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活泼的诙谐语言的魅力。
3.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及评注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就是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还需老师引导完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下面介绍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当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研究对象是鸟类和鱼类,曾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法布尔,因为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通俗有趣,流传最久,最为脍炙人口,被誉为所罗门王散落人间的“指环”。
康拉德劳伦兹。
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康拉德劳伦兹先生的《动物笑谈》,看他是如何与鸟成为好朋友的。
二、交流资料
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表现)
作者简介: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读课文,说“笑谈”
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
四、合作欣赏,品“笑谈”
作者是怎样把小水鸭和“可可”写得如此可爱的呢?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找出来,把你的感受、你喜欢的理由写在书的扉页;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老师准备了合适的音乐,给朗读的学生配乐;先小组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五、质疑探究,议“笑谈”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般奇怪行为表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质疑: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就“关爱动物”这个主题,谈谈你自己的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师作总结。)
小结:是啊,因为关爱,鸟与人变得亲密、友好。因为关爱,让鸟与人彼此心灵沟通,真情相融。关爱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关爱是一缕缕阳光,普照万物,使自然更美,人类更美——只有释放关爱,人与动物才会更和谐。
结束语:
瞧,这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面。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把大象视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与鸵鸟共舞……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就让我们带着《动物笑谈》给予我们的启示去读读这本书。我们栖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关爱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我”学鸭子叫和行走“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篇2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中的一首古诗。该单元是围绕“亲近自然”这一话题来编排的。
这首诗是东汉末期文学家曹操在一个秋天登临碣石山后,观看了雄伟壮观的大海有感而写的,表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文章气势恢弘,风格豪迈,情感昂扬。很能够激发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初中语文课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佳作。
这首诗,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写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壮观;抒情上,激情豪迈;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张等主要手法。抓住这些特点,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确定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目标,除了准确解析文本之外,还要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单元要求以及学生情况来设定。
本单元的要求是“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还指出“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联系《观沧海》这首诗的特点(如上所述),这些要求都可以作为目标设定的范围。
目标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定的,初一的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进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对诗歌的赏析能力不足。这首诗相比他们在小学所学的篇幅长些,意境更丰美,所以品读是诗歌教学应该加强的地方。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定位为朗读(感知)、品味(认知)、情感(升华)三个层面。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初步学习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品析诗歌语言。(因为初一学生对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师的诱导与培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在朗读中,获得语感情感体验。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豪迈壮志,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是:
1、朗读体会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赏析语句,品读探究。
难点是:通过赏析主旨句,体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还要有相应的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使用: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于古诗教学,最恰当不过。)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学问都是从疑问中得来的。朗读之后,只是提高了语感,达到初入文本,整体感知的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凭借积蓄知识,依据自身经历,运用联想与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还要品析探究。这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我还将使用讲授法(如诗歌赏析的角度)、对话法(如引入部分)、练习巩固法等辅助教法完成教学。
(二)说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老师的角色就是诱导,学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我主要是引导学生:
1、借助工具书预习。
2、加强对文本的朗读(课前课后都要读)。
3、要学会批注和笔记。
4、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打算用一课时,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一)情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重在激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上课蓄势。先由网络消息导入(最近网络消息“曹操相貌复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风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复原,相貌英俊,惊叹英雄真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心目中的曹操”,老师顺势引入课文。
(二)告知写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经历,写出特定的作品。介绍背景,有利于学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点,在欣赏中与作者对话,形成共鸣。
(三)进入文本,整体把握。
1、朗读。老师范读,集体读,个性朗读,师生评价(告知评价角度)。
2、学生质疑,交流解决。这个过程要花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讨论有价值的信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涉及重难点的转入下一个环节完成。在总结学生质疑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了什么内容?(整体把握)表达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课文,突破重点。
再次朗读之后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桌、邻桌之间)。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抓关键词,一点突破。)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抓思路,顺藤摸瓜)
3、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验。(抓内容,体情感,层层渗透)
4、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为突破难点铺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华,突破难点。
对话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笔调,昂扬的激情,描绘了浩瀚壮阔的大海,催人奋进。刘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联系作者的身份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解决步骤: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赏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导学生从手法,内容,情感等多角度赏析,且做好笔记)
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若时间允许,让学生当堂背下这首诗。
(六)学以致用。通过练习中考题——《观沧海》赏析题,让学生轻松完成,体会成功的喜悦。题目(略)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涵盖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对理解课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说课完毕,谢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免费 篇5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理解诗的主题,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二、三
三、教学用时:1课时
四、课型:讲读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二)了解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四)学习诗文
1、诵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读不准的地方。
(2)通过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根据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3、交流总结,教师重点指导:
①字词方面: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让学生根据词义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4、精读赏析,品味美句。
①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层次吗?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②“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③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④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
《苏幕遮》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上片写游子在途中登楼望远所见景象,下片抒写怀远思乡情怀,层层展开,婉转缠绵。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而范仲淹这两首词的基本情调却都是“悲”。但两词又有区别,《渔家傲》是“悲壮”,《苏幕遮》是“悲凉”“悲清”。
(五)小结: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完成本课配套习题。
(七)板书设计:
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进入对课文本身的欣赏。重点欣赏这首诗在表达母爱上的独特之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清母女之间的深深的情感。
2、难点:托物寓情的写法。
3、疑点:诗的第三节。
4、解决方法:讲解,辩论。
四、课时安排
2~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的软件(大海行船画面及配音或朗读)、录音机及相关的伴乐朗诵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沧海、小船及相应音响,以此作背景,范读诗歌。
2、读诗歌,总结诗歌内容,找出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并对其作用予以讨论。
3、让学生折纸鹤,折纸船,写上对亲人祝愿思念之言。或写一首小诗表达情感。
七、教学步骤
导语说起诗,同学们马上就会想起李白、杜甫的许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却很少想到冰心的诗。冰心,这位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生活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她的“问题小说”,早在新文学初期,就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她那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曾形成了“小诗流行的时代”。她文思潮涌,彩笔纵横,谱写出许多新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冰心的一首诗《纸船——寄母亲》。1923年8月,冰收由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在漫长的旅程中,面对茫茫大海,她倍感孤独,日夜思念亲爱的母亲,于是写这首诗。
(一)明确目标
反复朗读感受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赋予“纸船”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诗文,要求学生划出生字词。
生字
叠dié抛pāo
生词
天风:大自然之风。
吹卷:吹动翻卷。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例:无端生事。
至爱:至,极;最。例:欢迎之至。至爱:最爱。
2、朗读诗文,理解全诗内容,领悟文章思想内涵。
3、自由领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颂读,重点品味其精神实质。
(三)总结、扩展
1、教师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思念母亲的心情。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八月十七日,她在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
国留学,在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了这首诗。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的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亲、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见到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2、提问:这首诗分三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童真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废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
诗的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可见她这种强烈诚挚的愿望。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纸船。如果说这一现象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3、提问: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②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③诗以洁白无瑕而轻盈的纸船作为寄托物,有利于想像的展开。④诗是自由体,但感情的潮水自由翻腾,风格质朴、委婉。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1)
2、折一纸船或纸鹤或写一首小诗交上来。
九、板书设计
纸船——寄母亲
冰心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年级语文《观沧海》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并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古人跨越千年一同去领略大海的风采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分享所得
学生分享有关乐府诗和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并且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作者: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品《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长歌行》等。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2、解决生字词
碣(jié)石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
3、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以他喜欢的方式读,并纠正发音有问题的字词。
(2)教师范读,并指导朗读的断句与节奏。
(3)播放音频文件《观沧海》。
(三)细读诗歌,情景交融
1、诗歌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全诗由哪个字统领?
明确:交代了诗人登临的方位、地点、目的,由“观”统领。
2、诗人站在碣石山上都看到了哪些景物?所写之景有哪些特点?
水:澹澹。
山岛:竦峙。
洪波:涌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3、诗歌最后说“歌以咏志”。曹操想借用这首诗表达什么志向呢?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以及博大的胸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四)品读诗歌,体会写法
本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沧海”的壮美景象是如何呈现在大家眼前的?
明确: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五)课堂小结
带着豪气,有感情的朗读《观沧海》,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伟大理想并受到感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观沧海》。
2、收集古今中外的诗歌名句,将其整理归类,并探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 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2、释题:理解“天堂”(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小鸟的乐园)。你认为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带着这种美的感受读一读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注意发音,难写的字要留意;整体感知课文,初知大意,同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每次看到了什么?
次序 时间 作者见到了什么 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 “卧”?
师:称赞它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免费 篇10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阅读课文,能理解本文所选的平凡的事中所蕴含的质朴纯洁的人间真情。
2、 技能目标:
激发兴趣,在合作中得到肯定,在探究中有所创新,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
通过音乐/图象的熏陶,体会至爱深情,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尊重生命。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出示名言(1)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他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2)有时我们做不了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南丁格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2、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感受了人间的挚爱亲情,兄弟、母子、父子间的血缘亲情让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一个名叫落落的孩子的微笑,去感受另一种诠释的“亲情”。(出示课题《落落的微笑》)
(二)、读一读,体会任婆婆无私的爱
1、要求:大声地读课文,找出老婆婆带大落落所遇到的困难和波折,并说说都是怎么解决的?读的时候可以用圈点勾画、写眉批的方法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理好你所需要的信息。(投影显示读书要求)
2、交流:经济困难,缺钱 租地,摸黑干活
身体消瘦,孩子被送人哭着追回
背上生疮,无法下炕落落照顾婆婆
夏天干活口渴落落送水
落落要上学拿出多年积蓄交赞助费
落落在学校挨欺负下决心要给孩子治病,“微笑列车”免费治疗
3、在任婆婆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
(慈爱、善良等)
4、在落落的身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懂事、知恩图报等)
5、小结:任婆婆克服了重重困难,毫无怨言地带大了落落,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超越了母爱的伟大心灵,而落落的微笑正是人间真情浇灌的灿烂花朵。
(三)、品一品,品味文中感人的语言
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并简单说一说令你感动的理由。
例: “他哪怕是片落叶,落到我的窝窝里,也不能让别人拿走。”
(感情真实自然,语言朴素,却能感动读者。)
“在鄂西北那个小山洼洼里,太阳东升西落,一老一少两人朝夕相守,相依为命。”
(不能再普通的语言了,读来却使人无比感佩,只因为是真情的流露。)
小结:这篇文章没有夺人眼球的鲜艳色彩,没有时尚摩登的人物造型,但似乎总能抓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作者选取生活细节加以表现,打动我们的恰恰是朴实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亲情。而这些又离不开朴实自然,真情流露的语言。
(四)、展示平台
1、先天生理有缺陷的落落体验到的人间真情,不仅是任婆婆无私地付出,而且是“微笑列车”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出示“微笑列车”创始人王嘉廉先生的图片和在20__年3月2日在北京“第一届‘微笑列车’国际唇腭裂治疗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所说一段话:“在世界许多国家,唇腭裂儿童患者面对的将是终身的孤独和羞辱,他们几乎无法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和就业,更不用说为社会做出贡献。救助这些孩子的关键是技术。‘微笑列车’正通过先进的技术,更有效而经济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为当地‘无助而又无望’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帮助。世界上还很少有哪种‘投资’项目能获得如此惊人的‘回报’。仅仅一次手术,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不仅获得一张全新的笑脸,而且开启了新的人生。”)王嘉廉做着他力所能及的事,为中国的唇腭裂儿童带来了无比灿烂的微笑。你能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了解的爱心故事吗?
2、学生交流展示
(五)、课堂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给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一些建议吗?
(六)、总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生存的权利,他们渴望被人尊重。我相信落落的经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大家捧出一份爱心,尊重与善待每一个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