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 篇1

一、查字典,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然后按要求练习。

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声绘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再写几个表示口才好的四字成语:____ ____ ____

二、课文重点片段回放。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摘抄地震来临时楼房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

2、“天空阴沉沉的。”这句话是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

3、文中第三自然段连用5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一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第五自然段当中的__、__和__三个动词,可以看出________,这一段从__面直接描写了谭老师的英雄行为。回顾全文,我们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从__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6、这段话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7、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从相关语句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

三、小练笔,回顾全文,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用“谭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一句式来倾诉自己的敬佩之情。(用上排比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2

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又一次捧起这篇课文,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已铭刻在我心中。

这篇课文主要讲:谭老师像平常一样早早的起来,赶到学校。可就在这个平常的一天将发生不平凡的事。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忽然,楼房摇晃了起来,谭老师赶忙指挥同学们冲出教室。可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冲出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读到这儿,我想,谭老师肯定会自己逃生,不管这几位同学。可我猜错了,谭老师做出了常人无法做出的举动,他张开双臂,竟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第二天,当人们发现他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获救的学生感激他,老师们赞颂他。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老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谭千秋,一位平凡的老师,但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最后姿势,让我十分震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高大形象,已树立在我的心中。这姿势,就是人生的价值,这老师,就是我心中的偶像!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3

他,绵竹市东汽中学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它不是别人,他就是在地震中救出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5月12日下午,当教学楼摇晃起来,谭老师立即让同学们逃跑,可在教学楼即将坍塌之际,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砸下来的天花板,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学生们。

当人们从废墟中找到谭老师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声明中最后的姿势,而这个姿势也被永远定格在了人们脑中。

谭千秋,一位平时默默无闻平时耕耘在三尺讲台的老师,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毅然用自己并不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天空,用血肉之躯建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我为他的勇敢,为他的举动,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而震撼,而流泪。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您死的重于泰山,死的轰轰烈烈,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成了人世间最伟大的姿势,我们永远爱戴您!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 篇4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三)合作探究,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四)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2.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点评: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5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谭千秋老师,您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拼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的姿势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的姿势。。这件事最早来源于网上的一则简短报道:请同学们看看这则报道,再默读一下课文,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课文与这则报道的最大不同。

二、地震来临的句子:

课文中哪里描写了地震的来临?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我们读书还要进行想象,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聚焦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读。

4、出示三句话。这是课文中描写地震情形的几句话,让我们感到处处危急,报道中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吗?

让我们连起来读,把我们的想象、感受融进去。

三、谭老师的反应:

1、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谭老师是什么反应?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迟疑,读。

(2)谭老师临危不惧,在他的指挥下,大部分同学逃了出去,但还有四个同学来不及逃走,谭老师这时是怎么做的?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找出动词。拉、撑、护,你读出了什么?

(2)让我们们把时间定格下来,想一想,在立即的背后谭老师会想些什么?

(3)瞬间的反映中看出了他对学生的关心、责任。想想谭老师平时是怎么做的?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这句话,包含着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动作,他还是(无私大爱、沉沉的爱、对学生的希望、英勇、顽强、恪尽职守,师德崇高……)

(2)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姿势!再读句子,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中。

(3)报道中有这样的正面描写、细节描写吗?

四、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的评价吧!

1、出示课文中三段话。读。

2、这些话,谭老师听见吗?但我宁愿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听见,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学生、朋友,你会说什么?

说话:谭老师,你是这样的人,。

3、这些侧面的描写,报道中有没有?

课文通过环境的渲染、细节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让我们感受到:

五、感受精神:

1、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1)读。诠释?这段话中,谭老师用语言了吗?用什么来诠释?(生命、姿势、行为)

(2)在课文中,谭老师还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诠释了什么呢?读读1-3自然段,这些,报道中有没有?

2、谭老师走得有些匆忙,但我们相信,他是从容而宽慰的,雕塑家刘浪为他塑了一张像。学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我们从这最后的姿势中感悟了很多很多,千言万语,请把你想说的告诉同桌。

3、雕塑家为他塑像,作曲家为他谱曲,作家为他写文,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 篇7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 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 2008年5月12日 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 谭千秋 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 谭千秋 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 和 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 谭千秋 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课内十分钟安排:

1.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自主练习给课文分段。

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1.出示相关图片

2.板书:最后的姿势

3.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 谭千秋 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 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 谭 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再现地震情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 谭 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 谭 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 谭 老师的敬意。)

(2)品味用词

补充材料: 谭 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 5月12日 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 谭 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 谭 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过渡: 谭 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 谭 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小结:谭千秋一个普 通的 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 谭 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块: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 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 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 文 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 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课内十分钟安排:

1.阅读补充材料。

2.练说: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3.练说:评价人物

4.练笔: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

【推荐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8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后的姿势》,我读了这个故事,深深地被这位母亲打动了。

故事讲的是:有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就顶背着儿子去登七千米的雪山,他们轻松地登上的山顶,就在他们稍事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出发时,风云突起,狂风大作。气温途降至零下三四十度,由于风势太大,他们找到了一个山洞,进去躲避一下。孩子不停的在叫,妻子就说要喂奶,每一次喂完奶,她身上的气温就会下降,时间在一秒一秒的流逝,妻子的体温又一次次的下降。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以冻昏,而他的妻子成了一座伟大的雕像,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怀里安然的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最后,为了纪念这位的母亲、妻子,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做成铜像,让妻子最后的爱永远流传。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虽然这种爱有时候看不见,但能被感觉到,因为这种爱是全心和无私的。作为子女也应该尽孝心,乌鸦都只反哺之恩,何况我们呢!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父母下班累了,端杯茶,捶捶背……这都是对父母的爱。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9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我读了《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深深地被一个恪尽职守,大爱无边的政治老师——谭千秋的事迹所感动。

课文以感人的句子,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在家的女儿,而是身在教室的学生啊!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义无反顾的张开双臂,保护自己的学生。

救援人员的搬开碎石以后,谭千秋老师死去仍保持双臂张开的姿势,他至死也不忘——自己是一个老师啊!

“张开双臂,保护学生。”

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爱,责任是什么,现在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完全诠释了爱与责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唉!现在的人真令人悲哀。

善良绝对不能伪装,因为从心底里善良的人,才会善良,从心里不善的人,他的内心也是邪恶。真善美从来是无价之宝,百利而无一害,善良不在于你怎么想去别人,而在于用行动,用无言去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真善美,用行动证明吧,你是个最美的,去守护你守护的人吧。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10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的文章,文章里的人物令我感动。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早早的来到学校上课,在教室里,突然,桌子摇晃起来,在老师的催促下,许多同学都逃了出来,还有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来。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四位同学。

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位同学还活着,但谭老师已经死了,双手张开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当时的人们都感动了,为这一位老师的精神而感动。

我也感动了,这是一位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但有一位老师,地震来了,他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一个人跑了出去,留下学生在教室里。这种老师,是不配当老师的,他没有谭千秋老师这种师德灵魂,没有一点老师的精神,在他心中,自私已经占满了他的心灵,他应该遭到全世界的唾骂。

在大地震时,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像谭千秋老师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更多的学生获救,他们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让我们一起歌颂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