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优秀7篇

发布时间:

简单的数据整理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三)、德育渗透点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整理。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五、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方案。)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整理。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整理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三)、巩固发展1、练习六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整理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六、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 篇2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小黑板、电脑动画。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①教师: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②出示四张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表1)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这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提问: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并用电脑出示下表。(表2)

2.教师:

①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②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③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先介绍表头中各项内容,再介绍合计和总计栏。(电脑逐项出示。)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出示表头,启发学生想,这样的表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引导学生看表头,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

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

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

分成三部分。(表3)

“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

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复式统计表的各项准备好后,学生独立把数据填好,老师巡视指导。(表4)

重点强调:①先填整理好的数据;②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③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3.出示填空题:

从合编以后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______人,其中男生有________人,女生有________人;

②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

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

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______小组。

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评。

提问:从表中还能观察出什么内容?

4.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表5)

教师注意巡视,检查①栏目设计;②各项数据是否正确。

5.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先讨论,再回答。)

教师明确:

①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②填好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名称。在填写表头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③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④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⑤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三)巩固反馈

1.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1)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表6)

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

②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

③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④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

(2)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表7)

填完表后,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

2.我国1978年和1988年人口总数和粮食年产量如下表,按要求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表8)

(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

(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3)我国 1978年和 1988年平均每人各占有粮食多少吨? 1988年比 1978年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增加了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

制作复式统计表的5个步骤。

作业 :课本P10练习二: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复式统计表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以后六年级学习统计图表作准备。重点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关键是表头和各栏的设计的教学。运用电脑逐项出示各栏目,使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分组讨论表头和各栏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主体意识。

本节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单式统计表引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重点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设计表头和各栏目内容;

第二层:填写数据。第三部分:根据统计表可以观察出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12米

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

活动性作业 :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 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 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物价,提高学生收集数据、获取信息的实践能力。

3.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

活动准备

结合班级开联欢会采购物品,设计一个购物清单。(下图可供学生参考)

物  品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苹果

3元

2千克

6元

香蕉

钢笔

日记

……

总价

———

———

活动过程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2.对学生可以做出提示:

(1)在活动前,要确定需买些什么物品,买多少,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

(2)在活动中,怎样知道每种物品的单价,怎样能清楚、快捷地做出预算,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如何统一,等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 篇4

教学目标 

(一)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二)渗透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投影片出示复习题: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她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学生讨论、汇报后,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投影片或电脑图)

学生口答填表后,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学生口答填图,教师用活动投影或电脑图演示填出直条。

(二)学习新课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

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这个方法吗?

教师用抽拉投影片或电脑动画录像演示(各种车通过路口,然后消失)各车辆数同例1。

教师: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老师用电脑图演示或抽拉投影片演示。)

教师:请说出你收集的数据?(学生汇报)

教师: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教师肯定用画“正”字的方法较好。请同学作好准备。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作记录,然后汇报。(如统计结果,统计数不准的同学还较多,可以再演示一次。)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2.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请学生口答填表,教师在投影片上填出。)

出示条形统计图(表格。)

教师: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学生口答后教师再说明:

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学生口述填图,教师用电脑图或活动投影片填出。

教师要求学生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行间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练习:

投影出题:(同课本第5页练习一,1)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投影出表:

请一位同学填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用学生的投影片订正。

(三)巩固反馈

1.课本第5页练习一,2,填书上。

2.请同学们看电脑动画图,作好记录,再完成统计表。

森林里开迎春联欢晚会。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负责各项服务的小动物都陆续来了,有小兔、小松鼠、小猫、小狗、小熊、小猴。请你在大门口作好记录,这些小动物来了多少只?并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出1,2,3。)

2.作业 :课本第5页练习一,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认识到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中每格代表的数是多少,都要根据具体的条件来确定。

新课教学在提出问题后,设计电脑动画图或活动投影图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现实情景,激发学生寻求合适的收集记录方法的积极性。画“正”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思考、讨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现和掌握这个方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要尊重实践、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部分学习整理数据,分为两层。对收集到的数据分类后填统计表和填条形统计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数据分类与统计表的分栏的关系。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整理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的例1、第24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和统计表;初步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这些统计表或图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

一、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物品或事物的数量,例如我们学校有×名学生、我们镇有所小学、我们学校今年植树棵,等等。这些数目通常叫做数据。为了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得清楚,常常还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整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就是数据整理的方法。(板书课题:数据整理)

出示例1表示学生住家分布的挂图。

这张图表示的是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住家的分布情况。学生的住地情况,用图表示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和平一巷住了一些同学、和平二巷住了一些同学、……。但是每一条街、每一条巷住了多少个同学,哪一条街、哪一条巷住的同学多,就不是很容易看出来了。怎么办?

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办(可以数一数。),数一数和各条街、巷住的同学数。教师把学生们数的各条街、巷住的同学数写在黑板上。

师:这各条街、巷住的同学数(指黑板上的数据。)就叫数据。同学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数据简明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看图、不用数就能知道各条街、巷住了多少个同学,全班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师:这就需要把所得的数据加以整理。我们画一个表,把这些数据填在表里。(出示下表)

街道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教师指着表说明:先要写出各条街、巷的名称,然后把数据写在名称的下面。接着指名让学生把数据填入上表。让其他学生翻开学生教科书第23页,填书上的表。

问:这一班一共有多少个学生?怎样表示?(用“合计”表示,写在前面。)

师:我们看这里(指着统计表)上面一行是街、巷名称,下面一行是学生人数,再加表头和线,这就可以做成统计表。

教师让学生看着统计表,回答下面一些问题:

胜利二巷住着多少名同学?

东大街住着多少同学?

胜利二巷比和和平二巷住多少同学?

说明:有时调查的结果往往数据比较多,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某一数据的。

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张方格张,说明每一个小格可以表示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来表示。然后教师分别按照各街、巷所住的人数,在方格纸上涂色,制成教科书第24页的条形统计图。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一统计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问:一个方格代表几个人?

哪条街住的同学最多?哪条街住的同学最少?

住的最多的街比住的最少的街多几个人?

住的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二、巩固练习。

1.教师带着学生“做一做”中的题。

教师出示写有这一题目的小黑板,先读题目的第一句和表格中每个学生的成绩。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教科书上的格子图,数一数有多少行、多少列小格。

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一个小格代表几米?(代表1米。)

小芳投了多少米?在这张格子图怎样表示出来?(给代表小芳成绩的那一列小格涂上色。)

要涂几个小格?(要涂14个小格)

教师用粉笔在小黑板上的格子图上涂出代表小芳成绩的14个小格。

接着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

2.教师带着学生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统计表里,然后想一想:同学们一共拿来多少本收呢?怎样计算?得数应该填在哪里?自己试做。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三、作业 。

练习六的第2-4题。

简单的数据整理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12米

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

活动性作业 :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 别

合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人 数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物价,提高学生收集数据、获取信息的实践能力。

3.进一步巩固乘法的计算、“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

活动准备

结合班级开联欢会采购物品,设计一个购物清单。(下图可供学生参考)

物  品

单  价

数  量

总  价

苹果

3元

2千克

6元

香蕉

钢笔

日记本

……

总价

———

———

活动过程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2.对学生可以做出提示:

(1)在活动前,要确定需买些什么物品,买多少,为什么要买这么多,要了解各种物品的单价,计算出一共要花多少钱,手里有多少钱,够不够,等等。

(2)在活动中,怎样知道每种物品的单价,怎样能清楚、快捷地做出预算,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如何统一,等等。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例 篇7

教学目标 

(一)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培养学生观察、整理、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绘制统计表。

教学用具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学生报数据,教师填到表格上。(表1)

(二)学习新课

教师:

1.根据这张身高记录单能不能很快看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多数在什么范围内?

2.这张记录单上的数据也是原始数据,要想看出同学身高分布情况,就要对它进行分类整理。

3.如何进行分类整理呢,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分类。

在学生讨论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整理数据的方法:

①先从记录单上找出所有数据的分布范围。(最矮的,最高的。)

②边教学边画出统计表。先确定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再根据找出的数据范围,按5厘米一段,分成五段;然后,用直尺画出表格,填写栏名,并把身高起止的厘米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入“身高”一栏内;最后在表格的上面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③统计各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统计时可以按照原始数据记录单上的顺序,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然后依次擦去“正”字,填上数目;最后核对一下各段人数有没有错误。(表2)

教师:这个统计表除了横着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

介绍另一种制表方法:(表3)

出示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

①这个班同学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②这个班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③你还能从这个统计表中观察出哪些内容?

④整理后的统计表和原始数据记录单相比,有哪些优点?

教师:①既然整理后的统计表比原始数据记录单有优越性,那么原始数据经过整理以后原始数据是不是就可以丢弃不要了呢?

②如果要计算这个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应该怎样计算?需要根据哪个表计算?(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工作中原始数据非常重要,不能随便丢失。)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见表4):

请你把这次考试的成绩按分数高低整理填入下表。(表5)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回答下面思考题:

①在哪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优以上的有多少人?

②要想从表中反映出总人数应加哪一项统计内容?

2.音乐老师记录下来五年级二班的音乐成绩,请同学们帮助音乐老师统计一下这个班的优、良、达标、待达标的人数,看哪个同学统计得快?(表6)

根据上面的原始数据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每个等级的学生各有多少人。(表7)

(四)课堂总结(由学生总结)

教师: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大、最小各是多少。

2.根据统计的需要和数据范围的具体情况,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编制成表。

3.统计各组中的原始数据的数目,填写统计表。

(五)布置作业 课本P6练习一,4,5,7,8。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例1简单的数据整理的基础上教学的,又是复式统计表的前奏。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课上汇报数据,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表的制表步骤和统计表的优越性都是由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的,目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观察概括的能力。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汇报自己的身高,老师填表,并提出为什么要进行分类整理制作统计表。

第二部分: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最高、最矮的;

第二层:确定统计表的栏目、数据段,并填好,写明统计表的名称和日期;

第三层:统计名段中原始数据的数目并填写。

第三部分: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回答问题进行强化练习,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根据整理后的统计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层:从如何求平均数引出原始数据的重要性;

第三层:由学生归纳制作统计表的一般步骤,并通过两个练习进行强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