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面图形》教案(优秀8篇)

发布时间: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认识平面图形》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平面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3.培养学生类比的思想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教学准备: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牙膏盒、乒乓球、易拉罐等),每个学生准备两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看一看,老师拿出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教师出示:牙膏盒、魔方、易拉罐、乒乓球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出示三棱锥,问:你认识这个图形吗?(这个图形叫三棱锥,它也是立体图形)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学生自由说)教师把这些物体一字排开,让学生从左到右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形状。

二、认识平面图形。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摸一摸,问:你有什么感觉?摸的的面是什么形状?师:谁来摸一摸,老师手上长方体的长方形在哪?(学生找出长方形)

2.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上找图形,并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指名说,教师把学生找到的图形从立体图形上分离出来,贴于黑板上,师:这些图形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4.让学生说说:从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5.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形状画到一张纸上吗?请学生演示各自不同的方法,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沿长方体的一个面画出长方形。师:你会画吗?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办法画出并剪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各2个。

6.师:请根据这些图形的形状,把样子很像的放在一起。让学生给各种形状找家,把相同的图形贴在黑板指定的地方。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指名答)

7.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边想边在空中画教师说的形状。

8.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若干,让学生快速辨认形状,以抢答形式进行。

三、联系生活实际师: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或三角形的?学生自由说。

四、发展练习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组合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展示出来。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谈收获。

《平面图形》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34、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拼摆图形、画图形、分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直观地认识。

2、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3、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去思考、想像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教学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体验“面在体上”。

教具准备:

几何图形挂图,每位学生一个学具袋。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变魔术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它们也会变魔术,你们想看吗?请看变、变、变。(教师边操作把图形拼成房子、汽车、人等)

2、谁已经认识它们了,请介绍一下。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趣的图形。板书: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图形特征的认识。

(1)师:现在我们来帮这些图形按形状不同分分家好吗?

(2)学生讨论:怎么分?(先独立想想,再小组讨论一下)

(3)指名上台分,并汇报:分成几类?怎么分?

说说看,为什么这么分?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为什么叫它这个名字?(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2、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找家)

(1)这些图形朋友不但会变魔术,而且还喜欢捉迷藏,它们就藏在我们带来的物体身上,你能找到它们吗?

(2)学生独立找找。

(3)谁来说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

3、启发“再创造”。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办法让它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完成,汇报交流(描、印、折、画)

(2)引导学生看书P34页,你们想的和书上小朋友的。一样吗?

(3):同学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

(4)剪下所折或画出的图形,引导学生给它们找新家(在教室)。

学生给图形找新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找图形的新家)

全班交流。(生: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家”……)

:同学们真能干,都帮助这些平面图形找到了新家。

4、师出示在不同位置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数个,让学生辨认。

5、分类(渗透图形特征的认识。)

师:现在请各同桌从桌上的作品中,每种选取一个最漂亮的图形按要求贴到黑板上。(学生分类。)

——他们分对了吗?

抽象、变式。(引导学生做练习五P37页第5题)

师:小淘气也有3个图形,你们看它放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通过思考、探索、操作,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留在纸上,还懂得通过观察各种图形的细微不同来辨析各种图形的类型。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1、游戏1

①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从学具袋中取出相同图形并举趣。

②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③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辨析(教师分别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游戏2

四个人一组分角色做游戏(一个人蒙眼睛,一个人摸,另一个人当小老师出题,再一个作)。

3、(课件演示)分出哪些是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

4、提问题: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吗?

四、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你最成功的是什么?

《认识平面图形》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7页的“整理与反思”和98-99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系统整理,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我们先复习“线和角”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谈话: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

名称 定义 特点

线段 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线段长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直的 两个端点 有限长

射线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没有端点

2、补充练习:

(1)通过纸上一点,能画( )条直线;通过一张纸上两点,能画( )条直线。

(2)属于射线的是( )

A、圆的半径 B、角的边 C、平行线 D、弧

说明: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2、完成“练习与实践”2-3。

第2题可以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加以说明。

第3题可以用“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知识加以说明。

.4.2 认识平面图形 篇4

《认识平面图形》预设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p34~p35。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

2.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形状不受其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能正确分辨各种类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实践操作的能力。

4.通过欣赏、拼摆平面图形,让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辨各种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白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案,导入新课。

师:这像什么?(轮船) 这是老师用各种图形拼成的,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生一一指出,教师随机出示用彩色卡纸做成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展示在黑板上。□、○、△、

二。实践操作,体验“面在体上”

1.感知“面在体上”

师:你能在我们昨天学过的立体图形中,找到这四个图形吗?

2.体验“面在体上”

师:每个小组由小组长安排每人选一个立体图形在纸上画出至少两个图形。

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画图。

画图时要注意的几点:线要画直,线与线之间不能有缺口,要有一个点。

3.展示图形,认识图形的特征

选取学生画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在黑板上展示。

分别说说你刚才用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或者说

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要告诉大家的?

认识图形的特征:

正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

长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两条对边相等,有四个角;

三角形:有三条直直的边,三个角;

圆:线都弯曲的,没有角;

4.给图形分类,正确分辨图形

师:老师也画了一些图形,谁来帮它们分分类呢?

生分类

师小结:图形的形状是不受大小,颜色,摆放位置的影响而改变的。(课件

演示图形的分组)

三。联系生活,找图形

师: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老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表达,是一个面,而不是一个立体。)

四。欣赏图案,听故事

师:七巧板可是七块神奇的板,因为它们可以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个《守株待兔》的故事,来看看七巧板的奇妙。

(课件演示)

师:课后,小朋友们也用七巧板去拼一拼,看看可以拼成什么有趣的图案。

设计说明: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均要有一个估测,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基础。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在学前已经会认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所以我直接出示这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对儿童来说,空间观念是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生的经验是他们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样的,这些途径包括生活经验的回忆,实物观察,操作活动,想像与表达活动等。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要手段。在设计上,我是按“观察,感知面在体上——动手画,体验面在体上——说一说,联系生活找图形”来学习的,在课堂上渗透空间观念

.4.2 认识平面图形 篇5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因此,我们传统的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把智力或思维的发展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这样的课程难以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样的课程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思考、想象、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4、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分别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图形。

2、同桌互相用自己准备的学具说说是什么图形。

3、摸一摸每个物体的面,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反馈)

(面是平平的、滑滑的、方方的、长长的、有4个角、有3个角等)

4、揭示课题:像同学们摸到的平平的面我们把他们叫做“平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板书课题)和他们做好朋友好吗?

二、探究新知

1、请小朋友拿出你最喜欢的物体,把他的面在纸上描下来。(可以同桌合作,或请教老老师同学)

2、反馈 (1)你是从哪里描下它的?

学生1:我从圆柱体那里描下了-----

学生2:我从正方体那里描下了-----

学生3:我从长方体那里描下了-----等

(2)你还可以从哪个物体中描下了 正方形或长方形等?(把他们都描出来)学生尝试从其他物体中去寻找

(3)反馈

3、将学生描出来的图形进行展示

(1)小组合作,将这些图形分类。

(2)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展示按形状分类的图形)

(3)请你给这些图形取个名字

学生:方面 长面 圆面 长方面等等

(4)小结各种图形的名称

(同桌互相叫一叫他们的名字)

(4)比一比: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形和长方体、正方形和正方体、圆柱体和圆,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深化

1、在生活当中,你见过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新朋友吗?谁来说一说?(先小组里说,然后全班反馈)

2、(出示交通标志)这些图形你在哪里见过?知道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吗?(进行安全教育)

教后反思:

这堂课是以往我倾向以教师为主体,按照教师思路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风格的体现。

例1:引入部分,我本意是想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学习中有生活,生活中有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面在体上”的知识。但这样设计的结果使得学生在我的预设中消极的复习已有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没有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碰撞,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欲望。

例2:探索新知部分,体验“面在体上”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部分的设计我力求活动性、开放性,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但在设计的过程中我用“请同学把你喜欢的物体的一个面描在纸上”这样一个问题来开始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一大败笔。因为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面从体上的分离不是只能用描的方法),学生用是用老师给的方法消极的感知,并没有用自己的方法去积极的探究。没能充分的体现出课堂的开放性。课堂的开放不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更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学生获取经验的途径的开放。这里如果设计成让学生自己找方法把物体的面放在纸上,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指出,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几何图形、展开图形和三视图的相互转换关系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如何将这一过程符合低段年级学生所需要(学习素材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是我对这堂课重新设计的目标。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能根据他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来。

2、通过摸、找、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精神,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教师在一个布袋里摸几何体,并叙述摸到物体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带的实物中找到和老师描述的一样的物体。

3、在自己的学具中找一样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摸一摸他的面,在小组里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4、全班小结反馈:面是平平的有4条边或边是圆圆的等

5、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a 你能在学具中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b课件演示:面在体上 和 分离过程

2、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a启发“再创造”。电脑是这样把面放到了纸上,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把你最喜欢的物体的面也放到纸上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间交流

b总结方法:印 描 画 等方法

c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用你喜欢的方法把面放到纸上,(比一比哪组用的方法多,哪组移出来的面多)

d展示 交流

e独立思考,给展示的面分类,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请你给他们一个名字(大小分 大面 小面 形状分 长面(长方形)方面(正方形)园面(圆形)等)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1、老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请学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抢答是什么图形

3、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教师分别说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请学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4、找一找:你身边的平面图形

四、应用知识,美化生活

1、多媒体展示平面图形拼组的图(感受美)

2、用学具“七巧板”拼组你喜欢的图形,比比谁最漂亮

2、欣赏成果

设计意图: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程度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这节课里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1)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找准上节课所学的几何体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2)应用知识美化生活中, 通过欣赏平面组合图形和让学生“拼图”,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中也存在着美,应用数学知识也能创造美。

2、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也是数学的本质特点。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将学生的自主思考贯穿全过程。合作交流在学生独立思考以后这样的交流才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大大提高合作的效率。数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这里我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学生再创造的活动。如(1)“电脑是用这样的方法把面放在了纸上,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呢?”(2)“独立思考,给你展示的图形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样分的?想一想,请你帮那些图形取个名字。” 这样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欲望。引导学生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再创造”。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3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1)课后让学生用“七巧板”拼一副画,体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开放性策略。(2)找一找,你身边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靠?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

2、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问题。由于我们还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还尚无良策。

3、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平面图形》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27平面图形的拼组,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纸各一张,磁铁10个,风车(大头针、铅笔、长方形纸),圆形纸,剪刀,课件、小刀。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纸、圆形纸各一张,16个三角形。

小组(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四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小棒10根、两个一般的三角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师一一出示几个图案。)问:这是什么?

出示:

师:房子、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成的。

(师一一贴出)

二、认识图形的特征

1、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对好兄弟,他们长的很像,猜猜他们是谁?

(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为什么是它们呢?(他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

2、◆(都有4条边。)

师:你能来指指它们的4条边吗?

(指名一个学生指)一起指。

师:(指着这2个图)他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都有4个角)

师:你能来指指它们的4个角吗?(一生指)同桌指

3、师:刚才我们找出了两兄弟相同的地方,再仔细观察,他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出现对边)

师:你指的对边是什么?能拿着你的长方形纸来说说吗?

(学生边指边说)

◆(没出现对边)

生: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师:长方形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吗?

哪两条边是一样的?你来指一指。

师小结:像这样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板书:对边)

齐读对边。

师:上面一条边的对边是下边,那下面一条边的对边呢?(上边)

这是一组对边,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生指另一组对边)

4、验证。

师:长方形的对边真的一样长吗?你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长方形的对边是一样长的?

请你拿出长方形纸,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一试。

学生活动。学生对折。(上下对折,发现长的一组对边相等,左右对折,发现左右一组对边相等。)

师:把你的方法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反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方法?

师小结:大家想到了折一折的方法,真了不起。(电脑演示)一起来看一下。先上下对折,发现上下这组对边完全重合,他们就是一样长的。再左右对折,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5、正方形验证。

师:我们通过折一折,发现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相等)那正方形的四条边呢?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四条边都相等。)

师:真的相等?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请你拿出正方形纸,自己动手也来试一试,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

反馈:(一生折。)

师: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也来看一看吧。(先斜着对折,再对折,四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了。他们确实是一样长的。)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个?给擦掉了。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三、实践操作,感知关系。

1、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

你能拼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吗?请你用这个信封里的材料,拼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提供4组材料:1。小棒。2。两个长方形。3。4个正方形。4。两个不能拼成正方形的长方形)

师:拼好的小朋友,告诉你的同桌小朋友,你用什么东西拼成了什么图形?

反馈。(1)小棒。你用了几根小棒,拼出了什么图形?

还有哪些小朋友也是用小棒摆的?你拼出了什么图形?(上台展示)

为什么正方形用4根小棒,而长方形要用6根小棒呢?

(2)长方形。你还拼出了什么图形?

同样是这2个图形,还有其他不同的拼法吗?

这样,其实是把哪两条边拼在一起?(长边)

这样呢?是把哪两条边拼在一起?(短边)

师:2个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那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都可以拼成正方形呢?

(3)生:不是。(上台)这样的两个长方形无论把长边拼在一起,还是把短边拼在一起,都还是长方形。

师:是吗?也就是说只有特殊的两个长方形才能拼成正方形。

(4)正方形。你拼出了什么图形?

拼出正方形的小朋友举手。

用这4个小正方形,拼出的一定是正方形吗?(生:长方形)

师:你来拼一拼。(学生上台拼)

如果现在只有3个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吗?(不能,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2、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拼一拼,我们知道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现在老师给你一个长方形,你能把它变成正方形吗?

生说,师操作。请你拿出长方形纸,用××说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验证一下,确实是个正方形。

师:观察一下,现在多了些什么?(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剪开这些三角形,做一个风车呢?(师操作)

这样一个漂亮的风车做好了。瞧,风车转动了。(媒体)

师: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图形?(圆)

3、师小结:通过做风车,我们把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正方形里发现了三角形,做成了风车后,又看到了圆。其实,圆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也可以变成正方形呢?看!

媒体出示。师:你看明白了吗?

指名说。师:他的话你听明白了吗?再来说一说。

学生动手做。师:请你拿出圆纸片,把它变成一个正方形。

已经完成的小朋友,举起你的正方形纸片。

四、欣赏

师:正方形可以变成圆,圆也可以变成正方形,生活中还有许多漂亮的图形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简简单单的图形,通过拼一拼,组成了各种美丽的图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图形的拼组)

你能用手中的材料,也拼一个美丽的图案吗?

学生活动。反馈。他拼出了什么?

师小结:

通过拼一拼,我们发现图形中的奥秘真不少,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会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图形。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还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游戏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形式。所以,本人通过“小老鼠上灯台”这个音乐游戏,让幼儿参与、表演,感受与同伴、老师一起玩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幼儿园的情感。

2、情意目标:幼儿能理解歌词,并做相应的表演动作。

3、技能目标:引导幼儿记住游戏的角色和主要情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和提高他们的兴趣

难点:幼儿的组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小老鼠上灯台”这个活动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

A:激发兴趣。通过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过来了。

B:学念儿歌、学唱歌曲。通过播放flash让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儿歌、歌曲的节奏。动画的出现使孩子们的兴趣更浓了,他们很自然的跟着flash 有节奏地学念儿歌,学唱歌曲,他们快乐的学着。当我要求孩子们跟着钢琴学唱歌曲时,有几个孩子大胆地提出让我再打开flash,他们更加喜欢跟着动画来学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动画的喜欢程度。弹了一遍钢琴后,我满足他们的要求,再次播放flash。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用自然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

C:引导幼儿学做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鼠宝宝们!我们一起来学做动作吧……”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为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引导幼儿讨论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小老鼠爬上灯台偷油吃、当听到小猫叫声吓坏了和赶快躲到洞里”的情形。我采用了让个别幼儿上来做一做,集体跟着学一学,来完成目标。孩子们想出了各种肢体动作来表现歌曲内容。他们想到了把身边的小椅子当作灯台,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动作,听到猫叫做滚的动作,在这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D: 幼儿大胆跟老师一起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小老鼠,在边唱边做中,反复的感受音乐旋律和歌词,充分体验着音乐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游戏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后、椅子旁,有的孩子则想到了躲进后面小桌子的底下,还有一个孩子躲到了钢琴背后。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带着孩子们进行表演,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孩子们始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在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娱自乐,通过他们自己的“玩”、“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学习儿歌内容,并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使他们真正做到玩中乐,玩中学。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总结了一下觉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当,有很多时候觉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脚,当孩子们游戏的时候不应该使用flash,应该让孩子们自己边清唱边做动作,让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当中,这就是我的引导不到位,没掌握到关键的部分。但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