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范文优秀4篇
《文言文范文优秀4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三个直字读什么】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1
---说说古诗中的白描艺术
安徽 鲍亚民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2
关键词:李白;意象;诗歌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这里的终南山指的是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南面的山,也称秦岭。当时多有隐士居于此地。这首诗写诗人在朦胧的月色下过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并与他一起临风吟唱、饮酒言欢,陶醉于幽美景色中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在长安时期生活和思想的一个方面。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开头四句用铺陈的笔法描写傍晚时节的月光山色,准确地表现了薄暮冥冥中深山空谷光线和色泽的那种细微幽眇、不易察觉的变化。“下”和“归”两字用得极为生动恰切。分为两层来说。一,暮色最早是沿着山边渐渐弥漫开来的,而皎洁的明月却正当此时悄悄爬上了山林的上空。这种难以捕捉的微妙变化,经过诗人的描写,从视觉上就形成了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二,两句关联,暗中点明了诗人过访斛斯山人的实践和行踪。“却顾”两句紧承一、二句说,待我回过头来看看所走过的小山路,只见一片苍翠铺满了幽深的山谷。一个“横”字,写尽了天光渐暗,远远望去,朦胧中只能见到苍翠深碧而别无所见的感觉。这几句描写中,诗人炼字炼句意在寓情于景,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者四句是对于山间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的线索沿着路行一贯而下。荆扉、绿竹、幽径和长丝拂荡的青萝,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清幽的画面。这里既无车马的喧闹,又无鸡鸣狗犬,客观景物的描写寄寓着诗人对隐居世外的向往。可以看出,全诗从起始四句到中间四句,随着描写的展开,诗人的感情逐步得到了深化。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这几句写诗人与主人饮酒的欢乐情形。由此以前,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述山庄主人的志趣、形象,但是透过对主人生活环境的描写意境足以表明斛斯山人是一位隐士,而且定然与诗人世界观中那种避世隐居的理想有一拍即合之处。所以他们开怀畅饮,倾诉心曲,甚至忘情歌吟,几乎忘记了时光的流逝。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月明星稀的时候,主客双方都陶然沉醉在一片重返自然、与世无争的心绪之中。这么一结,全诗就贯通了。前此所有的描写,都有力地烘托了这两句所表现的情绪。换句话说,上面三层共十二句为最后两句蓄足了势,所以最后两句点明全诗之旨就显得更有力。
李白诗歌中,自然意象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神话意象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社会意象寄寓着丰富的社会认识。李白在这些意象中寄寓了潇洒之情、自由意志与社会立场。在《古诗评选》卷五中又说:“言情则于往来动止缥缈有无之中,得灵而执之有象,取景则于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大无处而细无限… … ”此后,以意象论诗,更是数不胜数。我们认为,所谓意象亦即灌注了作者丰富思想情感的物象。“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一个意象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以致这种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3
曾 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赏析】
曾几(1084―1166),宋代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这首诗是他游赏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作品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再现了诗人的游赏乐趣,流露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自然优美,清新明快。
“梅子黄时日日晴”,诗人开篇首先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即阴历四至五月。在江南,梅子熟时,多有绵绵阴雨,而且连日不开,天气阴沉,令人倍感压抑、沉闷,这在古代典籍及古典诗词歌赋中多有描述:如汉代应劭(shào)《风俗通》说:“五月有落梅雨,江淮以为信风。”再如宋代诗人赵师秀《约客》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在当今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中也有“梅雨”这一名词。可是,就在这多雨的季节,却有难得的晴朗天气,这“日日晴”从字面上看是写天气晴朗,而仔细品味,却是在写诗人的愉悦心情。乐景传乐情,天气晴暖和好,其实就是诗人欢乐兴奋的心情折射,因此,诗歌一开篇就给全诗奠定了明朗轻快的抒情基调。
“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写的是出行游赏的路线。诗人驾一叶小舟,沿溪漫流。小溪轻盈灵动,在点点阳光下闪闪烁烁。两岸的花草树木倒映溪中,描画出一幅精美隽永的山水画。不知走了多远,不知玩了多久,直至水流尽头,无路可走,诗人才弃舟上岸,转入山路,又一路行去。山里风光不用说也是缤纷迷人,让人大饱眼福。在这里,诗人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出行时的路线“小溪”,出行的交通工具“泛”――船,出行游赏的终极景点“尽”――小溪的尽头,应该是山林的至深处;诗人借助于水路“泛尽”了小舟,到了小溪的尽头,仍然游兴未尽,于是又弃舟登岸,改成三衢山中的小路步行往回返,可见诗人游兴情趣之盎然,可谓溪尽兴未尽,“日晴”心更晴。诗人没有具体描绘山行的细致风光,但是,我们却从他的美好心情当中不难窥见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一幅幅如诗如画的风景图。
如果说诗歌一、二两句主要是从总体上记录行踪,描绘心情的话,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着重从典型景物的发现和感受的层面上来抒写诗人的勃勃兴致。
“绿阴不减来时路”,这一句紧承上句之“山行”写归路之“绿阴”,诗人在这里用“来时路”巧妙地将笔墨悄然过渡到描写归程上来。眼前这美丽如画的“绿阴”比来时的小溪两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加浓郁、凉爽、宁静。绿阴不减,情意不减,是诗人的发现,是心灵的惊喜,更是情感的外现,写出了诗人轻松愉悦的内心感受。
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 4
《行路难》(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李白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清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歌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形成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长安的生活,使他看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他对现实满怀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另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疑,又使他能自我勉励,振作精神,充满希望,向前奋进。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五层。
第一层,1—4句。描写自己面对美酒佳肴,不能进食,表现出内心极度的愤懑。
第二层,5—6句。以自然景物的艰险,比喻自己仕途的艰难。
第三层,7—8句。以古代人的典故,激励自己终究会有实现理想之日。
第四层,9句,四个三字句。再次感到人生的艰难。
第五层,10—11句,自信有朝一日,可以宏图大展。
三、词语解释
1、忽复乘舟梦日边。忽复:忽然又;
2、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毫不犹豫;济: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泛读课文)
作家作品:
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盛唐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岑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自拟乐府诗题;送别诗。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这是一首白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西北边陲的风雪奇寒,抒发了与朋友分离时的真挚别情。属于七言歌行。
二、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北风卷地白草折——愁云惨淡万里凝。”描写大风中的雪景及难耐的寒冷;
第一小层:1—2句。描写大风;
第二小层:3—4句。描写大雪。
第三小层:5—6句。描写转折句,从大雪转为严寒,从自然转为人物。
第四小层:7—8句。描写寒冷。
第五小层:9—10句。与开头呼应,描写冰,愁云。
第二层次:“中军置酒饮归客——”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
第一小层:11—12句。描写营中送别情景。
第二小层:13—16句。描写送别诗的时间,环境,心情。
第三小层:17—18句。描写友人远去,作者凝视雪上的马行的足迹。
三、词语解释
1、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沙漠;阑干:纵横;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归客:为归客设宴;
3、雪上空留马行处。空:白白;马行处:马蹄印迹;
学习要点:
1、分析的写景部分的特点。
诗歌的一二句,写北风之大,不写别的景物,只写折断的白草,使“卷地”两字更加传神;在一年大雪之中,只选用八月之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形象的比喻,同时在严寒之中又出现春光明媚的景色,反衬了严寒之冷:“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出了只有大西北才有的严寒景色,“愁云”两字又渲染了下文的送别之情:“风掣红旗冻不翻”既写风,又写寒。
2、重点掌握诗歌最后两句借景抒情的特点。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景,景中有情。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怅然若失伤感之情,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意味丰富深永。
3、重点掌握诗中的夸张句,比喻句。
夸张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地写出了大西北严寒景象。(注意:“风掣红旗冻不翻”不是夸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