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7篇)

发布时间:

生态系统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但近三年来天津卷涉及较少。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

(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

(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

三、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 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 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 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本节知识相对较简单,内容明了,在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复习的作业,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采用了提问和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分别复习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首先学生回答了能量流动的概念并从概念推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在复习过程时,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让学生以概念为主轴,按照“输入、传递、散失”的顺序复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同样根据这幅图让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传递效率同时带出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并拓展讲解了生态金字塔的形态和意义。最后教师设问,学生回答,复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研究意义。在这个复习过程中教师也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穿插在基础知识复习的各版块中,选取了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过程后,选择了如下习题:

(1)、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动图解,回答问题。

①图中D表示太阳能。

②图中各营养级通过A呼吸作用被消耗,通过B分解者利用,而B又通过C呼吸作用被消耗。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3)、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则专以象粪为食。设一大象在某段时间所同化的能量为107kJ,则这部分能量中可流入蜣螂体内的约为 [A ]

A.0kJ B.106kJ C.2×106kJ D.106~2×106kJ

在复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选择如下习题:

(1)、假设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的消费者所获得能量分别为 [B ]

A.0.8%和0.8% B.4%和0.8% C.4%和4% D.20%和4%

(2).假设右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 C]

A.等于0.1N B.等于0.01N C.小于0.1N D.多于0.1N

(3)、具有三个营养级的能量金字塔,最上层的体积是最下层的 [D ]

A.10%~20% B.0.1%~1% C.1%~2% D.1%~4%

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

(2019年重庆理科综合).右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019广东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05上海,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

(2019年全国卷)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B )

A.a=b+d B.a>b+d C.a

(2019、上海)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13.5%,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20%

(2019上海)、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g体重,至少要消耗植物 ( D )

A.1000g B.500g C.250gD.125g

(04上海,21)如果一个人事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食肉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D)

A10千克B28千克C100千克D280千克

(2019年广东卷)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C )

(06湖北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B 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越少

D 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2019黄冈模拟)假设在一段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利用能量总值为C。那么A、B、C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C )

A A>B=C B A=B+C C A>B+C D A

(04杭州模拟)若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总能量为10000千焦,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流动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为( A )

A10千焦B1千焦C100千焦D1000千焦

七、 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板书设计如下:

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八、 作业布置

在课上将发给学生的练习题选取一部分进行精讲,剩下的一部分留作课下作业。

九、 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简单,所以在设计时就定下了以复习知识为辅,以做题为主的方针。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上课时适当压缩了复习的时间,精简了语言,所以这节课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符合原先的设计。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略显冗长,不够精炼;在讲解习题时,有时讲解的方法还不够实用,解题技巧的讲解仍需加强,此外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还应加强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说课稿,谢谢大家。

生态系统 篇2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碳循环

〖学生活动〗阅读p100第二段到p101完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

1.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略。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旁栏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有条件学生回家探究。

二、能连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据全球性生物圈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a。3.b。

4.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生态系统 篇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教材仅作了简要的概述和距离,并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是如何进行信息传递的。

本节重点是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资料分析”列举了几种生物的生存、繁殖与生育和信息传递的关系,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结论。随后,教材载简要概述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时所起的作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的描述是“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举出例子,能从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角度出发,说出信息传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能把信息传递与农业生产相联系,说出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样就能从宏观的角度,表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进而体现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据此及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突破策略: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要和前边所学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联系,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部分教学中,利用教材提供了四则资料,在“资料分析”中,用以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学生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它的作用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一样,都是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同时,要说明生物间的信息传递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          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学法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新增加的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理解信息传递的类型,充分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联系课件,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理解信息传递的三个类型,讨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信息传递的作用为主,突出自主学习和自主阅读,明确信息的类型、应用以及生活案例。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并从生活案例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得重要性,完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能力,从不同案例和资料进一步巩固信息传递的类型。

四、说教学过程

课题的引入:通过对“交流方式”中的生活事例做以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怎么传递的?进一步设问:你能举出在生活中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例子吗?这样我们就很自然的把课题引入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设问:你知道在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哪些吗?请同学们看课本,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有哪些种类?

2.你怎样去辨别这些信息属于哪种信息类型?

3.你能举出这些信息类型的其他实例吗?并举出。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从教师所给的案例中,分析它们各属于哪种信息类型,你是怎么判断的?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课本的“资料分析”,要求学生从中得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这时教师要适时的点拨,给予小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分析信息传递,并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说明它们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指出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

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后,教师适时进行话题的转移,“我们学习信息传递,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谁能说出信息传递在我们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方面的例子”?学生们这时就开始讨论了,他们可能做不出正确的回答,但他们却能举出生活中有关信息传递的许多例子。讨论几分钟后,让看看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吧?使教学回归课本,使知识得以沉淀,形成自己牢固的知识体系。(依时可以安排学生自学)

最后,教师应当指出,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精巧的信息传递和联络, 但是目前人们只能模糊地认识自然界的这种 “对话”。 信息传递是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定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五、板书设计

六、效果预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所见所闻的案例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较为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预测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生态系统 篇4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  师:准备一个水族箱,里面生活着水生生物。

学  生:记录近日所食用的食物名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教学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水族箱中有小鱼、水草、假山、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

师:非常正确。就像这个水族箱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校园生态系统,花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很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

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下面,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分别扮演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庞大,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我们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扮演成植物的同学说: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我们的形态各异,我们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我们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我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我们,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扮演成细菌和真菌的同学说:虽然我们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扮演成环境的同学说: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们,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我们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大家都表演得非常好。通过大家所说的,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书中27页的练习1。

生:(做练习)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5页这幅图。

生:(连图《·》)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名称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们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

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网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农田里大量捕蛇,可导致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通过这些事例,同学们发现什么道理了呢?

生:(讨论)我们人类应当保护食物链中的有益动植物,适当控制有害动植物,否

则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的地球也会失去平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五、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

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生态系统 篇5

教学重点:

1.  举例说出你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  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  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网和生物富集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

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春暖花开,许多人都想乘此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从而放飞自己的心灵,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心。(点击,学生观看大屏幕)同学们,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略)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虫鸣鸟唱。

师:这时候,你会想到过这些环境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有没想过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呢?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起来畅游这奇妙的“生命之网”(点击,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86页。

2.新课讲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板书)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态系统的成分。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呢?我们知道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就象我们校园内的池塘一样。其实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广阔的沙漠,海洋,甚至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叫生态系统吗?(板书)1.生态系统

生:(预设回答)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师: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下面让我们来观看大屏幕(点击),并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这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它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讨论的结果最准确。(板书)2.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非生物成分呢?

生: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师:(点击)很好,那又有哪些生物成分呢?

生:有一些藻类、浮萍、莲、芦苇等植物,有虾、小鱼、大鱼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师:回答很好。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呢?现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看看生态系统里植物、动物、微生物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

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植物自身的生长、生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来源,所以把他们叫生产者。

动物是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的生存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赖于绿色植物,所以把它们叫消费者。以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和人也是消费者。

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它们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师:同学们刚才了解了它们的作用。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点击)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可以用这一图解来表示它们的关系:生产者能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受精、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又被生产者利用,这充分说明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停顿)请学生回答。

生:预设答案: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条练习,来巩固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

1.  请你用直线将下列有所属关系的名词连起来:新课标第一网

水草

鱼                  生产者

藻类

细菌                 消费者

狮子

人                  分解者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群羊   b.一只猫   c.一片森林   d.一窝小鸡

3.在生态系统中阳光、水分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水草     b.鲤鱼     c.螺蛳       d.浮游生物

师:同学们回答很正确,说明对刚才的内容掌握得很好!你们的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价值;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动收获着果实,那么他们是生产者吗?

生:不是(或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植物才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其实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而植物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师:大家一定知道“螳螂补蝉,黄雀在后”的成语了,它揭示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生:捕食关系

师: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影片,体会一下生物捕食的精彩和刺激。

生:欣赏并不时的发出阵阵惊叹。

师:从刚才这段影片中我们知道草,兔,鹰之间的联系吗?

生:鹰吃兔,兔吃草的关系

师:很好这就是食物链(点击)大屏幕上出现:

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板书)

那么谁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叫食物链呢?

生: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师:(点击)例如:草——兔——狐——狼。让学生之间交流并举例

生:讨论并回答

师:好,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图25-1,这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请你们用箭头把消费者和生产者连接起来。注意:每一条食物链的起点必须从生产者(植物)开始,箭头要指向捕食者。我先做一个示范(点击)好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其他生物,看哪些同学连得又快又好。

生:看书连图,讨论

师:在黑板上写下几种生物的名称

师:好,你们连接了几条食物链?

生:……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板演一下。

生:连图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连得怎样?分析(点击)其实连出几条食物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两个注意点。大家看这幅图象什么?

生:象一张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例如:小鸟不仅吃昆虫,也吃野果。野兔不仅被狐狸捕食,也其他肉食动物捕食。因此,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网络,这就是食物网。(点击)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在这张网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老鼠的数量可能会增加,鸟的数量也可能会增加,昆虫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等。

师:我们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同学们课后探究一下我们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好不好?

师:当人类的生产活动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情况会怎样呢?(点击)请看大屏幕(图25-2)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大家讨论,分析这两个问题。

1.  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  有毒物质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鹰体内的?(老师在黑板板书)

教学反思

开篇以一段优美音乐配上精美的图片,一下就将学生带进如画的自然景观中,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贯彻积极引导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言行得到彻底的解放,只是内容衔接处简要讲解新课改的理念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将课堂知识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将课堂教学无形之中延伸到了生活。并且在教学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交流和表达的最佳效果,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锻炼。

生态系统 篇6

第1课时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课程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早已不是什么神话。人类可以离开地球,到时别的星球上去。但是我们能否寻找到一个或是创造一个地球以外适合人类居住的生物圈呢?

【聚焦课标】

1、描述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所提供的条件——了解层次

2、分析说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惟一的家园——理解层次

3、培养分析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经历、反应层次

4、增强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经历、反应层次。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并填写以下内容

1、 生物圈是指        的总称,也是地球上   生态系统。

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   、   、   等基本条件。

3、     实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合作学习】

(一)、分析生物圈ⅱ号

读一读:

再读教材中“生物圈ⅱ号”,思考并小组讨论:

找一找:

1、 生物圈ⅱ号由哪些部分构成?

2、它为科学家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说一说:

1、实验了1年多,生物园ⅱ号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ⅱ号”?

议一议:

1、为什么要把这个实验基地命名为“生物圈ⅱ号”?

2、“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什么启迪?

3、太阳系的其它行星能否为人类的生存提供适宜的条件,能说一说各主要原因吗?

通过“生物圈ⅱ号”材料的学习分析我能得出的结论:

(二)、分析生物圈是生物的家园

读一读:

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

填一填: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不可少的条件?

说一说;

1、如果这些条件被破坏,后果如何?

2、 请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个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破坏。

3、 为了保护生物圈,国际组织研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能举例吗?

议一议:

立足于现实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圈做些什么呢?

(三)、完成概念图

概念                     为人类生存提供的条件

【巩固练习】

1、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            。

2、生物生存环境的范围包括地面以上约        的高度,地面以下        的深度。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沙漠生态系统        d生物圈

4、水涝时,被淹没在水下的农作物死亡的原因是

a缺少空气             b温度太高           c水太多         d温度太低

5、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说明                                。

6、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   、    、   、   等基本条件

生态系统 篇7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知识结构

碳循环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决方法]

⑴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⑵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解决方法]

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

1、讨论、分析、比较相关问题。

2、完成探究活动。

八、教学程序

⑴明确目标

⑵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清: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呈现教材p10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读材料p100—10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

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

5、物质在何种之间进行循环?

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何种形式传递?

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

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

10、什么叫温室效应?

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

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

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能量流动和物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有何关系呢?

1、区别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⑴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能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可以用图解表示如下:

(三)总结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4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

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⑷循环过程

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4、温室效应

⑴形成原因

⑵影响

⑶措施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

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从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

2、提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例,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教师予以启发、指导。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3、作出假设

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像或猜测。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

4、制订计划

首先,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等等。

其次,要确定探究的地点或场所:在野外?还是在实验室中?

第三,设计实验方案。教材中提供了两则案例,供学生参考。

5、实施计划

建议本探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6、结果分析

可以将实验过程和现象列表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补充讲解生物富集相关知识

(三)总结

探究的全过程。

(四)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结果分析

表达交流