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开国大典》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开国大典教案 篇1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_。)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_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_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_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_,_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_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开国大典》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特点,我主要以引导学生紧扣开国大典各个场面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并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迅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指导书写课题中的易错字,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与旧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画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过大典的哪些内容?(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真正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引导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
B、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找到了吗?(“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C、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不约而同”)引导读。
2、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B、这令人激动不已的宣告传得远吗?你怎么知道?(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谁能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更远一点。
C、接下来听老师读,看能听出什么不同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3、出示: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A、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师激情讲解这歌词的意义,深化情感。
B、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4、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B、关于“看”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环视;向下看——俯视;集中注意力看——注视;从高处向远处看——眺望。今天我们又收录了一个新的词语“瞻仰”。
C、这面红旗能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容易吗?五星红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着,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课件出示各种场合升起的国旗的图片)师叙述,激发情感并指导朗读。
5、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带着这份热爱,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影片播放)提问:看到主要人物谁了?听到什么了?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写法一样,它将镜头对准了毛主席和群众。课文学到这儿,“典礼的盛况”这一场景要在群众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时,你们一定读懂了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都是因为,在这一天,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读。
【设计意图: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多媒体)、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句)、想(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五、回顾小结,写法指导
1、归纳写法:“典礼盛况”仅仅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说说,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了体现典礼的热烈庄严,围绕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毛主席和群众)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2、从“面”入手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吗?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热火朝天
3、突出“点”
下面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谁来告诉我,大扫除现场的这份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么看来,要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人物的细节展开。
场面呈现:
A、出示班级大扫除画面看,师讲解:这是一个班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扫除,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真不少,说说,你注意到谁了?
B、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了正擦窗户的那位女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同学们默读,思考: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D、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这个场面中挑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抓住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试着写一写,这里的词语库还为你们准备了不少词语。注意了:相机捕捉的仅仅是某些瞬间,你们在作文的时候,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活动所看的情景,发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放手写。
5、生开始作文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把你们写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描写场面的作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开国典礼》的其它场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礼的热烈与庄重的同时,对场面的描写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有效总结,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
《开国大典》教案 篇3
【典礼】
〖解释〗
郑重举行的仪式。
〖造句〗
今天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协商】
〖解释〗
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
〖造句〗
老师正在和家长协商关于学生交费的问题。
【城楼檐下】
〖解释〗
本课指天an门城楼的屋檐下。
【迎风招展】
〖解释〗
随着风飘动。
〖造句〗
运动场上彩旗迎风招展。
【汇集】
〖解释〗
聚集。
〖造句〗
我们把整理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准备写一个调查报告。
【擎着】
〖解释〗
往上托着、举着。
〖造句〗
升旗仪式快要开始了,一名少先队员高擎着五星红旗迈步走来。
【直奔】
〖解释〗
直接赶赴(某地)。
〖造句〗
一下火车,球员们不顾旅途的劳累,直奔赛场。
【五更天】
〖解释〗
从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五更天就是指第五更的那段时间。
【正午】
〖解释〗
中午12点。
〖造句〗
小李从学校赶回家已经是正午时间了。
【排山倒海】
〖解释〗
把高山推倒,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大,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造句〗
中国人民正以排山倒海之势进行经济建设。
【投向】
〖解释〗
指光线等射向。
〖造句〗
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前面这位战士。
【诞生】
〖解释〗
出生。
〖造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欢跃】
〖解释〗
欢腾,形容欢喜得手舞足蹈。
〖造句〗
得知我班运动员在这次接力赛上获得了冠军,同学们欢跃起来。
【电钮】
〖解释〗
控制电开关的按钮。
【徐徐上升】
〖解释〗
慢慢地向上(运动)。
〖造句〗
红旗在晨风中徐徐上升。
【瞻仰】
〖解释〗
恭敬地看。
〖造句〗
每天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主席遗容的人络绎不绝。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学习生字词,读通课文。
2. 了解课文大意,能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 初步感受典礼的隆重、盛大和群众兴奋、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 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开国大典)读一读,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把你所了解的告诉大家;若不明白,把你的疑问提出来。
2.指名说。
二、 自学读文
1. 初读课文,你觉得该完成哪些要求?(指名说)
2. 出示要求:
自学要求: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把课文一句一句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划出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用“”)
3. 学生自学,并拿起笔来圈圈划划。
三、 检查
1. 通过自学,你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了吗?对照自学要求,一项一项讨论。(指名说)
1) 挑几个容易写错的词写一写。再默写下列词:
诞生 协商 瞻仰 检阅 率领 排山倒海 吹拂
(互相检查、批改;纠正错别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2) 提出较难读的句、段;(指名读)
同桌比读,并用☆△表示你的评价。
2. 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1) 文中解释课题的是哪句话?
2) 还读懂了什么?(指名继续说)
①从参加的人及人数,看出什么?读一读(隆重、盛大)
②会场的布置觉得怎样?读一读(庄重、肃穆)
③群众老远赶来,那么早赶来,说明什么?读一读(热情高涨、激动、兴奋)
3. 还有吗?(板书:会场大典阅兵游行)
1) 看板书,对照课文,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2) 按以上顺序分段。
(板书:1——4 5——10 11——13 14——15)
分段时,文中有些句子已经帮我们起到了提示作用,你找到了吗?(指名说)
3) 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自由说,指名说)
四、 总结
1.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呢?(指名说)
2. 启示下堂课内容:这样隆重、盛大的开国大典,你想不想参加?好,下堂课,让我们也跟随群众的队伍,走进会场,去感受那一份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 作业:作业本第1、2题。
板书
会场1——4
典礼5——10
开国大典 阅兵11——13
游行14——15
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心理活动的。
4.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袖、篷、缩”等15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谜底。
【出示课件2:谜语】 “一件小花衣,真是好稀奇。太阳出来不能穿,下雨穿上最神气。”(雨衣)
2.【出示课件2】雨衣图片
教师解题:我们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大家读一下。你有没有“盼”过某些事情?把你盼望的事情和同位说一说。课文中的故事和雨衣有关,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是谁在盼,盼什么,愿望实现了吗?(板书:16.盼)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铁凝,是一位著名女作家,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赵县,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没有钮扣的红衬衫》、等100余篇、部,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1)“筒”与“桶”在用法上要区别;
(2)“篷”与“蓬”字形区别,意义不同;
(3)指导书写“嚷、酱、唇”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理直气壮: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全篇课文都是讲一个小朋友盼望下雨穿新雨衣的事情,所以以“盼”为题目。文中“妈妈送我新雨衣”“下雨没能穿雨衣”“终于穿上了雨衣”等情节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出示课件3】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望下雨。
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还是未能如愿。
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段落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对学生有道理的分段方法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想一想,这段文字是围绕什么意思写的。
2.分角色用相应的语气读一读蕾蕾和妈妈对话的部分,体会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围绕中心意思,掌握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的写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蕾蕾盼什么?哪些地方看出她在盼?引导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一)第一部分
1. 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再写我在晴天里迫不及待地穿上新雨衣。)
(板书:妈妈送我新雨衣)
2. 课文中哪些词语写我十分喜欢新雨衣?为了穿新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
(戴上雨帽,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 穿上雨衣热了一身汗)
3.“你疯啦?”说明什么?
(妈妈对蕾蕾的做法非常不理解。从侧面也看出蕾蕾的做法出人意料,同时说明蕾蕾太盼望穿雨衣了。)
(二)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每天都在想,盼着下雨。
(板书: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三)第三部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从全段来看,围绕什么中心意思来写的?
(板书: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2.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
(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
(2)“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
(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
(3)填空后,体会作者的心情。
【出示课件5】(学生完成后先提问,然后出示答案)
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准备听英语讲座)
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 ____________________
(休息一会儿)
我想去买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已经买了)
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她没说要炖肉)
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信)
(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
(雨对“我”的吸引力非常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
(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
(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
(四)第四部分
1. “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
(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
2. “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
3. “小心翼翼”是因为什么?
(怕弄坏了新雨衣)
4. 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从中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兴奋、满足、高兴)
(板书: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一)出示问题【出示课件6】
1.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二)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1. 学生汇报课件第一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通过以下事例来写出我的“盼”
(1)晴天穿雨衣,热了一身汗。
(2)“我”每天盼着变天。
(3)看外面下雨,“我”想找借口出去,穿穿新雨衣。
(4)“我”盼着今天的雨留到明天再下,那样就可以穿新雨衣了。
(5)看见雨点落在许多马路、小杨树上的样子想象出雨点落在新雨衣上的样子。
2. 学生汇报课件第二题,师生评价,教师指导:课文具体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地方:
(1)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2)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急切盼望下雨,一心想穿上新雨衣的孩子。课文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了好几个事例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意思中选一个,并以此为中心写一段话。
(板书: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板书设计:
16.盼
妈妈送我新雨衣
天天盼下雨,想穿新雨衣
虽然下雨了,但是没如愿
雨天帮助我,穿上新雨衣
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写
教学反思: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在讲解课文时,抓住课文主线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自读、探究来理解课文。
我逐段引领学生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分析,对学生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最后出示两大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我引导学生先探究,然后汇报,最后教师指导,向学生讲清楚本课的重点,即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安排写作练习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做好修改。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 篇7
授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文
课时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具准备:碟片、挂图、图片。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品读悟情,交流探讨,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我们都要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当望着鲜艳的国旗冉冉升起,我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啊!你们知道是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升起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吗?(出示挂图)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板书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在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盛况(放录像)
二、品读语句,构建形象画面
欣赏着这样盛大的开国大典,再回忆看过的电影,你的心情怎样?
1、自主读书,读中悟情
打开课本,速读课文,从中选择出你体会最深,认为最能表达人民激动、自豪的一个场面,练习朗读,读出感情。
2、合作品读,点拨深化
(1)学生自由汇报,整体交流朗读,师生适当评价。
(2)教师相机点拨,进一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想象,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三、创设情景,强化爱国之情(放录像)
1、展示学生自编自办的“庆国庆”手抄小报。
2、播放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录像。
四、设问促思,升华情感
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开国大典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不禁心潮起伏,那么你想说些什么?
五、作业设计,拓展延伸(任选)
1、我会读(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2、我会写(生字新词)
3、我会积累(摘抄背诵优美句段)
4、我会运用(运用本文的表达方法,试着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焰火的形态变化,灯光的设置,人群的反应等或写写生活中的“-------庆典”,写出参加人员,会场设置,台上表演人员的表现及台下来宾的表现等)。
《开国大典》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
1、练习分段:
⑴ 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说说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尊重学生、唤醒、激励学生参与意识,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课堂。)
(四)总结全文
1、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任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12分钟,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定)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并相机参与部分讨论)
四、检测学情 (分四个部分)
㈠、出示填空练习题,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小环节,即1、理脉络;2、说内容;3、抓重点语句,具体就是)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排比:在这段话中,有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学生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第一组句子)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这组句子,意在通过重点词的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我出示的第二组句子就是……)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通过这组句子的对比,意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那种(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划一划;2、读一读;3、通过换词语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具体就是)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课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以及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抄录有关句子,然后模仿写一写。
2.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附板书设计:
会场布置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开国大典 {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国大典》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篡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
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