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优秀13篇】
很多小朋友都和我一样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可是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细致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优秀13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1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故事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注音:mèngmǔsānqiān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语造句:“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年幼时丧父,其母不再嫁亲手将他抚养成人,孟母是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的女人。孟家住在一块墓地的附近,送葬的队伍隔三差五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就和邻居的孩子模仿队伍中跪拜、哭嚎的`样子,还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游戏。
时间长了孟母忧心忡忡,她觉得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市集旁边。孟母住到城里后,发现这里地处闹市,打铁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没多久,孟子又静不下心来了,看书时总是东张西望,还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母见了心烦意乱,便再次搬迁,这一次由于有了前两次的前车之鉴,她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这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终于孟子开始静下来了,他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他经常到学宫旁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孟母看到孟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了,非常高兴,她心想:这才是我儿子学习的地方啊!孟子进步很快,掌握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大思想家。孟母两迁三地用心良苦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3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
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人物简介 篇4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5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母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个性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之后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空间就应适应、助益人的生长。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取栖居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孟母三迁,说的足孟子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取居住环境的故事。这则故事又叫“孟母择邻”、“慈母择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这和“孟母三迁”故事一样,都强调了选取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故事为历代所称述。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孟子生有淑质,风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宋代苏拭作《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陶母教子,剪发待宾。”等等。“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6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故事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7
到了这里后,小孟子又和邻里的小朋友玩起了做生意、屠宰牲口的游戏。他的母亲知道后又很不愉快:“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这样的即使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于是母子俩又搬家了,这一回他们搬到了一个学校旁边,附近还有寺庙。在这里,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礼仪,声乐、射艺等等。每月夏历初一,就有不少官员到文庙里来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每次见到此情形便默自模仿,便记在了心里。
孟子的母亲看见后,高兴地点头道:“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待的地方,便在此地长期定居了下来。”孟子在这个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许多文明礼仪,通过日积月累,他的言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孟母心里十分高兴。后来孟子成为一位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和选择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分不开的。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人应该生活在好的环境,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品质和生活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8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少年丧父,母亲一人将他拉扯大。
在他小时候,他家住在坟墓旁,孟子总是模仿这些前来扫墓的人,孟子的母亲觉得住在这里对他的成长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这里又学习起商人做买卖,孟子的母亲觉得这里也对孟子的成长不好,他们又搬到学校附近,这里的学生饱读经书,孟子想他自己也应该这样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孟子终于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读完《孟母三迁》,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是我们的严师,他们的严管对我们的未来大有好处。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一片苦心。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9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吃饱穿暖之外, 还要言传身教,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 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 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 才能有所成就,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学成, 他的母亲功不可抹。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10
最近,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她就搬家连续搬了两次之后,终于在第三次搬到了学堂附近。后来孟子就在学堂里认真学习。我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之后,我很感动。孟母为了儿子的前途连续搬了三次家,多伟大的母爱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孟母一样的母亲,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样的孩子。我们的母亲为我们费尽苦心,操碎了心。
所以我们要理解妈妈问啊、望子成龙的苦心。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不要让母亲白辛苦了。
孟母三迁 篇11
话说孟子幼年丧父,他母亲一个人抚养孟子长大,特别注意儿子的教育问题。最早的时候,孟子和他妈妈住家的地方靠近一座公墓。小孟子这个时候估计就三四岁吧,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候。因为不时看到大人去墓地送葬、扫墓,觉得有趣,小孟子便找了几个邻居小孩,和他们一起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在孟子的指挥下,有的小孩抓一把树叶当纸钱撒,有的小孩装成孝子跪地磕头,有的小孩则负责哀号哭丧……孟子和他的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却不料被孟子的妈路过看见了。孟母顿时皱起了眉头,说:“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地方可不行!”
于是,孟母立刻收拾家当,带着孟子搬去了市集居住。没想到这次他们租住的房子旁边有许多商铺,小孟子很快又学起那些商贩做生意谈买卖的样子来。孟母说:“这个地方还是住不得!我再搬!”
可是这回搬家的结果更糟糕。母子俩住下来后才发现新家不远处居然有一个屠宰场。小孟子却既不怕脏又不怕血,很快就学着装样子杀猪屠羊宰狗了。孟母一咬牙,说:“我就不信找不到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我再搬!”
这一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学校里经常有懂礼的儒士、官员出入,小孟子把他们作揖行礼的样子一一记下来,渐渐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起来。孟母终于满意了,说:“这里才是养孩子的好地方啊!”于是在那里长住下来。
通过多次搬家,孟母最终让小孟子拥有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但她并未因此就放松对儿子的管教。很快,孟子到了入学年龄,孟母又开始操心起他的学习来。
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家中织布,就转头问他:“今天都学了些什么?”按照惯例,孟子这时应该仔细向母亲汇报学习所得,但这天上课时,孟子也不知道是睡觉了、开小差了还是和同学传纸条去了,没有把老师教的内容记到心上。于是,他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前几天一样。”孟母哪里是这么好敷衍的人,一听就知道儿子没有用心学习,立时就发了怒。只见她抓起一把剪刀,“嚓嚓嚓”就把自己织好的布剪成几截。
孟子吓得浑身一哆嗦,赶忙拜伏在地,问:“母亲您怎么了?”
“你妈我辛辛苦苦地织布换点钱,让你吃穿不缺,供你上学,你却不用功读书,荒废学业。要是你妈我也像你一样,织布织到一半就倦怠了,不干了,我们娘俩就只有饿死了。”孟母语重心长地对孟子说,“如果你刻苦读书,就能增长知识,树立名声,长大做一个有出息的人;但如果你吊儿郎当地应付学业,将来要么去做贼,要么只能做个出苦力的人。”
孟子被他妈教训之后,心服口服,从此日夜勤学不辍,终成天下大儒。后世的教育专家因此评论说:孟子的妈妈是一个真正懂得怎么做母亲的人。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12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 篇13
尽管孟子的家搬到集市上也没有多大的改善,因为孟子又模仿集市上商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集市的环境对儿子成长也不好,后来孟母就将家搬到了学堂旁边。
也正因为孟子有着超强的模仿能力,所以孟子那就与学堂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深知学习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孟母就决定再也不搬家了。孟母三迁给我们的启迪就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一定要为孩子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