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八下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

《水调歌头》八下 1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八下 2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八下 3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2赏析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知人论世、以意会境、比较辨味等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领会作者的旷达情怀,理解词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掌握比较辨味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

把握作品借景抒情、情理融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模块学习小组交流分享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引读:导入其趣

从苏轼“坡仙”的人格魅力引入他最具“仙”气的中秋明月词。

二  诵读:初品其味(吟味涵咏

1诵读要求:以声传情、切合意境、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2引出本课探究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且九百多年来仍吟唱不衰、脍炙人口?

三  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研讨一:《水调歌头》究竟好在那里?

(一)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抒怀与兼怀子由

(二)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三)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四)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三比读:辨识其异(比较辨味

研讨二:苏轼其他三首中秋词能否与《水调歌头》媲美?

赏析、比较苏轼四首中秋词的不同特色:

《水调歌头》——达观的月亮;

《阳关曲》——欣喜的月亮;

《西江月 黄州中秋》——伤感的月亮;

《念奴娇  中秋》——狂欢的月亮;

◎中秋明月:作者心灵变幻的折光;《水调歌头》最能引发大众心理共鸣。

研讨三:《水调歌头》一词为什么至今吟唱不衰?读来有何启示?

比较孟郊《游子吟》的大众情怀、共鸣效果。

可见《水调歌头》经久不衰的魅力来自于它的普遍共鸣的人生哲理和情景理相与浑融的艺术手法两者的完美结合。

四联读:感悟其理(拓展迁移

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1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中得何启发?

[参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周国平语

【作业】

1  必做作业:自选一首宋人的中秋词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作比较。写一则200字以上的鉴赏笔记。

[说明]此项作业为课外拓展迁移题,巩固应用“比较辨味”的诗词鉴赏方法。

2  兴趣作业:补写下面一首《临江仙》词的上阕(或续写下阕):

劲竹凌霜气节 ,清风皓月襟怀。江山赤壁放歌台,

仙云乘鹤去,浩气破空来。

[说明]此项作业为对古诗词学习感兴趣的部分学生而设计,对词格的平仄要求可适当放宽。

《水调歌头》八下 4

教学目标 :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八下 5

初中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文题目:《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讲授教师:谢中洲

教材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达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明圆缺当中阐明人生哲理,贯穿着对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思索,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永恒魅力。

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指导学生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哲理句;3,背诵本词,尝试默写有关月光与友情的古诗。

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形式:讲授、提问、练习、诵读等

教学重点:把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哲理和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

各位同学,我们大家有谁听说过享誉文坛有名的“三苏”名?----对,他们就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天我们学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写中秋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么?---《东坡乐府》,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这首词写的是他41岁被贬谪到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怀念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愿,因此流传千古。

二、 新课简析讲评:

1, 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 :宫殿     不胜 shēng禁受不住    绮qǐ户:雕花的门窗    婵chán娟:指月亮

2 边讲边评新课

a,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b,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的徘徊困惑心态;于是想到乘风飞往月宫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分析提问词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c,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1,什么语气----反诘埋怨;2,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有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什么语气、态度?------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最后两句是名句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d,本词的特点:

三,朗读背诵课文,思考提问:1,本词哪一句最能体现对弟弟的思念?2,哪一句最富有哲理?3,哪一句是名句?4,你还知道哪一些描写月亮或者友情的古代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诗》李白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四,作业  1,基础题;2,写出描写月亮或友情的三句诗,默写本词;

本文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词牌名

苏轼 北宋文学家

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下片: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湖北省黄石市文武学校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八下 6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景、导入  新课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二、检查预习

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

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2)上阕写什么?

(3)下阕写什么?

(4)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3.解决学生质疑。

三、内容分析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明确: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2.上阕写什么?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其中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下阕写什么?

明确:下阕——怀人(抒情),朱阁、绮户(实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明确:苏轼一生坎坷,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不过苏轼的心胸是旷达的,毫不悲观,结句完全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

5.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 联想

6.提供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7.小结“词”。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8.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三、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评价

张鸿兵(江苏通州市教科室)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课堂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倘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  ”。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 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          “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查字典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索,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炼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炼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 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二、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  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像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驰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八下 7

一、导入  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事物呢?

生:月亮

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明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讲究知人论世,同学们课前已经广泛地查阅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资源共享一下。

师:你了解苏轼什么呢?打开你回忆的闸门。

生:号东坡居士,被称为文坛三苏。

生: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师:你刚才在研究什么?

生:出现了一个口误,苏轼是宋朝的。

师:苏轼,字子瞻,北宋杰出的书画家。

师:关于苏轼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而《水调歌头》这首词恰是词人政治失意,被贬密州,又与其弟苏辙相别七年,中秋之夜,苏轼把酒讯天问月所作,词作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水调歌头》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注释疏通词句,将自学中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

师:同学们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把酒问天?

生2:怎么理解这首词?

生3: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在人间?

生4:为什么要月下起舞?

生5:为什么说是归去而不说去?

生6:不应有恨,这好像是对月亮的埋怨,为什么又转变了思想?

生7:这首词有怎样的背景?

生8:琼楼玉宇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9:兼怀子由?兼有何用意?

师: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可以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很好的化解了诗人的愁苦。

生:苏轼自称是月中人,所以用归去。向往应蕴含着深意。

生:主要是抒发诗人的苦闷。

师:除此还有什么感情呢?

生:名句的含义是对经受痛苦的人的美好的祝愿。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苏轼还是热爱人间的,所以留在了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琼楼玉宇蕴含着官场的失意。

师:能结合背景来理解,很好。提示出诗人的矛盾之情。

师:苏轼为什么问青天,问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愁苦,思念自己的弟弟,还有对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

师:此事古难全,怎么去理解它?

生:苏轼有豁达的胸襟,想明白了客观规律不是随着人的意愿所改变的。

师:我们只有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适应我们。

这是蕴含哲理千古名句。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学过《题西林壁》

师生共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生朗读诗歌)

师:意境是情与景融合的结晶,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营造意境,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在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共鸣。“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请同学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师:这种情境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情郁于中,发之于外。通过诵诗,舞剑发泄自己的情感。

生:诗人非常孤独,有凄凉的感受。

生:意境是愁苦忧愁的。

师:思考一下苏轼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生:发泄郁闷

师:写作是宣泄情感的过程。这种感情借助于什么表现出来的?借月亮都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这首词寄予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抱怨。

生: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师:绝唱在什么地方?》

生:有一种祝愿在里面。

师:我自己的苦闷化解不开,我怎么能有心思去祝愿别人?

生:因为他心胸很开阔。能将苦闷化解开来。

生:能化解诗人苦闷的只有他豁达的心。

师: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浓厚的感情,正如朱光潜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希望在写作中别忘了用融情于景的写法。

师: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了解了文学大家苏轼这个人。

生:学会了如何鉴赏古诗词,不光要会翻译。还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当时所处的处境。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

生:佩服他能在简短意赅的作品中抒发作者的感受,很有文采。

师:这首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借中秋之明月为我们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淋漓地表现出来,并将深刻地人生哲理寓于形象的诗句中,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唤起所有人的普遍情感体验。让我们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通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文学大家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学生齐背

师:苏轼豁达的胸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句箴言我想作为礼物送给在大家,(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在今后漫漫人生长路上,老师希望能记住这则箴言,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作业 :鉴赏《宣州谢眺楼校书书云》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色明丽

意境

夜色清寒

情景交融

思念亲人

主旨

身处逆境的豁达乐观

《水调歌头》八下 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1.   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    引诗——“含月”诗句

二。    诵诗

我欲       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诗——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