舫及振振堂全集研究》。同时,参与《马鹤凌诗词选》、《连横诗词选》的注释与研究工作,期望为两岸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竭尽绵薄之力。
于是,有人说我是教学、科研与创作全面大丰收。写上这些,“印鸿爪之于雪泥,证此生之非虚度”,确非沾沾自喜,器小易盈。事实说明,我能有这些成就,离不开重庆师大这块宝地。重庆师大是我成长壮大的第一家园,重庆师大味庐是我终身栖息之所。如果说我有点什么才华的话,也是在这个第一家园里反复锻炼、不断熔铸,才得卒有所成的。试问:谁给了我用武之地?仍然是这个第一家园知人善任的结果。有人笑话我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未免过于抬举;献其余热,能为世用,有何不好?言为心声,有诗为证:“老来也作黄昏颂,向晚霞光一抹红。多谢羲阳赐颜色,流光溢彩照长空!”
使我恋恋于怀的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用心血浇灌过的莘莘学子、翩翩后生。欣看门墙桃李,已成社会栋梁;喜闻士别三日,尽多青出于蓝。难忘爱校情深,酬师意厚。故苑重游,长思化雨;新园放眼,倍感春风。当他们公开宣称,以母校有这样的老师而自豪时,竟然列上了我的名字,能不欣然以喜,惕然以惊?其实,我同样怀念他们,感谢他们。同样,以有幸培养出这样的英才而自豪。他们用各种方式赞扬老师,用具体行动增光母校。就我个人的遇合而言,老校区的图书馆,是我作四川省政协委员时,透过盛建武的大力帮忙才争取到的。陈岱峻,郝培竹,在四川、重庆的政协报上,不断发表我的诗词作品。余楚修主编《重庆市地方志》和《重庆市百科全书》时,要我做完全部文字审订工作,并且帮忙我印出了《味庐诗词选》。好些校友,其中还有我完全不认识的,陆续在各种报刊上报道我的事迹的同时,扩大了我校的社会影响。侯洪文当时远在黔江,也不辞辛苦前来渝中区参加“董味甘诗词研讨会”;他能写赋,也说是受到我的影响。还有张家恕,不但接过了写作教研室和重庆市写作学会的担子,在“重庆掌故”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把我推为《联圣钟云舫》的主讲。类似的实例难以悉举,但足够说明问题,昔日
的师生,这天的文友,正是重庆师大这个凝聚点,把我们汇聚在一齐、结合在一齐,治国之穷、同其呼吸:医民之愚,共其命运。
身在汉家营,但盼汉家兴!既为重师人,校荣我亦荣!思往事,本非烟云过眼;望来者,且喜方兴未艾。看当前,欢呼活力无限,美景无边!事在人为,好梦正圆,亟盼同心同德,同建新功;所期再接再厉,再拓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